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何減少爭吵?

你是怎麼跟這個世界建立聯繫的?旅行、與人交流、看書學習、影視視屏還是其他什麼方式,或者全是。其實,什麼樣的方式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每天都在感知這個世界,即便我們從未留意過。雖然我們都在感知這個世界,但感知的結果可能會不一樣。因為你一旦注意,你觀察到的世界跟別人很是不一樣。

盲人摸象的故事,大家都聽說過。幾個盲人同時觸摸一個大象,但是由於每個人觸摸的大象的部位不同,得出來的大象的形象千差萬別,有的說大象像堵牆,有的說像獅子,有的說像梭鏢……。如果此時你在旁邊就會覺得可笑。因為你看到一個活生生的大象站在那裡,它是一個整體,而不是盲人所摸到的那樣。

我們人感知這個世界,其實有兩個部分組成,一個是客觀對象,一個就是我們自己的感知方式。大象就是一個對象,你的眼睛正常,你能夠看到大象的樣子,不會認為大象像一堵牆。而盲人,他缺乏這個視覺途徑,它只能用觸覺,他觸摸到大象的身體,寬大堅硬,感覺就像一面牆。而且,盲人並不知道自己只摸到了大象的一部分,因此,就會為此爭吵。

達克效應,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缺考慮的基礎上得出錯誤的結論,但無法正確認識到自身的不足,辨別錯誤的行為」。簡單地說,你無知,但是你不知道你無知,因為發現自己無知是需要自知的。生活中,有些人喜歡抬杠、喜歡鑽牛角尖,其實這個不是他們的愛好,只是他們不認為自己在抬杠、在牛角尖。

我們不知道我們不知道。就像有個相聲演員說的那樣:你以為你以為的就是你以為的。對於,同一個對象,我們看到的結果和別人看到的是不一樣的,每個人看到的都只是自己的感覺的產品。但我們不知道我們看到的跟別人不一樣,以為是一樣的,這個時候就會很詫異。

一個人可以比喻成一家公司,只是這家公司生產的是各種感覺產品。而由於我們人本身的差異,我們看到的世界其實就是我們從我們自己的角度看到的世界,而那有時候並非是真實的世界。大家在一起開會討論問題的時候,在有人做完了報告之後,通常會要求大家發表一下個人看法,這裡面可能會有讓你覺得奇怪的觀點,也可能有讓你覺得包含真知灼見的觀點。觀點,其實是說你站在特定的觀察點看到的一個東西。之所以讓大家暢所欲言,就是為了避免「盲人摸象」般一葉障目。

我們社會的發展,不也是這樣嗎?!由一人專制、少數人的專制,慢慢發展到多數人的民主。一個人的成長也是如此,現在回過頭再去看看當初那些讓你面紅耳赤、熱烈盈眶、哭笑不得的事情,是不是都決定挺好笑的。因為我們不是上帝,沒有全知眼。

從上帝的視角來看,我們其實都是「殘障者」,畢竟最早我們人類的演化都是圍著「生存下去」這個主題進行。在形成生存優勢的前提下,夠用就好。很多我們不需要蝙蝠的那種超聲波,也不需要狗的那種嗅覺靈敏性,這些額外的「技能」不會提高我們的生存優勢,感知也是一種生存工具。它的功能遵循著一個原則——去掉一切不創造價值的環節。在這一方面,相對於錦上添花,我們更需要的是雪中送炭。

既然我們人是一個感覺製品公司,那麼我們怎麼才能少犯錯誤,提高產品的合格率呢?換句話說,我們怎麼檢驗我們的認知是否合格?

這個恐怕還得靠自己慢慢實踐。吳伯凡老師說,「管用不管用」是判斷我們系統錯誤的唯一方法。你有了一個想法,你就去實踐,看它能不能產生效果,能的話,說明沒有什麼大問題,這個想法可用。但切記,這一次可以用不代表下一次還可以用,更不以為一直可以用。

「抽身出來」是發現錯誤的一個前提條件。這個大家應該都很熟悉了。所謂「抽身出來」指的就是讓自己的思維跳出來,從更高的維度或者層次來觀察自己的一言一行。什麼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什麼反思復盤、什麼冥想元認知,說的其實都是這個概念。

當你能深刻理解自己的觀點、認知其實只是自己所在位置、環境的一個反應的話,在與別人發生觀點衝突的時候,你想的更多的可能就是理解和寬容。爭吵,自然也會減少。畢竟,爭吵就是打不成共識。

推薦閱讀:

彈吉他久會導致指尖長繭,對觸覺的影響有多大?
被腰斬的人會有什麼身體和心理上的感覺和感受?
讓你感覺最爽的瞬間是?
有沒有人在看到蛇之前就能感覺到蛇就在周圍的能力?

TAG:爭吵 | 感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