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理想與現實
文化、政治、社會等多方面的原因限制了我們的對外擴張進程,我們不能像同時期的其他文明那樣只要自身實力允許就可以肆無忌憚地殖民、征服。但文明總是需要發展的,我們不能永遠只守著祖先留下的遺產生活,王道信仰也要求我們應該去幫助、教化蠻族群眾,儘管後來我們已經知道那些人並不野蠻,他們只是對文明有著不同的理解,那麼我們正好可以與之交流看法,在相互溝通中共同進步,一起尋找理想中的王者正道。沒錯,這就是民族融合的基本理念,既然是融合當然可以是雙向的,也可以各自保留傳統意見,只要能拋開一切偏見,「人多力量大」的道理是不言而喻的,集合所有力量保障每個人永遠能夠健康、安寧地生活才是王道政治追求的唯一目標,凡向著此目標自發努力者,皆可成為華夏百姓。
之前說過,我們國土的拓展除了反擊侵略和自然移民之外,大部分都是通過民族融合的途徑獲得的,具體的融合方式和獲得過程就多種多樣了。有最初時用傳授農業技術、工具製造、政治聯姻等方式融合的,有靠民間學術人員的教導引領歸化的,有憑藉國家實力使之自願臣服、接受冊封的,有像諸葛亮七擒孟獲那樣用軍事力量征服的,有完全在民間交流的過程中逐漸同化的,也有如蒙古入侵那般屬於令我們不得不被動融合的,還有依靠長期地緣政治同盟最終完成融合的。這中間當然少不了一些權勢人員的出爾反爾或是國家軍事力量介入的強制措施,有時還伴隨外交活動中的激烈衝突,以及政策性移民,各種手段基本都有運用,不可否認也有一些皇帝或者邊境大員建功立業心切,主動尋找借口開戰、強行兼并鄰國國土和國民。不過,理論上我們的原則是,知禮守法、願替國家效力者皆為百姓,百姓所居之地自是國土,土地歸國家所有,百姓聽王權調遣,一個國家的百姓自應有統一的意志,國護民、民保國,非如此不能立國。實際上,受交通、通訊、社會生產能力及保障能力的制約,我們在封建後期甚至拒絕過一些國家和民族的融合,因為我們自問沒有足夠的能力去為更遙遠、生存環境更惡劣地方的百姓提供防衛和抗災救災方面的充分保障,只能答應作為他們的同盟國會給他們一定的軍事支援,並保持相互間的友好外交關係。不能做到對自己國土上生活的百姓統籌兼顧、一視同仁的話,一個國家便不配擁有那麼大的國土面積和那麼多的人口,即使擁有亦無法長久。
根據社會組織的層次化劃分原則,我們覺得在文明世界中,一個國家就相當於一個個體,任何主權國家在國際交往當中的表現應當符合個人在社會交往中所要遵守的禮法原則,即相互尊重、友好相待、言行一致、承諾必踐。然而,國家畢竟是群體不是個體,更不是所有國家都處在完全統一的意志領導下的,國家意志往往比經常更換的國家政權還不穩定。很多國家根本沒有一個可靠的整體意志,只是有許多人在暫時的利益引導下聚集在一起而已,跟這樣的國家進行外交溝通會異常麻煩,因為他們時常變更或乾脆不執行已經達成的協議,就像某些游牧民族只在準備開始對外掠奪戰爭的時候才會聚集在一起,平時都是一群群地遊盪在遼闊的大草原上,隨意地放牧、交易或是射獵、搶奪,幾乎完全不把遵守國際協議這回事放在心上。可是,每當開戰之時,他們又會變得兇猛團結,在掠奪過程中絲毫不把像我們這樣的農業國家居民當成人看,在他們眼裡,我們百姓的性命遠比不過他們胯下的戰馬重要。由於地理距離較遠,我們跟西方殖民主義國家的密切接觸時間不長,但對他們的種種強取豪奪手段卻領教深刻。不難設想,在這樣的情況下,宏觀上國家間的交往只能是混亂一團。
