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雪域高原的古往今來--通俗西藏史50

此時,朝中當政的正是有名的奸相李林甫,李林甫在宰相位長達十九年。他在位期間大權獨握,蔽塞言路,排斥賢才,導致朝中綱紀紊亂,群臣納言。對上他收買嬪妃宦官,探得玄宗動靜,曲意迎合聖意。對下則忌刻陰險,表面上甜言蜜語相結,背後卻陰謀暗害,時人稱他「口有蜜,腹有劍」,這也是成語「口蜜腹劍」的出處。

據《新唐書.李林甫傳》記載,李林甫曾對大臣講過這樣一番話;「做臣下的,不要那麼多嘴多舌,沒見那些儀仗馬嗎?一言不發卻享受三品的馬料,而叫一聲就被廢斥不用,到那時候,後悔都來不及了。」大臣們都知道李林甫睚眥必報的性格,不敢忤逆他的意思,於是,由此「諫諍路絕」。

而且李林甫在選拔任用官吏的時候,不是考察是否德能勤績,只看是否忠心不二、死心踏地地站在他這條線上。對於不與他同流合污的人,一概想辦法剷除。就連同為宰相的張九齡、李適之,都被他構陷被貶,甚至不得不畏懼自殺。

更有甚者,李林甫為了能過長期掌控朝中相權,打破了初唐以來形成的官員調任的慣例。自初唐以來,外放邊關的守將,每隔幾年,就要例行輪換,其中擇其能者調任中央為官。從未有一人可在邊鎮任職十數年的。這種制度有效保證了,邊鎮將領不能擁兵自重。功勛顯著的邊將入朝後,往往得授高官,各部尚書、御史中丞、大夫者俱有,為相者亦不在少數,史稱「出將入相」。可以這樣說,在中唐之前,讀書人多文武兼備,文人修身秉承的是「孔子六藝—禮、樂、御、數、書、射」。六藝之中,御、射之術皆為軍事技能,所以中唐之前的歷朝,文武之臣並不像後世那樣涇渭分明。如初唐名將李靖、徐世績、程知節、候君集等,都曾擔任過吏部尚書、刑部尚書,大夫、州刺史等職務。上馬能治千軍,下馬能書萬言,此乃能臣之屬,這和我們印象之中,明清之時的孱弱腐儒可謂天壤之別。

李林甫拜相後,對唐玄宗進言:胡人生性驍勇,弓馬嫻熟,且吃苦耐勞,又都對大唐忠心耿耿,適合為大唐鎮守邊關,只要朝廷對他們施以恩義,這些胡將定能死心塌地的為大唐效力。唐玄宗此時早已不是當年勵精圖治的李三郎了,這種關乎大唐長治久安的大事,都難以在他腦中留下印痕,也許充斥在他思緒中的,只有貴妃娘娘的「雲想衣裳花想容」。

於是在李林甫的操控下,邊鎮將領多用胡人。這些胡人因備武而少文,只能出將而不能入相,從此對李林甫的相位再無威脅,而對於唐朝來說,打破了邊鎮將領的輪替,卻是埋下了心腹大患。

安祿山憑藉他悉心的投機鑽營,終於得到了結果,公元742年(天寶元年),唐朝在平廬設置節度職務,安祿山被任命為代理御史中丞、平廬節度使。從此,安祿山終於成了唐朝東北部一個重要的地方的大員,並且得到了到朝廷上奏議事的權利,初步得到了唐玄宗的信任。公元744年(天寶三年),安祿山接替了離任的裴寬,兼任范陽節度。這時的安祿山已是兩鎮節度使,位高權重。但在此時,安祿山依然不敢心生二意,以為朝中仍有一人令其畏懼,這人便是李林甫。

據說安祿山入京面聖之時,為了討得玄宗歡心,在玄宗面前裝傻充愣。玄宗命太子前來,安祿山立而不拜,玄宗責其無禮,安祿山答曰:「陳乃遍地粗鄙之人,不知太子是何官職」。玄宗說道;「太子乃未來皇帝」。安祿山答道:「臣只知道有陛下,不知道有太子」。唐玄宗見此,認為安祿山老實,忠君志誠。凡此種種,安祿山在長安甚得玄宗歡心,玄宗賞賜安祿山鐵券。


推薦閱讀:

西藏旅行途中,若遇到藏獒該怎麼辦?
打完酥油再打茶,打出香香酥油茶(附自製簡單酥油茶步驟)
家師和瘋子
去西藏旅遊「五大糾結」:是一路玩著去拉薩,還是到了拉薩再開始玩?
去西藏旅遊如何防晒?

TAG:歷史 | 西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