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寧願將就不幸福的感情,也不願分手?
「我和男朋友分手了。」
這已經是我第N次聽到Genny對我說這句話了。
坐在餐桌對面的我不以為然,淡定地拿起水杯喝了口水,然後低頭繼續享用我的午餐。
Genny和她的男朋友在一起5年了,他們高中時期開始談戀愛,不過當Genny出國上大學後,兩人的關係切換為了異國戀模式。
在我跟她認識的這兩年里,她無數次的抱怨過她的「渣男男友」——
他不上進,整天與狐朋狗友們混日子;
他不成熟,早已成年的他還沉浸在網吧的遊戲里;
他不忠誠,在社交軟體里與不少妹子聊騷......
他一次次地傷害著Genny,給在異國他鄉獨自生活的Genny帶來了不少焦慮與傷痛。身邊的朋友都勸Genny與他分手,結束這段痛苦不堪的感情。可是,每當Genny下定決心分手後,兩人又能和好如初。
於是,兩個人在這麼多年以來一直處於因為矛盾而爭吵,隨後Genny下定決心分手,但不久後又會和好這樣的循環中。當Genny再一次的告訴我她要分手時,我以為這又是他們關係中新的一輪循環。
「這次是真的分了。」 Genny鄭重地對無動於衷的我說道。我抬起頭,認真注視著她的雙眼,問她「你確定?」
「我確定。因為我遇到了比他更好的人。」 她堅定的告訴我。
沒錯,Genny找到了更好的伴侶,這次她是真的分手了。
隨後我才得知,Genny的新男友人不僅體貼又忠誠,更主要的是他就陪伴在Genny的身邊,給予Genny了不少的安全感。而Genny也終於擺脫了從前的痛苦關係,將自己投身於現有的幸福中。正是因為遇到了新的伴侶,Genny才意識到誰才是那個更適合自己的人。
說到親密關係,這是一個永遠都聊不完的話題。在面對感情的問題時沒有根本的對錯,因為每個人的性格,心理狀態,以及對於親密關係的要求和標準都是不一樣的。作為一段親密關係中的旁觀者,我們很多時候可能難以理解他人的決定與感受。想必在你的身邊也遇到過像Genny一樣寧願與自己的伴侶將就也不會選擇分手的人吧。
不過,他們的將就真的是因為愛嗎?還是因為不想面對分手後的孤單?
如果你對於他人或者對於自己在親密關係中的決定存有這樣的困惑,我相信你能在今天的文章里找到相應的答案。那麼,在接下來的篇幅中,我們將會用社會心理學的知識理論來仔細分析人們在親密關係中的滿意程度,以及決定親密關係走向的重要因素。不同於往常的理論敘述形式,今天我們將會以公式的形式呈現給大家,簡單直給。
公式一
結果 = 獎賞-代價
根據社會交換理論(Social Exchange Theory),我們與他人的來往是由獎賞(我們所在關係中所獲得正面的經歷,以及任何讓我們感到開心滿意的事物)和代價(我們在關係中所得到具有懲罰性,不愉快的經歷)來衡量的,而這兩者對情侶間親密關係的維持也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當我們將關係中的獎賞與代價總結之後,我們則會得出人際關係中的結果。
公式二
滿意度 = 結果-比較水平
在親密關係中,人們多多少少會對這段關係抱有一定的期待,或是覺得自己應當得到某種結果,這則被稱之為「比較水平(Compatsion Level)」。那麼,再根據這個比較水平去參照自己在親密關係中的結果時,我們就會清晰的看到自己對目前關係的滿意程度。如果一個人在親密關係中獲得的結果遠遠超出與自己的比較水平,那麼這個人對目前的親密關係是十分滿意的。反之,如果一個人在親密關係中獲得的結果低於自己的比較水平,那麼這個人對目前的親密關係是感到失望的。
公式三
依賴度= 結果-替代的比較水平
滿意度雖然能夠反應一個人在親密關係中的幸福程度,但是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決定著親密關係的未來走向,那就是「替代比較水平(Comparsion Level for Alternative)」。這一概念是指如果我們離開現有的親密關係,選擇我們所認為更好的伴侶或者情境所獲的的結果。
因此,替代比較水平會直接決定我們對親密關係的依賴程度。替代比較水平可以是潛在的親密伴侶,或是離開現有伴侶後單身生活狀態。
