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誘因:心理學家教你如何克服拖延症
造成拖延症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源自於心理原因,懶惰、恐懼、壓力太大這些因素都會造成拖延,治癒拖延症不能寄希望於外部工具,各種APP或是時間管理方法都是起輔助作用的,關鍵還是要解決心理問題。
99%的人都是貪圖安逸的
貪圖安逸,說白了就是懶,按照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皮爾斯·斯蒂爾教授的理論,懶散心理可以歸結為動力缺失。
皮爾斯是研究拖延症方面的專家,他研究出一個公式:U=EV/ID,U代表效率,E代表信心,V代表愉悅程度,I代表分心指數,D代表回報。
皮爾斯說:「這個公式能夠讓自己通過分析分子分母的大小,來幫助拖延者把他們的拖延方式降到最低。」
懶惰的人缺乏行動的慾望,消極懈怠,完全符合皮爾斯所說的「動力缺失」標準。
當然,這裡面說的懶惰導致拖延,不包括那些自願「懶惰」的人,他們追求的是一種輕鬆的生活方式。
美國某心理學家曾經在網上跟一位網友交流,該網友表示自己很懶,如果沒有人監督他,他就是不想幹活,每天的工作都會拖到臨近下班才開始做。
在家也是如此,不願意打掃屋子,雖然自己看著也亂,可是就是不想動手收拾,沒有一點慾望,只想坐在沙發上看電視。
心理學家認為這是典型的懶惰引起的拖延病,解決方法也很簡單,給自己一個期待。設想完成任務之後的樣子,比如你把工作任務完成得又好又快,那麼上司一定會表揚你,同事也會對你刮目相看;想像家裡被收拾一新的樣子,敞亮乾淨,心情也會好起來。
缺少行動慾望,那就給自己一個目標,一個期待,通過想像任務實現後的樣子激勵自己,從而逐漸擺脫懶惰心理。
畏難情緒
恐懼心理也是導致遲遲不願行動的原因,很多人在面對困難任務的時候總會猶豫,擔心自己做不好,擔心無法在最後期限之前完成任務。對失敗的恐懼最終導致他們一事無成。
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理查德·比瑞博士認為,害怕失敗的人可能有一套自己的假設:
從事的任務直接反映了個人能力與個人價值;
能力越強,自我價值感越高。
比瑞博士用以下等式來表示上述假設:
自我價值感 = 能力 = 表現
也就是說,任務做得好,就說明能力強,也就越欣賞自己;反之,任務完成的不好,那麼就表示能力差,從而認為自己也很糟糕。
一旦產生這樣的想法,就會導致拖延,他們會認為,一旦做不好,就將成為一個失敗的人,這也是他們無法承受的,那麼比瑞博士的公式就會變為:
自我價值感 = 能力 ≠ 表現
能力與表現不再對等,而人們習慣通過拖延來安慰自己,他們會覺得自己的能力遠比表現好,自己還有潛力,遠沒有爆發出來。
對於這一點我很有感觸,我喜歡踢球,平時只跟小區隊比賽,覺得自己的水平很高,我的隊友也是如此。後來我們出去打比賽,經常輸球,大家從來不承認自己的能力差,而是每次都覺得太大意了,認為球隊的實力要比對手強很多。一來二去經常輸球以後,隊友們就不願意再去外面打比賽了。
有些人寧願承受拖延所帶來的痛苦後果,也不願意承受努力之後卻沒有如願以償所帶來的羞辱,這就是心底對失敗的恐懼。
而拖延正好可以緩解這種恐懼心理,不去做就不會失敗,所以這些人就養成了習慣性拖延。
追求完美
約克大學心理學家 Gordon Flett 認為完美主義的破壞力極大,嚴重者會有自殺傾向。完美主義者往往對於所要完成的事情抱有非常高的期望值,而高期望值則容易導致行為受挫,繼而產生失望痛苦的情緒。
高期望 → 行動 → 受挫 → 失望痛苦
這個過程被不斷強化之後,人們就會產生逃避心理。
喬治出身於法律世家,從小在優越的環境中長大,父母對他的期望也非常高。喬治沒有讓他們失望,考入了法學院,最終成為了一名律師。憑藉自己的努力,來到了一家很有名望的律所工作。
開始一切順利,但是不久之後,喬治出現了很嚴重的拖延行為,這到底是為什麼呢?喬治說他的案子必須無懈可擊,他要在法庭辯論時做到完美,然而線索太多讓他無法承受。
為此,喬治一籌莫展,但是他每天仍然很「忙碌」,實際上他是在通過拖延自我安慰。
像喬治這樣的完美主義者很常見,他們會在無形中給自己很大壓力,一旦遇到困難認為無法做到十全十美,他們就會因為擔心而止步不前,停止行動。
治療方法其實也很簡單,殘酷的競爭遲早會讓你認清人無完人的現實,在一次次痛苦之後,自己就會降低期望值了。
缺乏自信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資深心理諮詢師簡·博克認為:「從心理層面分析,部分人對工作能力不自信是導致拖延行為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工作中遭遇過重大挫敗,對自己不夠自信的人,很容易產生逃避心理,認為自己做不好,從而導致拖延。
這類人會找出很多借口,而且非常在意他人的看法,他們不希望被視為能力低下,所以往往給出時間不足、不夠仔細等借口。
