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畫里的人物為什麼都這麼小?| 極簡藝術史
朋友們,又到了萃花講乾貨的時間了,今天要講的藝術史主題,之前萃花給大家小小劇透過:有那麼一些藏在山水畫中完全不起眼的人物,雖然作為山水畫的陪襯,卻點明了畫作的主題,他們有個文藝又精緻的名字——點景人物。
但是在藝術史上,這些指甲蓋大小的人物,並不是一開始就這麼隱秘而偉大的,萃花先給大家奉上一個大致的發展脈絡,看看這些人物的發展軌跡。(請將手機橫屏查看)
漢代,只有人物沒有山水
漢代繪畫種類很多,留傳到現在的主要有墓室壁畫、帛畫、畫像磚(石),這些風靡漢代的墓室藝術,是統治階級希望自己死後還能享受榮華富貴,就命人將這些生活場景畫在墓室里。於是,這一時期的繪畫主要以人物為表現對象。
▲墓室壁畫
究其原因還是社會生產力的落後,繪畫更多的是畫家的生存手段,在他們看來:飯都吃不飽,還談什麼意境深遠?當然了,這個時期的壁畫不能被稱之為山水畫,沒有山水怎麼叫山水畫,但這怎麼說也是個源頭,有必要講一下。
晉代,山水畫出現,人物是主角
到了晉代,經濟有了起色,政治格局也相對穩定,日子比較好過的士大夫階層興起了,他們有雅興去親近自然(或者說有錢旅遊了),畫中的人物活動範圍延伸到了山水之中。
於是,山水畫開始成為了獨立的畫科,但這一時期的山水畫,技法比較稚嫩,人物仍舊是主角。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就是《洛神賦圖》。
▲顧愷之 《洛神賦圖》:洛神比山還大,山石沒有皴擦
畫里山石都沒有什麼皴擦,用線條勾勒出三角形就是一座山,人物居然比山還要大,數量也很多,大概如果不是人物不停在變化,大家看畫時也不會覺得劇情有多豐富吧,這是山水作為人物畫背景的慣性,局面真正扭轉還是在隋唐時期。
隋唐,山水是人物陪襯,人物變小
從魏晉到隋唐,中國封建社會開始走向鼎盛。在政治穩定、經濟繁榮的隋唐,貴族們按不住日益鼓脹的荷包,不在意虛靜、恬淡的一套,轉向歌頌華貴豐裕的生活了,代表作品是李思訓《江帆樓閣圖》,描繪了貴族士大夫的郊遊場景。
▲李思訓 《江帆樓閣圖》局部
這是太平盛世下人們的自然流露,同畫里人物相映襯的,是華麗的樓閣、精緻的小橋以及濃艷的衣飾。連山水、建築都看起來雍容華貴,整幅畫的每一筆墨似乎都在宣告世人:「我們不差錢!」
▲李思訓 《江帆樓閣圖》:華麗的建築
看到這裡相信大家也看出了明顯的變化,山水仍舊是在襯託人的活動,但人物在畫中的篇幅明顯小了很多倍,人物活動突出了造化的神奇,他們像是在宇宙的中心呼喚:「這腳下的江山都是我們打下來的啊!」
總體來說,突出人物活動,山水開始佔據大篇幅,這種改變在山水畫史上有著劃時代的意義。
五代,人物開始作為山水的陪襯
繪畫發展到五代,基本是在延續唐代的內容,五代分崩離析的格局又極大地影響到了山水畫的內容和形式。戰亂影響下畫家分成兩撥:一撥人逃到了西蜀或者江南,從現在開始,他們不問世事,只談風月。
他們眼中是北方山水的大氣磅礴,江南山水的煙波浩渺,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平民,代表作有五代畫家荊浩的《漁樂圖卷》,畫里是氣勢磅礴的山水,依稀可見撒網捕魚的平民百姓。
▲五代 荊浩《漁樂圖卷》
另外一撥畫家的山水畫延續著唐代的內容,題材仍是有錢人的生活,但形式卻發生了變化,人物不僅在山水畫中的比例很小,而且數量也相對減少了。代表作有南派山水畫派祖師爺董源的《夏景山口待渡圖》。
▲董源 《夏景山口待渡圖》局部
畫卷描繪了有錢人(看到這些坐船上的有錢人了嗎?)夏天游江南的景色,江南山勢重疊,緩平綿長。
▲董源 《夏景山口待渡圖》局部
此時的點景人物襯托和點睛的作用更明顯了,不再像唐代山水那樣突顯在畫面中,而是在山林里不經意地出現,這是畫家面對山水時的真實感受:世界何其大,我們何其渺小啊~~~
宋代,人物活動變得豐富
宋代是中國山水畫成熟期,這個時期點景人物的創新在於人物的活動變得豐富了,他們不再僅限於站著看風景、釣魚,會一個人坐在船里釣魚?
