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雪域高原的古往今來--通俗西藏史70

吐蕃兵入長安

公元763年(唐代宗廣德元年),十月,吐蕃軍隊突破大震關(陝西隴縣西境),兵鋒直指長安。涇州(甘肅涇川縣北),刺史高暉投降,並給蕃軍充當嚮導,引蕃軍深入。吐蕃隨即連克邠州(陝西彬縣)、奉天(陝西乾縣)、武功(陝西武功縣西北),隨即兵入長安,代宗東逃陝州。按說以唐朝在隴右的軍事實力,無力抵抗二十萬吐蕃、党項等諸羌部落的聯軍也算正常,畢竟唐軍的硬實力在那兒擺著呢,但是圍繞著吐蕃君入長安之事,周邊發生的事情卻十分令人玩味。

在此次吐蕃聯軍進攻關中的戰役中,初始階段,唐朝的抵抗十分凌亂和無力,完全不像是一個有著嚴密組織調度的軍事體系該有的反應。對於這種現象,《資政通鑒》中是這樣記載的,「吐蕃之初入寇也、邊將告急,程元振皆不以聞。冬十月、吐蕃寇涇州,刺史高暉以城降之,遂為之鄉導、引吐蕃深入,過賓州、上始聞之。」可見《資政通鑒》將其歸罪於宦官程元振,認為程元振專權誤國,將邊鎮的軍報壓下不報,導致唐軍失利。

但仔細分析起來,似乎也略有偏頗之處,程元振在朝中宦海半生,應該不是無知之輩,更何況隴右諸郡屢次陷於敵手,程元振應該對於吐蕃的軍事實力心知肚明,此次吐蕃來襲,如何會將這種塌天之禍隱瞞不報?!要知道隱瞞這種消息,所要承擔的後果和收益簡直無法相提並論,宦官雖然身體殘疾,但智商不見得也殘疾呀!

再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代宗登基未久,程元振卻有擁立之功,刺殺了另一個宦官李輔國後,程元振在朝中弄權是可以肯定的,對於領兵大將的猜忌和打壓,從唐朝幾員大將的反應就可以看出。中興名將郭子儀被罷副元帥之職,充任肅宗山陵使,督建皇陵。李光弼、僕固懷恩畏懼宦官,拒不來朝。由此可見,代宗初期,唐庭和邊將互相之間極度的不信任。

待到吐蕃攻入長安,代宗東奔陝州,召集將領勤王,身在河東的僕固懷恩和李光弼坐視不救,名將之中只有郭子儀在關中奔走募兵,抗擊吐蕃,都城被襲尚且如此,吐蕃兵犯隴右之時,是否也出現過,將領不從將令的情況呢?!

另外,唐代宗可能也沒想到,此次吐蕃軍隊的戰略目標會放在長安城,參照吐蕃之前對於隴右的進攻,多以佔據州縣,掠奪人口物資為目的,可能在戰爭之初,唐庭也認為吐蕃這次也會像以前一樣,嘗到甜頭後就撤兵而去,不了這次吐蕃卻是奔著皇帝而來。

這次吐蕃佔領長安得手,應該是各種因素綜合疊加造成的結果,把所有髒水都潑在一個「身殘志堅」的宦官身上,總覺得略有不當。其實,我覺得真正應該為此承擔責任的,應該是唐朝的最高決策人---唐代宗李豫。

吐蕃撤軍後,代宗返朝,程元振因誤國之名,被貶溱州,旋即離奇被殺,朝中除此大奸,可能是此事件中唯一對唐朝有利的事情。

吐蕃軍隊進入長安這座歷史名城,馬上就被長安的繁華富庶,迷住了眼睛。最初,估計吐蕃是想長期佔據關中之地,所以他們研究決定,打跑了的那個唐朝皇帝我們不認可了,乾脆我們自己立一個皇帝,替我們統治唐朝。這多好,這傢伙什麼都得聽我們的,省的老皇帝死了,新皇帝上來,說好的每年5萬匹的絹帛就不給了,我自己立一個皇帝,我說要多少就得給多少。

於是,也不知道是誰推薦的,吐蕃將帥把廣武王李承宏找了出來。李承宏這倒霉孩子,估計這輩子估計做夢也沒想到,天上會掉下這種要人命餡餅,堅辭不受,可是吐蕃統帥不答應:「就是你了,你還是金城公主的兄弟,跟我們帶著拐彎兒親呢,不幹不行,必須干!」。於是,倒霉的李承宏揮淚當了皇帝。

推薦閱讀:

雪域高原的古往今來--通俗西藏史48
【環中國摩旅】day72 在西藏看天葬
拉薩都有哪些甜茶館?
為什麼會有很多人嚮往著去西藏旅遊?
去西藏穿什麼衣服?

TAG:西藏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