例如,如果一個人認為現在的親密關係太過於痛苦,單身的狀態會更好的時候,ta就會有極大的可能會選擇結束現有的親密關係,那是因為這個時候的替代比較水平是大於結果的。反之,如果面臨相同的情境,一個人若是認為單身的狀態會比現有的親密關係更糟,那麼即使親密關係再痛苦,ta也不會選擇結束現有的親密關係,因為結果是大於替代比較水平的。
四種親密關係的基本走向
根據以上的幾點,我們可以很容易地推測出在不同情境下每個人在親密關係中的滿意度,以及對關係的依賴程度。
#結果>比較水平>替代比較水平= 穩定又幸福的親密關係
在關係中的行為表現:對現有關係滿意,並且會用心去維持。
舉例:A與B的親密關係滿足甚至是超越了A對於親密關係的所有期待。並且A相信B是自己所遇到最合適的伴侶,沒有人可以替代B在自己心中的地位。因此,A會更用心的去維持自己與B的親密關係,並不會關注身邊潛在的替代伴侶。#比較水平>結果>替代比較水平= 穩定但不幸福的親密關係
在關係中的行為表現:對現有關係不滿意,但是勉強維持
舉例:A與B的親密關係並不幸福,但若是離開親密關係,A不僅需要獨立承擔生活中的瑣事,還會面對單身狀態的孤獨感。對於A來說,單身的生活是不如現有的親密關係的,因此,即使這段感情再糟糕和讓人痛苦不堪,A不會選擇離開。#替代比較水平>結果>比較水平= 不穩定但幸福的親密關係
在關係中的行為表現:對現有關係滿意,但傾向於離去
舉例:A和B的親密關係很幸福,但自從A最近遇到了C之後,ta發現C可能是更加適合自己的親密伴侶。因此,即使A對於自己與B的現有關係很滿意,ta可能會想要追求更適合自己的親密關係而選擇離開B。#比較水平>替代比較水平>結果
OR #替代比較水平>比較水平>結果 = 不穩定且不幸福的親密關係在關係中的行為表現:對現有關係不滿意,將會離去
舉例:A與B的親密關係並不幸福,A認為離開B後自己會過的更好。因此,A會義無反顧的選擇離開。滿意度的改變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對親密關係的滿意程度也會相應的發生改變,而現象有兩種解釋。
第一,人們在感情的初期為了取悅伴侶會儘力展現出自己美好的一面,從而拉高了伴侶對親密關係的期待程度。例如,剛開始交往的女友會很貼心的為男友準備晚餐,男友對此表示很感動。
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男友可能會將女友的這種行為看做理所應當,並不再心存感激了。可是在這個過程中,他所得到的結果並沒有發生改變,只是因為他對關係的期待度提高了,所以導致他對同樣的行為的滿意程度大幅度的下降。
第二種解釋則是,當人們與自己的伴侶相處時間久後,會對伴侶越來越沒有耐心,更容易向伴侶情緒化的發泄自己的不滿。
在一個研究中,研究人員邀請受試者分別與自己的伴侶和陌生人在實驗室里一起解決一個問題。當受試者面對陌生人時,他們說話的語氣會更禮貌,態度也更謙虛,會耐心的傾聽他人所表達的觀點。
可是,當受試者面對自己的伴侶時,他們的態度則會變得比較粗魯,更沒有耐心,會輕易打斷伴侶的話語,甚至是直截了當的對伴侶所表達的觀點進行批判。隨著伴侶間的相互了解,雙方缺點的暴露,親密關係將會面臨更多的考驗,因為最初愛情中的激情與美好已經開始慢慢消耗了。
當我們面對這樣的情況時,我們無疑會感到失望,畢竟我們的伴侶對我們沒有原來那麼好了,而這也相繼會讓我們對親密關係的滿意度降低。一旦我們對親密關係的滿意程度降低,我們會對身邊的替代比較水平開始敏感,仔細觀察身邊是否有能夠替代現有關係的可能。由此,親密關係開始亮起了紅燈。
心理武器
看到這裡,想必你已經對自己對親密關係的滿意度和依賴度有一定的了解了。那麼,處於不幸福的親密關係中的你可能會問,我們要怎麼做才能改變現狀?對此,我們準備了以下心理武器:
前篇我們有提到,隨著伴侶間的互相熟知與了解,雙方對伴侶的耐心和態度會發生一定的轉變。當伴侶之間發生爭執時,無效的溝通方式不僅無法化解矛盾,反而會給感情帶來負面的影響,因此,伴侶之間應當學會如何去有效的溝通,而這樣的技巧可以參考以下幾點:
#1 第一人稱陳述(I-Statement)
第一人稱陳述是以「我」開頭的句子來清晰地描述個人對一情境的情感反應。這樣的陳述可以幫助我們更清晰的認清自身的感受與情緒,而不是將負面的情緒歸咎於他人。這種陳述表達很重要,因為當情侶之間發生激烈的爭吵時,他們很容易將負面的事物歸咎給對方,使得對方的情緒也變得不好。
