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育環球旅行見聞錄(一) 溜一圈
最後孩子他媽看不下去了,給了孩子一塊面,拿著去玩吧。
小男孩接過麵糰,玩了兩下,覺得不好玩,然後扔下麵糰就不知道又幹什麼去了。過了一會小男孩又想起了麵糰,回來找了又找,最後因為找不到哭鬧了起來。大人們束手無策。以上故事純屬虛構,如有雷同那也很正常——因為這本就是一遍又一遍,發生在每個家庭聚餐中的故事。有時候是男孩,有時候是女孩。有時候是包餃子,有時候是包湯圓。
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大人一遍一遍的用各種理由拒絕了孩子對廚房、對烹飪的好奇心,最後這些孩子長大了,已經習慣於大人安排好自己的食物的時候,我們又開始責怪他們自理能力太弱,連飯都不會做。
在國內,食物教育本身還是個很新鮮的事。有很多原本在做自然、環境保護的人從其角度切入,食物教育變成了自然教育。做消化、營養的人那裡,變成了健康教育。做華德福、蒙氏教育理念的人那裡,變成了生活教育。那我們看看,在世界上別的國家,他們是怎麼做食物教育,能不能給我們帶來什麼有益的參考呢?
亞洲食物教育的代表——日本日本的食物教育可以說是亞洲食物教育的一個代表,其本身既包含了生命、自然、感恩這樣的人類通識文化,又包含了均衡、協作、飲食習慣這樣具體的生活文化。可以說是全球食物教育中最具有鮮明特點的一支,且政府立法保證每個孩子都能接受到優質的食物教育。
日本戰後開始提倡「食育」(食物教育),最初鼓勵小朋友要吃有營養既食物,現在日本社-會越來越富裕,就要解決營養過多同肥胖既問題。按照日本文部省的規定,食育全部有嚴格-課程,譬如三年班的小朋友要設計食譜、準備一次早餐給家人吃、六年班要學薯片課程,用-酒精燈進行實驗,學生需要知道薯片的油份高達20%。日本教育界說,現在的孩子吃太多-西式快餐,口味變重,讓日本料理的傳統無法承傳。一位日本大學教授進行了一個針對孩子-味蕾的研究,竟發現超過三成的孩子連基本的甜酸苦辣都不會分,原因孩子吃垃圾食物太多-,連食物的原味也忘記了。日本人相信,食育就是生命教育,教導孩子真正的食物原味,可-以承傳對自然的崇敬之心。——《視點31》日本食物教育課讓學童明白食物概念、文化的傳承
日本學校非常重視對孩子體能的鍛煉。體現到食物方面,則要求孩子,保證營養平衡的、正常而有規律的飲食生活、食品的安全、慢嚼細咽的飲食習慣。 不久前去參加女兒小學的「學園祭」(日本校園類似於中國的「開放日」),活動中五年級孩子在老師帶領下製作的1000份年糕,特別讓我驚訝和感動:所有做年糕所使用的糯米,全是今年春天,五年級同學在老師的帶領下自己播種、栽培和收割的! …… 按照學校的「給食中心」營養師的建議,要保持飲食的營養平衡,要求一天之中按照熱量,碳水化物,脂肪,蛋白質,維生素等的營養需求,每天至少要攝取30個品種以上的食物。 …… 吃得好,也要吃得開心。日本媽媽們經常會變著法兒搗鼓菜單花樣,甚至盛菜用的器皿,偶爾改變進餐的方式和地點,甚至根據菜單的不同,在進餐時間播放一些背景音樂,製造愉悅的用餐環境等。這都源於日本人的一個信條——進餐過程儘可能愉悅口舌、愉悅腸胃,吃下去的食物才會被愉快地吸收,並成為你身體的一個部分。 培養孩子的這種「開心」和「珍惜」,最直接和最有效的辦法,就是讓孩子們自己動手,親自體驗這個過程。如同文章開頭舉的那個例子,孩子們在實踐中學到了許多課文上無法學到的東西:對自然中其他生物或植物的認識與熱愛;對食物的感恩;團隊與協作精神。等等。這一切,都是培養孩子豐富內心的過程。
