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動力的若干

題圖:GE公司研究的用於X-39的、擬用于飛行器的HTRE-3反應堆,來自維基百科。

自1905年,愛因斯坦提出狹義相對論,作為推論,又提出質能方程E=mc2。於是,20世紀初,人類發現了核能這一能量密度遠高於電磁能的能源。之後,如何駕馭這一能源便成為了人類孜孜不倦的追求:

  • 1938年莉澤·邁特納、奧托·哈恩及奧托·羅伯特·弗里施等科學家在實驗室觀察到核裂變。

  • 1942年費米在芝加哥大學設計建造了CP-1反應堆。同一年,曼哈頓工程啟動。

  • 1945年,核武器誕生,並在二戰中實用。

  • 1954年,蘇聯建成了5兆瓦的世界上第一座純民用的奧布寧斯克核電站。

  • 幾乎是同時,1954年首個核潛艇鸚鵡螺號下水,第二年開始了試運行。

  • 1957年,美國基於鸚鵡螺號發展的壓水堆核電站希平港核電站首次臨界;同一年,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誕生。

  • 60年代,隨著各類試驗的,運行的反應堆的增多,核工業屆開展了大量的材料,傳熱,流體等基礎性的研究工作。

  • 之後在70年代的石油危機中,大量的商用壓水堆核電站湧現,核電進入到第一個黃金年代。

  • 90年代以後,隨切爾諾貝利事故而來的核電低谷,民用核動力的發展在市場、技術等方方面面都經歷了不少波折,進入到了爭論不休的階段。

  • 21世紀初,隨著新興經濟體的崛起,國際能源需求再次高漲,核工業屆提出了復興計劃;但最後在2011年發生了福島事件,加之隨著金融危機而來的能源需求放緩,核能的發展在21世紀依舊處於不停的爭論之中。

本文以及未來的若干文,並不打算牽扯進核能的爭議之中。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作為核電民工,只希望將核動力技術本身講清楚;本專欄既不想也沒有能力去談論核能在經濟、環保、安全、碳排放、氣候變化等方面的話題。實際上,單單要做到把核動力技術本身講清楚已然很難。近些年來,我們看到即便是核技術第一強國美國,也發生了不少技術鬧劇。究其原因,私以為有兩點:一是核動力技術高度綜合,涉及中子學、流體、力學、傳熱、機械、材料等方方面面,高度耦合在一起,像美國核潛艇之父海軍上將海曼·里科弗(Hyman G. Rickover)這樣能夠全局掌控的人才太少;二是經歷了90年代以來的行業蕭條之後,核能行業的人才斷層嚴重,後繼乏力,年輕一代的教育背景往往很專,僅對某一細分領域熟悉,而缺乏多學科統籌考慮的基本功。

說到多學科綜合,本專欄接下來一段時間打算來個Nuclear Power from Scratch,從零開始,從核能的產生(尤其是裂變能,可控聚變尚處在永遠還要50年的狀態,本專欄不打算花太多筆墨)出發,核能到熱能的轉化,當中主要物理現象和工程問題,到這六十幾年來人類已經研究、應用過的各類型反應堆的介紹,力求將各類堆型的設計理念、思路、主要特點與最基礎的物理現象聯繫起來,從而展現出一個更為清晰的脈絡。為此,初步擬了一個提綱,希望能夠按照這個提綱堅持寫完:

  • 傲嬌的小宇宙之一:核裂變基本物理現象

  • 傲嬌的小宇宙之二:中子你慢慢飛

  • 鍋爐工的怨念之一:繞不開的熱能轉化

  • 鍋爐工的怨念之二:陰魂不散的衰變熱

  • 鍋爐工的怨念之三:給我來個白手套

  • 臣妾做不到系列之一:道不盡的材料

  • 臣妾做不到系列之二:華麗變身

  • 臣妾做不到系列之三:射線亂入

  • 臣妾做不到系列之四:這裡好熱

  • 臣妾做不到系列之五:力拔山兮

  • 臣妾做不到系列之六:不想泡澡

  • 案例分析之零:雜七雜八的堆型分類

  • 案例分析1:水堆概貌

  • 案例分析2:主力堆型壓水堆

  • 案例分析3:萬年老二沸水堆

  • 案例分析4:獨具特色重水堆

  • 案例分析5:多快好省的切爾諾貝利

  • 案例分析6:一根筋走到黑的超臨界水堆

  • 案例分析7:金屬冷卻快堆

  • 案例分析8:氣冷堆

  • 案例分析9:融鹽堆

  • 案例分析10:星辰大海的那些堆

不難看出,受限於本民工的知識結構和背景,這個撰寫計劃中的機械、材料相關的內容偏多,熱工、流體的偏少,僅有的幾篇關於熱工和流體的,本民工力求不犯錯誤,也歡迎指正。


推薦閱讀:

為什麼從照片上看馬赫錐都是出現在飛行器(飛機、火箭)的中部?
為什麼國外的書比國內輕?
聚焦丨當代藝術中材料形式的多樣構成
輪船為啥用鐵錨,而不是用防鏽的鋼錨?

TAG:核能 | 反應堆 | 材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