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維產品論


多維產品論

原創作者:法狗狗 NLP 數據科學家 - 大頭隊長

一、前言

上周五我在技術部內部分享會中跨域吹了一下關於產品思維的水。因為上周五準備的比較倉促,所以講的比較粗糙,這裡寫一篇文章來總結一下。

1.1 從Facebook數據泄漏事件說起

前一陣子的一個熱點新聞就是FB的數據泄漏事件,這個事件的影響其實遠遠超出大家的認知。實際上它真真切切影響並改變了世界局勢。為什麼這麼說呢,這時候另一個公司,劍橋分析出場了。

1.2 劍橋分析

劍橋分析是一家英國的AI公司,公司主要成員多為心理學家與AI工程師。他們開發出了一個心理側寫模型,能夠通過用戶在社交網站上的行為,能夠精準刻畫出這個用戶的性格特徵,興趣喜好等。他們宣稱,如果知道一個人點贊的十個內容,那麼模型將比他的同事更了解他,如果知道了二十個,則比他的朋友更了解他,如果知道了三百個,則比世界上任何一個人都要了解他。乍聽之下好像很玄幻,但是仔細一想確實很有道理。我們可以想一想,有多少別人不知道的興趣愛好會在微博的點贊內容上體現。比如男生喜歡一支球隊,會經常給這個球隊的新聞進行點贊,但是他的女朋友可能根本不了解這個球隊,也不關心體育,平時的交流男女之間很少會談論這些內容。又比如一些關於政治傾向的問題,你可能根本不知道你的女朋友是個保守主義者還是個左派人士,因為這些都是在平時正常的交流中很難涉及到的話題。而運行在線上的心理模型會「老老實實」的把這些東西都記錄下來並且加以分析,從而完整的把你刻畫了出來。

1.3 劍橋分析是如何改變世界的

劍橋分析使用FB泄漏的大概5000萬用戶數據,他們使用這些數據做了什麼事情呢?川普當選跟他們有著直接的關係!因為川普選擇了他們幫助他進行線上宣傳。通過心理模型,劍橋分析能夠對每一個用戶進行政治傾向的分析。比如說你經常給牛仔的影片點贊,那麼你有可能是一個不支持禁槍的人,那麼或許會支持川普。然後它會在你時間線上推送廣告,具體內容可能是川普很有可能要落敗了,趕緊出去給他投票。如果分析出你是希拉里的支持者,那麼它會在你的時間線上推送希拉里優勢巨大的內容,從而暗示你可以不用去投票,我們也能贏。當然這只是他們策略中的其中一種,但是事後來看,共和黨獲得的票數其實跟往年差不多,而民主黨獲得的票數卻比往屆都少了。

這種模式對比傳統的拉票模式有非常巨大的優勢。

  • 第一是精準度極高,傳統模式會基於地理位置進行大規模宣傳,比如說富人區貼的海報和窮人區是不一樣的。但是即使是在一個共同特徵比較多的群體,每個人的想法也可能是不一樣的。而劍橋分析在線上能夠達到一種千人千面精準投送的效果,這個效率是極高的。
  • 第二是成本極低,傳統模式需要進行電視廣告的投放,挨家挨戶的宣傳,需要耗費特別多的財力物力。而線上模式則不需要,動用的人力物力少之又少,大大減少了競選成本。

除了川普這個案例,Ted Cruz,民主黨的另一位候選人也是他們的一個大客戶,劍橋分析幫助他成為了民主黨內僅次於希拉里的競選者。另外,他們還幫助了英國脫歐陣營進行相似的業務。可以看出,這個公司確實直接或者間接的改變了世界一些重大事件的走向,稱它為改變世界的產品是毫不為過的。

1.3 啟示

劍橋分析事件說明AI技術對於傳統模式的打擊是顛覆性的。在AI技術成熟之際,我們對於產品的認知也需要做出重大的改變。正如當初人們想要一個更快的馬車時,汽車發明出來了。現在,也許我們也處在這麼一個拐點,無論是在什麼行業,都需要仔細思考AI技術到底能夠帶來什麼改變,以及如何適應AI技術成熟應用的新時代。

二、多維產品論

說了那麼多背景,終於要進入正題了。《三體》裡面有一個很著名的概念叫做降維打擊,實際上這個概念用在產品思維上是特別合適的。比如上述的心理模型加精準投送模式,就是對傳統模式進行了一次降維打擊。因為兩者完全不在一個維度,當你還在挨家挨戶宣傳的時候,我已經做到在線上把用戶剖析清楚加精準宣傳了,從成本和效率上來看,兩個模式的差異是巨大的。

而產品思維的多個維度體現在什麼地方呢?下面我會從低維到高維講三個維度,每個維度是對下一級維度的一個升華,並且能達到一種降維打擊的效果。

2.1 第一維————產品經理的自我修養

產品思維的第一個維度,是Push能力與資源分配的能力。相信一個產品人每天工作中的90%都是在做這兩件事情,

  • 如何Push團隊達成某個目的,比如在與開發撕逼的過程達成某種平衡,從而實現產品中的某個功能。不可否認,溝通是基礎。
  • 如何合理利用分配資源,利用資源,這點體現在需求的增刪改查以及對於團隊人員的合理調度。