在文明世界的民族之林中,任一特殊的國家意志多少都會對周圍別的國家和民族造成影響,且不說游牧民族和殖民國家,即使是我們自己這樣基本自給自足的內向型農業文明,也難免給周圍生活著的其他文明群體造成一定的壓力和威脅。我們清楚這一點,但我們無法做出改變,因為整體上統一的國家意志雖然能夠保證遵守外交上達成的一切協議並友好對待他國,可國家意志本身面對多種不同文明形式共存的世界,也只能作為一特殊的個體存在,我們必須保持自身文明的個體性特徵才能維持中華這個特殊的國家和華夏這一特殊民族的存在——否則我們要麼轉變成其他的文明形式(游牧、殖民或是宗教政權),要麼淪落為別國的奴隸或者附屬國,要麼乾脆集體消失,(可以參看另外幾個文明古國的命運)——正是這種對個體性特徵的維持,使得我們的國家意志中必然會帶有一些魔性意識成分——某些不友好的政治考量或政策目的。
具體點說,每當我們國富民強的時候,為了防範游牧民族對邊境的襲擾,都會大量在邊境設置重兵防衛,同時還可能徵調勞工修建極其堅固的關隘、城防工事,無論這麼做是否是迫不得已,對游牧民族而言顯然都不是什麼友好的舉措。另外,我們的強盛不僅會壓縮游牧民族的生存空間,令他們在遭受自然災害的時候無處掠奪生活物資(這可能等於將他們逼入了絕境),即便在風調雨順的年景,我們這邊的各種物資的豐富程度也通常會比他們那邊高出許多,引得他們那邊的部分年輕人紛紛放棄傳統的游牧生活投靠到中華文明一邊,按說這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想像一下他們那邊的同樣希望保持自身傳統文明地位的民族勢力集團會有怎樣的感受?不得不承認,許多時候矛盾和衝突簡直無可避免。
由於那種種在國際上遇到的難以解決的麻煩事情,我們必須做好軍事應對的萬全準備。為了不至於每次開戰都陷於被動,作為國家意志代表的皇帝有權根據相關軍事報告和外交信息決定是否首先對惡意挑釁或構成實際威脅的國家動武。自然,皇帝的決定也是要承擔相應風險的,戰爭造成的一切後果都要由皇帝及其領導下的王朝負責,明君、昏君還是暴君,可能就取決於人們對一場戰爭的起因、經過及結果的評價。一場正當的戰爭將成就一代英主,對戰局把握失誤、錯失戰機則是昏君的作為,不義之戰的發起將使暴君的野心眾所周知,一場戰爭打得國破家亡、民心盡散的例子也不是沒有,戰或不戰,可能成為決定一個朝代命運的重大抉擇。
如前所述,按照我們最早的設想,人、家、國、天下,四者將共同組成王道文明的巨型宮殿,家不舍一人、國不棄一家、天下不滅一國,以王者的意志統合所有文明的國度,令各國各地區的百姓們心心相印、同甘共苦,成就天下一家親的理想局面。不過,既然後來我們知道了,世上遠不只華夏一家文明族群,我們也衷心愿意跟其他諸多兄弟國家一起分享這個世界,堅持我們的原則、儘力友好地對待每個鄰居、朋友,相信只要各個國家都能得到妥善的治理並自律,天下自然能夠保持長久的和平、安定。超越國別,能把天下的文明成員皆同等看待的人才是真正的王者,當王權不再淪落、王法再不被漠視、王道恆彰之時,便是天下永平之日。
推薦閱讀:
※理想是美好的,現實是充滿各種意外的
※不是中產家庭,最好別做建築師。
※給我那把槍吧,殺掉五毛錢
※你是真的焦慮?還是急功近利?還是你無能的嘶吼?
TAG:理想與現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