消費金融風控模型的一點兒探討
近期就消費金融的幾個關鍵問題與幾個朋友進行了一下簡單的探討,將口頭討論整理了一下,在此分享出來,為方便閱讀,以問答的方式呈現。口頭整理非專業分析文章,帶到溝里概不負責。
問:我從一些消費金融行業的業內人士了解到,市場上的一些消費金融公司,甚至包括一些知名企業,壞賬率超過50%,甚至更多,請問這是真的嗎?如果是真的,是否說明消費金融並沒有看上去那麼美妙?答:消費金融的基本邏輯是收益覆蓋風險,因為較高的收益,消費金融容許的壞賬率就相應地就高於銀行,當然容忍度肯定不可能高達兩位數。
市場上為什麼會出現50%以上的壞賬率,我想應該是公司運營初期對市場進行冷啟動造成的,冷啟動期間,公司需要放出大量的資金用來測試風控模型和生成歷史數據,按冷啟動需要的時間周期和樣本數量粗略估算,消耗的資金就是億級的,所以,這也說明消費金融是一個土豪才能參與的市場。
問:風控模型真的有效嗎?市場上是否有通用的風控模型?
答:好的風控模型都是有效的,風控模型對於外部來說,就是個黑匣子,裡面裝了什麼內容,外面的人是不知道的,而且應該盡量避免被猜到。
但是一個風控模型用久了,部分條件難免會被人猜到,這就需要風控模型根據最新的情況不斷迭代和調整,以讓它保持持續有效,這也是消費金融公司的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所以,消費金融公司基本上都會選擇自建風控模型,並且將它作為最高的商業機密。通用模型或者共用模型仍然是存在的,此處不過多討論。
問:模型和策略有什麼區別的?
答:一般來講,這兩個詞指代的是差不多類似的意思。不過行業的習慣講法是模型主要指選擇法的部份,如維度,評分等,策略主要指排除法的部分,如黑名單,失信人等等;
問:數據能覆蓋掉多大的信息?在消費金融中數據扮演了一個什麼樣的角色?
答:目前所能收集到的數據對信息的覆蓋量大概能只達到30%,所以在現有的數據條件下,消費金融的數據分析必定要以消費場景為基礎,缺乏場景的消費金融數據有如空中樓閣,缺失太多。
以炒菜來比喻,數據就好比食材,場景和經驗,技術等好比廚藝,不全在材料在好的廚師手裡也能炒出好菜,而再全的材料,廚師手藝差也很難炒出好菜。
問:數據能覆蓋掉多大的信息?在消費金融中數據扮演了一個什麼樣的角色?
答:目前所能收集到的數據對信息的覆蓋量大概能只達到30%,所以在現有的數據條件下,消費金融的數據分析必定要以消費場景為基礎,缺乏場景的消費金融數據有如空中樓閣,缺失太多。
問:關於用戶身份的真實性認證,目前有哪些流行的方法?
答:通行的就是銀行卡的幾要素匹配,做得好一些的就是人臉識別了,目前很多數據公司已經接入了公安部的系統,可以直接接入使用。
問:關於設備指紋對風控模型的輔助?
答:目前這一塊還只是作為輔助手段,主要用於反欺詐,如識別同一台設備多次申請貸款等,未來應該會有更深入的應用手段。
此處是我關於互聯網運營,互聯網金融的筆記,歡迎加我微信號交流:ljfex9
推薦閱讀:
※【金米米理財】如何擁有越來越多的財富?理財規劃是重中之重
※易寶支付推銀管通 銀行和網貸及用戶均獲益
※對話機器人:審核個人信息、智能信審
※FinTech行研報告:中美的差距到底在哪裡
※他有400多種維度的風控模型,要和BAT各玩各的場景化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