例如,在一方感到憤怒時,與其直接表達「你惹我生氣了」,不如將話語轉換為「我現在感到很生氣」。當人們面對一件事物時,事物本身和個人主觀的看法都是導致情緒反應的重要因素。因此,當我們產生負面情緒時,我們應當直接告訴伴侶我們此時自身的情緒,而不是簡單粗暴的指控他們成為我們負面情緒的導火索。
#2 行為描述(Behavior Description)行為描述是指在面對不滿時,具體詳細地指出惹怒我們的特定行為。這樣描述的目的是將重點放在具體行為上,不會牽扯到伴侶的人格與品質。
例如,當女友對男友亂丟襪子的行為感到很不滿,生氣時的她可能會直接冒出一句「你這個人好髒亂差!」。面對此指控的男友無疑的會感到憤怒,因為他的品格遭受到了批判,但讓女友不滿的只是他的特定行為而已。
所以,應用行為描述在表達不滿時是非常必要的,而這樣做的好處是因為行為不同於人格,是比較容易發生改變的,由此矛盾也相對容易化解。
#3 XYZ陳述(XYZ Statement)XYZ陳述是將第一人稱陳述和行為描述結合在一起的表達方式,格式則是「當你在Y情境下做出X行為時(行為描述),我感到Z(第一人稱陳述)」。
那麼套用我們剛才的例子,當女友想要向男友表達不滿時,她可以說「當你在房間里亂丟襪子時,我感到很心煩」。這樣的陳述是不是對比之前的情緒化指控更具體,更講道理一些呢?同樣是在對一個行為表達不滿,正確的陳述和溝通方式不僅能夠幫助伴侶更好的理解我們,同樣也能讓我們清晰的去識別自己的情緒。
#4 複述(Paraphasing)複述是指在我們傾聽完他人所說的話語後,用自己的話重複對方的話語。這樣做的好處是:
*伴侶會得知我們在認真傾聽
*我們很難去打斷伴侶所說的話,因為我們只有在傾聽完伴侶所要表達的所有話後才能進行複述
*我們給予了對方詳細解釋的機會
面對同一句話,表達者所傳遞的信息可能與傾聽者接受到的信息是不一致的,而這也就是所謂的「說著無心,聽著有意」。所以,在複述的這個過程中,我們不急著直接跳入自己的結論,而是先將自己的理解表達出來。
如果我們的理解與伴侶所表達的意圖不符,伴侶在此時也能有一個進一步解釋的機會。因此,複述可以有效避免矛盾和爭吵的發生,同時也能夠讓我們更好地理解伴侶的表達。
#5 知覺檢驗(Perception Checking)知覺檢驗是一個人們可以驗證自己對於伴侶當下情緒的判斷是否正確的方法。在這個過程中,人們可以對伴侶的情緒進行詢問,而不是以自己對的伴侶情緒的感知作為結論。
例如,如果一方感到伴侶因為自己所說的話生氣了,他則可以詢問「你對我剛才所說的話感到生氣嗎?」,而不是直接假設或者認定伴侶是生氣的。這種方法和複述一樣,也可以有效避免爭吵的發生,因為我們通過這個過程能夠清楚了解伴侶此時的情緒。
#6 暫停爭吵,試圖恢復冷靜即使我們上述的溝通技巧非常有效,我們也很難預料處於爭吵中的伴侶是否能夠應用這些技巧。當伴侶雙方的情緒過於激動或是被激怒時,他們可能很難進行理性的思考,或者甚至想起任何有效的溝通技巧。
為了防止爭吵進一步的發展,伴侶雙方可以暫停現在的爭吵,選擇休息一段時間。在休息的這段時間內,雙方都能夠有一個整理思路,恢復冷靜的機會。那麼在下次溝通時,情況或許就會得到好轉,因為人們在冷靜的情況下會更傾向於使用有效的溝通技巧。
如果,在嘗試過所有溝通方式後,你對親密關係還是感到不滿,你可能需要仔細的思考一下自己現有的處境。認真的傾聽自己的內心,然後問問自己——「這一切真的是我想要的嗎?」
「如果離開這段關係,我將會面對什麼?」
「離開這段關係真的是最壞的結果嗎?」
「單身後的孤獨真的有那麼可怕嗎?」
「我是否足夠堅強去面對孤獨呢?」
沒有人能夠告訴我們這些問題的答案,只有我們自己的內心會呈現最真實的選擇。人生無常,我們沒有辦法改變過去,更沒有辦法預測未來,但是我們能夠做的,就是珍惜和把握現有的時光與幸福。但願每個人,都能夠活在當下,享受生活中的一點一滴。
本文首發於:為什麼寧願將就不幸福的感情,也不願分手?
【將心理學變成一種生活方式 歡迎關注我們:安慰記心理小店 - 知乎】
推薦閱讀:
※結構化思維教你如何極簡溝通
※交流的無奈丨一本怪書
※這些不愉快為什麼會發生?
※如果堅持自己就會傷害別人,我們該如何自我實現?
※怎麼防止別人頻繁打擾和合理的打擾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