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冠禽獸」是什麼意思?什麼樣的人才可以稱為「衣冠禽獸」?

成語「衣冠禽獸」往往被用來形容品德敗壞的人,虛有人的外表,行為卻如禽獸。明代陳汝元在《金蓮記》中寫道:「人人罵我做衣冠禽獸,個個識我是文物穿窬。」

「禽、獸」二字從何而來、有什麼區別?用禽獸比作人,那「禽獸」又是如何與「衣冠」聯繫在一起的呢?

在《漢語大辭典》中,「禽獸」有兩層意思:一是鳥類和獸類的統稱,《孟子》:「草木暢茂,禽獸繁殖」。二是專指獸類,《禮記》:「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在古代,「禽」、「獸」二字都可表示動物,但涵義卻有所不同。

「獸」篆文寫作:

《說文解字》:「獸,守備者」,從獸從犬,「獸」字的本義是捕獵。在後來的使用中,「獸」的詞性發生了變化,由動詞變成名詞,用來指長有四足、全身生毛的野生哺乳動物

「禽」古文字寫作:

上半部分是由上罩下的網,下面是被困住的動物。「禽」的本義是捉拿,為「擒」的本字,最早也是一個動詞。

後來,「禽」被用來指代一切所抓到的動物,既可指鳥類也可指獸類。《說文解字》:「禽,走獸總名」。五禽戲中的「禽」就包括虎、鹿、熊、猿、鳥等動物。而表示「擒拿」這個動作則在「禽」的左邊加上了提手旁。

慢慢的,「禽」和「獸」所指代的動物有了明顯的區分,《爾雅》:「二足而羽謂之禽,四足而毛謂之獸」,「獸」專指百獸,「禽」專指飛禽、家禽。

認識了「禽」和「獸」,我們再來看看「禽獸」與「衣冠」之間的關聯。

古代皇帝自稱真龍天子,而「龍」的身邊最需要環繞的自然也是各種動物,所以明代官員的服飾規定:文官綉禽,提醒百官像仙鶴般淡泊名利;武將繪獸,彰顯虎獅般的威武

「衣冠禽獸」便成為文武官員的代名詞,原本是代指「當官的人」,不但沒有任何貶義,還滿滿的都是羨慕。

官員品級不同,官服上所繡的禽和獸也不同。

但是,到了明朝中晚期,宦官專權、政治腐敗,文官武將欺壓百姓聲名狼藉,老百姓視他們為匪盜瘟神。於是,便將道德敗壞的官員稱為「衣冠禽獸」。到了清代,「衣冠禽獸」完全淪為貶義詞,與我們今天所指無異。

五百年前,無數人稱頌讚揚、立於標榜的「衣冠禽獸」,如今卻變為被我們嗤之以鼻的那種人。行為不端、道德敗壞,再華麗的衣物都掩飾不了其被人唾棄的下場。辯證互換,文字和語言的涵義也隨之變遷。

關注「好字在」公眾號:CoolCharacter


推薦閱讀:

TAG:漢字 | 成語 | 俗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