——《日本孩子無處不在的食物教育》日本自 2005 年開始實施「食育」教育(日本有基本法規定,從幼兒期起,孩子得接受食物、食品相關知識的教育,以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當地的幼兒園或學校對於孩子們如何吃飯特別關心。從我將女兒送進幼兒園開始,一直到她上小學六年級,每月我都會定期收到來自幼兒園或學校的「保健通訊」 。這份「保健通訊」上,寫得最多的,就是「今天你有沒有好好吃早餐?」 …… 工作「腦力」取決於早餐,不吃早餐等於放棄工作——日本的營養學家們為此這樣警告日本國民說。 而對於成長中的孩子, 日本專家們的要求則比對成年人的要求還更高。例如日本女子營養大學副校長五明紀春博士就提出了家庭親子餐桌的「5W1H 規則」 ,主要包括: WHO(和誰一起用餐?) WHAT(吃什麼?) WHEN(什麼時候吃?) WHERE(在什麼地方吃?) WHY(為什麼吃?) HOW(該怎麼做?) 這個「5W1H 規則」不僅要求為孩子們餐桌提供安全衛生、營養平衡的飲食,還要求要營造良好的用餐環境、 以及有規律的用餐時間。 而良好的用餐環境, 並不僅僅指干凈、整潔、漂亮的餐廳——這些固然也很重要,但比這更重要的,是能令人溫暖舒展的用餐氛圍。 ——《日本重視兒童早餐 基本法強制》
一個在英國留學的朋友說,英國在學校是有烹飪課程的,課程內容是前一個星期給出菜譜讓孩子們準備,其實很多都是預調好的麵粉,只要上課得時候加上雞蛋牛奶角一角放烤箱就可以,這也能側面看出英國本身飲食文化的一些特徵,但英國的食物教育恰恰基於如此簡單的烹飪教授的基礎上,向生產與採集進行了延伸。在其社會本身的參與的基礎上,政府近些年也參與其中,大大加快了其食物教育的普及。
食物教育的慢食文化——義大利余宛如以英聯邦的韋爾斯政府為例,該政府資助而成立的成立了「韋爾斯浪費認知」(Waste Awareness Wales)組織,倡議家庭妥善規劃購物清單,透過飲食規劃,煮食恰到好處的分量。並且透過文宣,鼓勵居民「愛自已的剩食」,並對各種食物的保鮮與存放,提出精確的建議。根據該組織的統計,避免食物浪費不僅可以保護環境、減少垃圾的掩埋,同時每個月還可幫每個家庭節省五十英鎊的支出。 ——《余宛如:「食物革命」的主詞跟受詞為何?》
問:二○一四年,你提倡的飲食教育納入英國義務教育課綱,包括七到十四歲孩子必須學會烹飪,你期待下一步能做到什麼?答:像澳洲史蒂芬尼?亞歷山大的廚房菜園基金會與我在英國推動的校園菜園計劃(Kitchen Garden Project)讓孩子在學校菜園裡體驗耕種、收成的樂趣,自己動手料理、分享食物。我們希望讓孩子學會聰明地選擇和購買真實的食物(指非加工品)。英國做得不錯,但還有很多地方可以更好,特別是要確保飲食教育課程的經費來源,以及讓中小學教師授課能夠得到充分的支持與資源。我在 http://CHANGE.ORG/JAMIEOLIVER公開發起請願,呼籲全球公民簽署,一起推動改變;我們要求那些尚未重視食育的政府,將飲食教育納入學童的必修課。 問:你鼓勵家庭在家做飯,你如何說服忙碌的家長這麼做?正如台灣許多雙薪家庭不得不選擇外食?答:…能和家人一起坐下來,分享親手做的食物真的很棒!這絕對比平常吃的垃圾食物要來得美味健康多了,而且你清楚知道所有食材的來源。在家做菜不只可以吃得更健康,也能和你珍愛的人多些時間相處,這些都是無法用金錢買到的價值。
——《奧利佛發起 食育納入課綱 請聯署》 聯合財經網8年不間斷的努力,傑米的影響已經讓英國政府多投入1百萬英鎊的預算改善全英國校園午餐,也成功立法,今年9月開始全英國的學生在畢業之前都需要完成廚藝基本課程,依照不同年齡設計的課程,14歲的中學生需學會至少20道菜肴,目的在於讓學童透過好玩的烹飪課認識基本的食物文化知識,讓孩子在畢業時都能有餵飽自己及家人的基礎烹飪能力。 …… 這也是為什麼傑米開始推動食物革命日活動(Food Revolution Day),從2012年開始號召全球各地的家庭、小區學校組織共同響應,他主張每個人都應該更關心自己的飲食,透過與家人朋友的共食分享活動,重新學習簡單卻重要的烹飪技巧,目前在世界各地已經有超過60個國家響應,一起在5月16日這天一起藉由舉辦免費烹飪課程、晚餐分享會等活動,實踐食物革命日的口號「cook it, share it, live it.」,重新建立人與食物的健康連結。 ——《飲食革命三巨頭:從教育到食物改革》