小胡學的是財務管理專業,畢業後當了一名出納,但是他對這份工作沒興趣,於是沒做半年就辭職了。他想轉行,但是找工作卻屢屢碰壁,因為沒有任何工作經驗,專業也不對口。越是找不到工作,小胡就越不自信,結果當接到面試通知的時候,他都會猶豫,認為自己沒有工作經驗,肯定沒人要,根本不敢嘗試。後來,竟然連門都不怎麼出了,整天憋在家裡睡覺。
越是沒有自信,就越是不敢行動,解決方法唯有走出去,走出第一步就會看到希望,逐漸恢複信心,戰勝拖延。
附錄:心理學家教你如何防治拖延
1. 分解任務
心理學家通過調查發現,人們總是更傾向於完成更容易、更接近的目標,比如短期目標,因為可以不斷獲得成就感。據此,他們認為分解任務的方式可以有效改善拖延行為,不斷獲得的微小的成就感或促使人們去追逐更大的目標;
2. 改變計時方式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用「天」作為時間計算單位,比起用「月」作為時間計算單位,人們更容易開始執行任務,因為人們會覺得「天」比「月」更短,截止日期離得更近。
你還有一個月的時間完成工作VS你還有30天的時間完成工作,後者會讓你覺得更加臨近截止日期,所以也會更快開始工作。因此,心理學家建議,可以通過改變計時方式,用「日」甚至是「小時」計算,能夠有效減少拖延行為。
3.預期獎賞
心理學家Pamela Wiegartz建議,預期回報有助於幫你儘快行動起來。你可以想像項目談成之後發獎金的樣子,想像拿著獎金出國旅行的情景,都有助於促使你展開行動。
4. 學會自愛
研究證明,那些自律自愛、對自己評價較高的人,能更好的控制自己,也就可以有效減少拖延行為。
典型案例:一個拖延症患者的自白
Tom是一位重度拖延症患者,飽受折磨,30歲了仍然一事無成,自認為病入膏肓,無藥可救,以下是他的自白:
我叫王xx,大家都叫我Tom,我是一個慢性子,做事本就不緊不慢,後來又患上了拖延症,從此「高效」這個詞就跟我無緣了。
我今年30歲了,工作一事無成,沒房沒車沒女友。我很著急,也知道改變現狀的方法就是更高效地工作,繼而賺更多錢,實現所有願望。於是我開始制定計劃,我很擅長做計劃,各種完美計劃、表格、待辦事項清單,可是一到該執行的時候,就莫名其妙地停止下來,總會有各種原因不去執行,卻找不到一個行動起來的理由。
每當任務擺在面前的時候,我總會出現分心的情況,刷微博微信,查郵件,看新聞,就是不做正經事。
我的拖延症從小學就開始了,作業一般都是第二天一早才開始寫,其實就是搶過其他同學的開始一通抄。寒暑假的時候,沒到快開學的時候都是我最忙的時間段,開始頻繁走訪學習好的同學,去要他們的本子抄。
我甚至連追女孩這件事都拖,從中學一直到大學再到工作,面對心儀的女孩,我會從很早就開始準備台詞,在心中想好了各種表白的橋段,卻遲遲開不了口,任憑心儀的女孩被別人搶走。為此,我一直悔恨至今,卻依就無法做出改變。
在我記憶里,似乎只有吃這件事不拖延!
每到行動的時候,似乎我就變成了另外一個人,內心總有一個聲音告訴我「別急,明天再說吧」,於是我很願意聽從內心的聲音,放下手頭的工作,去做一些無聊的事。
我看過很多治療拖延症的書,認為那些拖延症患者的毛病我都有,缺乏自信、害怕失敗、追求完美、懶散成性......
我也很想改變,但是行動的慾望並不強烈,我覺得自己就是太懶了,貪圖安逸。有一次,一份相對高薪的工作找到我,但是我覺得離家太遠了就拒絕了。
我是不是拖延症晚期,已經無藥可救了?
一位心理諮詢師是這樣答覆Tom的:
Tom,你的確存在很嚴重的拖延症,而且你能意識到自己存在的問題,你需要儘快走出改變,否則這輩子很可能陷入碌碌無為的境地。
根據你的敘述判斷,你的確很懶,這是改掉拖延症的大敵。你要清楚一點,懶惰的人不止你一個,大部分人都是追求安逸的,但是也要分情況,有一部分人屬於主動偷懶,也就是說他們追求安逸的生活,是一種生活態度。這些人無欲無求,但是你不一樣,你還想買車買房娶老婆,所以你必須勤快起來。
之後你要自信起來,你是一個很善於做計劃的人,差的就是執行力。你不去執行,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害怕失敗,所以你要勇敢嘗試,每一次微小的進步都會增加信心,每一次成功都會讓你更興奮、更主動,你會開始尋求更大的成功。
拖延的根源並不是因為自控力差,不懂時間管理,這些都是次要問題,關鍵在於個性特點、心理動機、潛意識的需求願望等。
心理學家榮格認為,每個人都有天生的個性特點,就像胎記一樣終生不變。既然你從小就是一個慢性子,那麼改變拖延症就會很困難,因為你已經習慣了這樣的狀態。所以,你必須付出更多努力,而且不要著急,由於你是拖延症晚期,所以要一步步來,否則更大的挫敗感會徹底擊垮你。
推薦閱讀:
※等不忙了肯定陪你、等到三歲就不餵了……「再等等」到底是在等什麼?
※面對拖延症有用的書籍
※拖延症都是因為一隻猴子在作怪|Procrastination:拖延症患者不同於常人的大腦結構
※哈佛高材生14分鐘治好了我的拖延症!
※未知帶來的是驚喜還是恐懼?
TAG:拖延現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