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生活
以前看一個德國的紀錄片,有一個地區停電了,好像是森林的樹木倒塌壓斷了電線,調度員就派了一輛直升飛機過去處理了。雖然這種情況算特殊,但這才是科技在我們生活中應該扮演的角色吧。
也是在看那個紀錄片不久,看到國內一個綜藝,一群藝人被要求去公交公司幫忙洗公交車,手洗。那個地方的公交車都是司機下班後自己洗的。
我們對公交司機的工作是很感動的,但同時也讓人覺得很感傷,這就是我們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吧。
其實,我們這邊的公交車應該都是用的洗車機洗的,司機要洗車就把窗戶關上,和洗小車的設備一樣,緩慢開進洗車機,也不過一兩分鐘,車就洗好了。既省人力又省時間,也並沒有什麼技術壁壘。
但我們的節目一般不會介紹這樣的技術在生活中的運用,而是對勤勞、刻苦的個人勞動力大加讚賞。
讚賞是正確的,但人力和科技相比,本來就是數量級的差別,如果一味的強調人力,那麼科技在生活中的運用就會更加緩慢。
很多人說,如果都運用科技了,會造成大量的失業,我覺得這也是對勞動力的不負責任。
誰說運用了科技,就不會產生其他的就業崗位,或者,現在的勞動力就永遠不可能學會運用科技么?只不過是目前勞動力便宜,對勞動力的培訓不希望投入成本而已。
每次看到冬天掃大街的環衛工人的新聞,我就感到很詫異,為什麼每年都出這種新聞,都沒有人想一下通過科技的方法改善一下環衛工人的勞動模式么?
如果因為個體思想落後,而拒絕接受新生事物或高效率的東西,只能是要麼蠢要麼壞。
最近共享單車在我們這邊也開始鋪開。朋友圈就開始傳一篇要求小孩子遠離共享單車的帖子。
共享單車這個新生事物,雖然帶來了一些負面新聞,但如果將所有共享單車事故的發生歸咎於共享單車的出現就言過其實了。
在我們這種N線小城市,自行車早就是一個奢侈的交通工具了。
雖然買一輛普通的自行車只需要兩三百塊錢,或者更少,但自行車的停放、維護等費用其實也不便宜;另外,隨著城市越來越擁擠,自行車出行已經越來越不方便,除了某些路段有專用的自行車道,其他地段就只能和機動車、行人搶車道,自然使用自行車的人就少了。
而共享單車的出現,至少解決了自行車停放和維護等問題,就讓以前不使用自行車出行的人有了使用的想法。
而自行車出行的人多了,自然就有意外發生。
那些完全不顧交通規則的人是應該收到譴責和懲罰的,但是不能因為科技的引入,方便了大多數人,由於少數人對規則的破壞,就認為是科技的問題了吧。
對於廣大市民來說,有一種更方便更有效率的出行方式是好的,就像公共汽車代替個人自行車,我想,沒有人有異議。
而共享單車面對的最大問題,是個體素質的差異,既可以說是公民素質的落後,也可以說是相關監管的差距,但一味的說共享單車應該取締,就矯枉過正了。
推薦閱讀:
※網路詩壇精評三十家之胡僧篇
※書評/陳蕭伊《KOAN》:消除文本脈絡的影像書寫
※香港評論(59):傳說中的「新界北」選區│脫苦海
※是伏爾泰的錯,我睡在馬路上——淺談舊制度與大革命
※近在咫尺:《比宇宙更遠的地方》
TAG: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