浪漫的義大利,其食物教育最核心的東西是對抗快餐文化的慢食理念。
從人基本的知覺進行認知——法國義大利政府也從今年開始,全面禁止在校園販賣含糖飲料給學童。他也以慢食在非洲推動的「千園計劃(1000 Garden)」為例,千園計劃希望在各校園或小區開闢共同菜圃,讓當地居民重新種植並烹調消失的原生作物,卡羅認為,推動食物改革是一件聽起來浪漫實際上無比政治的運動,特別是想要改變與食物有關的政策,會因為複雜的政治現實而困難重重,然而這些障礙不應該讓我們卻步,反而更應該一起為了追求更符合「好、乾淨、公平」的食物系統在各自的領域努力。——《飲食革命三巨頭:從教育到食物改革》
藝術、浪漫的法國人開始從最基本的五感來去認識食物與烹飪,讓食物成為孩子對這個世界建立感知的最初手段。
簡單料理簡單融入——芬蘭講究餐飲文化的法國人,近期開始推行一個為期三年的教育計劃,在課堂上教導小學生,怎麼運用各種感官來品嘗食物,目的除了避免兒童肥胖症跟糖尿病之外,也讓他們從小了解,食物真正的原形原味是什麼,長大後就懂得選擇! 法國這間小學,怎麼有人上課嚼啊嚼,偷吃東西嗎?每個孩子桌上都放著一個可頌,原來這是法國政府在小學推行的三年計劃,要讓學生懂得到底「怎麼吃」。 法國小學生:「我們使用五感,視覺、聽覺、嗅覺、食感、觸感,我使用這五種感覺來體驗食物。」 原來老師要學生邊吃邊寫下來他們的想法,教學生選擇辨識健康的食物,連美國人也特地來參訪。 紐約公立學校教師協會總監:「透過這種感官體驗,思考自己把什麼食物吃下肚,這些學生們在這輩子絕對能掌控自己的飲食。」 難怪外國要取經,因為向來以飲食文化聞名的法國,類似「認識食物本色」的活動不少,最近巴黎就有「小小主廚」活動,他們讓小朋友大啖蜂蜜,就蜂蜜而已,沒有其他有的沒的糖分添加物。 法國農業部部長勒佛:「法國擁有很獨特的飲食文化,很值得被宣傳,並好好保留下來,帶給全球下一代。」——真食物教育當道!法課堂教怎麼吃記者廖佩君/ TVBS網路新聞整理報導
芬蘭盛產各種漿果,簡單的料理文化,可以更簡單的融入到孩子基本的教育中,簡單並且易於實施。
芬蘭的料理很適合進行「廚房教養」,因為當地料理的最大特色就是「簡單」,除了食材的選擇多是未經加工的食物;在烹調方式上,也少有所謂的大火快炒或高溫油炸。我曾去一位芬蘭的朋友家作客,色拉一端上來,就是很簡單的蔬果,加點鹽、橄欖油就能入口。我在台灣吃慣了「重」口味的色拉,如此清淡的色拉倒是第一次見到,不料味道卻也鮮甜,極簡的調味反倒凸顯了鮮蔬本身的美味。——《荷蘭式教養:從廚房開始》
六步驟法: 1. 布置環境:先移除廚房裡過度危險的物品,並做好避免臟污的準備。 2. 進行說明:在廚房外(避免孩子分心)簡單說明步驟與操作規範。 3. 共同預備:與孩子一起洗手、準備墊腳的椅子、穿上圍兜或舊衣。 4. 主動示範:家長示範動作,接著再由孩子動手。 5. 檢討回顧:完成之後與孩子回顧剛才進行的流程,討論可改進的地方。 6. 成果分享:與孩子及家人分享完成的餐點。 ——《荷蘭式教養:從廚房開始》
食物教育本身是一個很有趣的命題,在不同文化的土壤里,開出了截然不同的花朵。日本的包括萬象、英國的飲食課程、義大利的慢食、法國的感知、芬蘭的廚房教養,無一不是其基於本身文化與面對社會問題做出的答案。
那麼在食物、烹飪如此厚重與豐富多彩的中華文化的基礎上,那麼在食物安全如此尖銳的今天,中國的食物教育已經有了怎麼樣的嘗試?
適合我們的食物教育會走向何方?
首發公眾號:Danna食驗室
推薦閱讀:
※印度神電影《起跑線》正在上映,你只看到了焦慮?
※培養孩子單獨玩耍,解放媽媽的時,其實很簡單!
※為什麼我覺得《傅雷家書》沒什麼意思?是因為我沒靜下心看的原因嗎?
※如何看待姐姐給弟弟買 10 元零食後,被其父暴力毆打的案例?
※放養式教育,要如何「放」「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