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當代漢服介紹

——坐時衣帶縈纖草,行即裙裾掃落梅——

漢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服飾之一。漢服起源於華夏文明肇始的炎黃時代,「黃帝垂衣裳而天下治」,此時的漢服已稍顯雛形,定型於春秋戰國。漢民族在漢朝正式形成後遂有漢服之名,一直持續至明末清初的「剃髮易服」,漢服延續了超過四千年的時間。其形制主要分三大類,即「深衣」制,「上衣下裳」制,「襦裙」制。

下面就介紹幾種在古代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漢服,也是我們在課本和典籍中常見的款式。

?

【襖裙】

當代漢服款式之一,襖解釋為帶襯裡的上襦,單層上襦又稱之為衫,故又有衫裙之稱。襖裙通常上襖穿著在下裙之外,其原型最早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到了明代,成為漢族女子最常見的服裝搭配。上襖最多見的袖制通常為琵琶袖和直袖,下裙一般會搭配馬面裙及普通褶裙。

【褙子】

當代漢服款式之一,亦為漢服中最常見的罩衣款式。通常對襟直領,領緣貫通至底部,衣身長短均有,兩側開衩,開衩處亦可緣邊,多開襟而穿。宋制的褙子直袖較多,可緣袖緣,裡面多搭配抹胸裙或抹胸褲而穿。而明制的褙子又被稱為披風,廣袖為多,其內多搭配交領及豎領襖子。

【道袍】

並非指道士所穿服飾,其原型為明代士人男子的居家便裝。道袍通常交領右衽,兩側開衩,開衩處接有暗擺,以系帶細結。領口常會綴上白色或者素色護領,袖型通常為寬大的琵琶袖,穿著時腰間亦可搭配絲絛。

【披風】

又被稱為明制褙子,披風是漢服中罩衣的一種,並非指斗篷。對襟直領,其最大特點是領緣通常只到胸處,用系帶或者子母扣系合。長度過膝,兩側開衩,廣袖居多,通常無袖緣,有時袖口除頂部開口,留出手掌伸縮處,袖口底部會完全縫合。據明《三才圖會》記載::「褙子,即今之披風。」披風內一般可以搭配襖裙、長襖等。

【對襟襦裙】

也是齊腰襦裙的一種形式,由對襟直領的上襦和下裙組成,上襦內可以穿抹胸,上襦通常束於下裙之內。穿著對襟襦裙亦可搭配披帛,是非常居家的漢服款式。

【氅衣】

又稱鶴氅,漢服款式之一,原不縫袖,故名之曰氅。晉已有記載,多道家用,宋文人好鶴氅,明代士人多作便服外套用。形制與披風相似,對襟,直領,大袖,衣襟用長帶一對繫結,衣身多為淺色,領袖衣襟均施有深色緣邊,兩側一般不開衩(也有做成開衩的)。氅衣披風外形接近,有時兩者也混稱。

【齊胸襦裙】

亦是襦裙的一種變化形式,通常定義為衣裳制,齊胸襦裙一般由短上襦和及胸長裙組成,其特點是裙子一般束在胸以上的位置,胸帶可以系在正中央也可以系在胸前兩側。齊胸襦裙的主要流行於隋、唐至五代時期,今日最常見的形式一般是參照中晚唐的樣式製作。此外,齊胸襦裙上端的領型除了對襟直領,還可以有交領,袒領等形式。

【曲裾袍】

又稱為繞襟袍,通常定義為深衣制的袍服。這種款式的漢服原型來自流行於先秦至兩漢時期的曲裾袍,其特點是交領右任,衣襟末端通常呈三角狀,繞至背後由系帶固定,目前為止出土的實物有長沙馬王堆漢墓的單繞曲裾,所以又被稱為馬王堆曲,此外,戰國到兩漢,還出土了一些多繞式曲裾的造像(雙繞曲裾,三繞曲裾,魚尾曲裾)。關於其具體形式制還有待更深入的研究。

【長襖】

又稱為大襖,帶有襯裡。長襖一般兩側開衩,最常見的領型有圓領及交領,皆右任,長襖之內,上身一般可以搭配交領及豎領的襖子,夾襖等,下身可以搭配馬面裙,琵琶袖,廣袖及寬直袖是最常見的三中長襖袖型。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