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的曾國藩:30歲之前是庸人,30歲之後是聖人
在晚清時期,出現了四大中興名臣,一度挽救了岌岌可危的大清王朝。在這四大中興名臣中,左宗棠太狂,常以諸葛亮自比;李鴻章太圓滑,左右逢源,步步高升;張之洞太自愛,寫得一手好文章,事事顧全自己的名聲;曾國藩近似聖賢。後世對曾國藩的評價是「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但是這樣近似聖賢的一個人,在他的前半生卻更像一個「庸人」。
和他同朝為官的左宗棠時常譏諷曾國藩「欠才略」,他的學生李鴻章也曾直言不諱的說他「儒緩」,意思就是說他做事反應太慢,梁啟超評價他說:「在並時諸賢傑中,稱最鈍拙。」
曾國藩的天資在和他同檔次的大臣、豪傑之中,的確算不上拔尖,甚至是有些平庸的。關於曾國藩的「愚笨」,我們都聽過「梁上君子怒罵曾國藩」的故事。
小時候曾國藩在屋裡背書,恰好屋裡有個「梁上君子」想趁著曾國藩背完書休息後偷點值錢的東西,但未曾想到曾國藩這一篇文章翻來覆去讀了十幾遍也背不下來。這位小偷忍無可忍,跳下來大罵:「這種笨腦殼,還讀什麼書!」罵完將曾國藩所讀的文章從頭到尾一字不落的背誦一遍,揚長而去!
這個故事雖然是笑談,做不得真,但曾國藩的天資不出色卻是真的,但他之所以能夠被稱為「完人」,不是因為他的天資,而是因為他的努力和進取。
曾國藩的天資不出色彷彿遺傳了他的父親,他的父親曾麟書就考了17此秀才才勉強考中。曾國藩也差不多,前後考了七次,到了21歲才以倒數第二的成績考中秀才,23歲中舉,27歲殿試,位列三甲42名,這個成績實在稱不上出色,13中秀才,15中舉人的張之洞相比了,就是和他後來的學生李鴻章相比也是遠遠不如。
28歲當官的曾國藩就像一個普通人一樣。在北京的頭兩年每日赴宴,日日玩樂。日子久了,就滋生了很多不好的情緒,不但傲慢無禮,多次和同鄉、同事發生爭執,一言不合,便惡語相向,而且變得虛偽,圓滑。
在30歲時,曾國藩意識到如果自己再這樣混下去,自己的一輩子也就這樣了。從而立之年,曾國藩迅速地從之前的狀態抽身而出,為自己制定了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計劃。沒有任何的投機取巧,用最笨也是最紮實的辦法一點點提高。
效果是顯而易見的,曾國藩從道光二十年到道光二十九年,十年時間,穩步高升,十年七遷,連升十級。
如果沒有太平天國,在官場上步步高升的曾國藩不會有那麼大的名頭,太平天國成就了曾國藩。
咸豐元年,洪秀全在廣西起事,並迅速席捲半個中國,滿朝文武束手無策。
第二年,在家丁憂的曾國藩接到了組建民兵的命令,開始組建湘軍對抗太平天國。曾國藩打仗毫無奇兵,從來都不主動出擊,在攻城是用的也是最笨的方法:不停的挖壕溝,一點點逼近城池,圍城之戰通常要持續數月甚至一年、數年之久。曾國藩用最樸實的方法完成了常人無法解決的難題,所謂「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就憑藉這最笨拙的方法,曾國藩平定了整個天下的聰明人都束手無策的太平軍。平定一項農民起義並不值得我們如此銘記他,曾國藩的為人處事之道才是我們要去學習的。在平定叛亂後,曾國藩手裡掌握著最驍勇善戰的湘軍,天下能征善戰之兵十之七八都直接或間接出於他的訓練,但在這種手握重兵的情況下,曾國藩迅速抽身。
儒家最高理想講究的是「修齊治平」,曾國藩難得在這四項上都幾乎完美。
修身,曾國藩每天都會反省自己的錯誤,幾乎將自己變成了聖人;
齊家,曾國藩一生多半時間都在外征戰,但也沒有忘記家庭教育,曾國藩不光自己功成名就,自己的兄弟、子孫都取得了令人側目的成就;
治國,在曾國藩的倡議下,建造了中國第一艘輪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學堂,印刷翻譯了第一批西方書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學生;
平天下,曾國藩平定太平天國之亂,挽救清王朝於危難間。
曾國藩之於後人的最大意義是,他以自己的實踐證明,一個中人,通過「陶冶變化」,可以成為超人,只要我們也能把自己當成「庸人」,下的了那些笨功夫,可惜的是,世上的聰明人太多,「笨人」太少。
如果有人看,來關注公眾號 理想黑店吧, 來捧個人場唄~~
推薦閱讀:
※武松為何要殺了潘金蓮?
※慈禧是怎麼當上皇太后的?
※謠正 王維與玉真公主
※岳飛一生中最輝煌的幾次戰役?
※那悲歌總在夢中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