▲南宋 馬遠 《寒江獨釣圖》
也會在途中哼著小曲兒~
▲南宋 馬遠 《踏歌圖》
還會有《溪山行旅圖》中趕路的人馬等題材的出現,畫家對生活的細緻觀察超出全息攝像頭千倍百倍。
▲北宋 范寬 《溪山行旅圖》
這與畫家熟悉山川的特性,又擅長把生活感受與自然相結合的優勢是分不開的。用現在的話說,宋代畫家就是暖男,他留意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又照顧每一類人群的感受。
客觀上講,宋代畫家們享受著富足無憂的畫院生活、精緻的江南風情,又在道儒思想共同熏陶下,把淡泊無為、耕讀當作第一樂事,才使得宋代點景人物的精彩紛呈,進而成為表現情感的重要方式。
元代,點景人物不合比例
在蒙古人統治下的元朝,許多漢族文人開始抵制外來文化,他們寧願隱居在山林也不去給元朝做官效力。在這種狀態下生存的元代畫家,開始借繪畫排遣內心的積怨,表達人生的追求。
元代不同於宋代,沒有設置畫院拘束畫家的風格,所以他們開始放飛自我,這一時期的繪畫強調個性解放,南宋的遺民不願意向元代朝廷妥協,主張回歸樸質自然的境界,在畫卷中去描繪自己心目中的美好世界。給不了我想要的,我自己畫還不行嗎?
▲元 錢選 《王羲之觀鵝圖》
錢選就是這一時期代表人物,他的點景人物題材幾乎擯棄了達官顯貴的生活,同時也不屑於世俗小民的苟且生活狀態,以他為代表的元代文人畫家作品,蒙上了濃重的虛無寂寥的意念色彩,處處透露著清高、孤傲、恬適、達觀……
▲元 錢選 《王羲之觀鵝圖》:不合比例的點景人物
這些情緒表現在錢選的筆墨上,直接的受害者就是王羲之,他在畫中頭大脖子粗,這一時期點景人物特點是不合比例的。但它卻與筆墨疏鬆、意境空靈的畫面構成了一個意念上的唯美境界。
明清
明清點景人物的形與格調都難以超越前朝的高度和範疇,總體上說是對前朝點景人物的歸納與總結。
明代山水畫主要分為院派、浙派、吳派三個類別。院派繼承南宋風格點景人物的精細而生動,取材上更偏重描寫地方色彩的民俗和生活。比如明代畫家倪端的《捕魚圖》,畫里點景人物線條很清晰,各種細節都刻畫人微,甚至比有的宋代繪畫更精細。
▲明 倪端 《捕魚圖》
浙派的畫家遊離於畫院內外,既受院體工細風格的影響,又受南宋馬、夏的影響,風格粗放蒼勁,所畫點景人物也是骨點清晰,且較為硬朗,更是隨意性較大,用線較為粗獷。
▲明 戴進 《風雨歸舟圖》
吳派畫家是文人畫家,他們學歷代各家之長,尤其推崇元代文人畫的精神境界與繪畫模式,但不同的是明代文人畫家多衣食無憂,繪畫所表現的內容多是文人雅集的題材,更多是表現超然物外的理想生活形式,代表作有文徵明的《品茶圖軸》。
▲明 文徵明 《品茶圖軸》
他們所描繪的點景人物隨意性更大,不拘一格,通常廖廖幾筆繪就,不太注意人物的比例、五官的刻畫,或是線條的美感。
▲明 文徵明 《品茶圖軸》:人物是寥寥幾筆繪就
明代開啟了點景人物繪畫風格交揉雜成的新時期。而清代山水畫學思想更多的是受元明文入畫家的影響,且經濟文化中心主要集中在江南,因而明代吳派繪畫深入人心,清代山水點景人物更多的是吳派繪畫的延續,代表作有王翚的《山窗讀書圖》。
▲清 王翚 《山窗讀書圖》
點景人物發展到現在,在山水畫中所佔的比例越來越小,作為社會經濟和繪畫風格影響下的產物,它表現的是畫家對生活的理解,對自然的共鳴,也是作者感情的寄託,生活狀態及人生理想與抱負的反映。
相信大家看完萃花今日份的乾貨,再看到各種山水畫里迷人的小角色時,也能透過現象看到本質,看到畫作背後經濟、社會、政治各種看不見的手在起作用了。
推薦閱讀:
※為什麼中國歷史上從來沒有出現過坂本龍馬式的人物?
※snh48中誰長的最好看呢?
※老梁說天下之金正恩中的老梁學習中的軼事都有什麼?
※如何評價李莎旻子?(看完最近一期的開門大吉,感覺超愛她)
※藝術創想尼爾叔叔是怎樣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