第一維可以說組成了整個產品思維的基石,因為這是產品人必須具備的能力,而且也是工作的重點。如果沒有這個維度,後續的維度猶如空中樓閣,毫無根據。

2.2 第二維————產品本身的把控

第二個維度在於對產品本身的打磨與思考,為什麼這個維度更高,是因為產品本身才是一個公司真正的靈魂,如果你的溝通能力再好,整合資源能力再強,最終只是為做出一坨屎而前進,那也是白費功夫。具體的產品打磨有很多思想,這裡不能一一列舉,只能舉幾個例子來說明,比如:

  • 世界上最大的不可描述網站某hub的視頻熱度排序方式。眾所周知,傳統模式里內容網站中一個內容的熱度可能是通過例如點贊數,評論數或者瀏覽量這些特徵進行加權排序。但是某hub用了一種極其精妙的方式來進行排序,即通過用戶觀看視頻後是否關閉網站這個特徵來判斷一個視頻是否受歡迎。這個男人們都懂的。。。不得不說,這個產品經理是深諳了男人的心理後才會採取這麼精妙的方式來進行內容熱度的排序。
  • 蘋果對於「無關緊要」設計的改進,每次蘋果產品升級,除了進行一些必要的配置,看得到的地方的改進,也伴隨著大量的人們不會在意的地方的升級改進。比如窗口的圓角的圓潤程度,某些按鈕的樣式的細微調整等等。這些設計上的改進有什麼用?一個按鈕改變了一點角度和顏色能對用戶產生什麼作用?如果沒有對視覺很深的理解,這些細節的把控估計也無從談起。

如果一個產品人能達到這一層,相信已經是金字塔頂尖的產品人員了。

2.3 第三維————洞察

這一維度就比較虛幻了,需要我們放開腦洞。就像劍橋分析這個產品一樣,我們需要來點顛覆性的思考,或許能夠達到這個境界。這個時候,你得告訴自己,現在你對世界的認知都是錯的,你得拋棄現在舊有的認知,擁抱新的技術,擁抱未來。達到這一層的優秀人物寥寥無幾,例如喬布斯,張小龍。如果你前兩維的水準沒到火候,你盲目的模仿他們只會東施效顰。比如喬布斯喜歡說「狗屎」來驅動團隊進行更加優秀的產品開發,一個人如果沒有足夠的氣場,人格魅力,盲目模仿壓迫性的話術只會得到團隊人的厭惡。又如喬幫主說過用戶永遠不知道他們到底想要什麼,但是喬幫主是對產品未來洞察力極強的人,如果你盲目跟隨他這句話,脫離用戶需求,那麼可能只會造出一個無用的產品。張小龍也說過好的產品是用完即走的,如果你對產品並沒有太深刻的理解,也依照這句話的思想來設計自己的東西,估計你的產品也是被市場拋棄的。

言歸正傳,達到這一維度,我們不僅要對未來的技術有所了解,更需要的是無窮無盡的想像力。顯而易見的是,現在火熱的技術,例如AI或者區塊鏈都在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最終這些技術會把我們帶到何方,如何能夠打破現有思維,根據這些最前沿的技術,思考產品發展的未來呢?這裡我也沒有能力說明這些事情,但是我依然可以放開腦洞,舉兩個我觀察到的事物來暢想一下未來。

  • 第一是AI教育的發展,現在業界正致力於推動題目推薦,輔助批改等系統的落地。雖然現在只有比較發達地區的人們能夠享受這些技術帶來的紅利,但是我認為長遠來看,這些技術的推廣最終惠及的是廣大底層群眾,減緩階級固化的速度。為什麼這麼說呢,發達地區的學生接受的教育,無論是質,還是量都是遠遠超出不發達地區的學生的。這是因為發達地區不僅有優秀的老師,家長也會對自己的孩子進行較多的投資。但是AI可以改變這一現狀,首先通過個性化的推薦系統,能夠使得每個人的學習效率提高。學生不用再通過校內上課,校外輔導的堆量方式提高自己的水平,通過一套個性化的推薦方案,能夠讓每個學生花費較少的時間,較低的成本提升自己。其次,通過AI輔助教師進行教學,能夠減少教師的重複勞動,試想,如果有一套系統能夠自動批改作業,並且分析出每個學生的薄弱環節,那麼每個老師只需要針對這些分析,對學生進行個性化教學即可。這間接的增加了師資資源,提高了整個社會的教育資源存量。當然,會有人說這樣無論對於富人,窮人,作用都是差不多的,並沒有減少階級固化啊。但是,整個社會的教育水平上升是能夠促進經濟發展的,階級或許不會變,但是每個階級的生活質量會隨著經濟的發展大大提高。
  • 第二是自動駕駛技術的落地。自動駕駛的意義其實不僅僅在於把人們從手動駕駛的任務中解放出來,也在於整個道路交通的改善。自動駕駛的車輛受到平台的統一調控,減少了不文明駕駛行為以及車禍的發生概率,這樣對於路況的改善效果將是特別顯著的。我記得廣州大學城的道路有一條是專門給自行車行駛,當時我想深圳路上的車如此之多,是不可能那麼奢侈的划出一條自行車道。但是如果未來自動駕駛技術越來越成熟,或許我們不再需要六車道,只需要兩車道就能保持交通的暢順,從而使得人們出行的空間將越來越大。

以上兩個例子腦洞了一下AI技術對於未來的改變,當然也有可能不是往這個方向發展。但是歸根結底,我們要想設計出改變世界的產品,必須擁抱未來。

三、未來之路

法律結合AI最終能夠擦出什麼火花,能夠怎麼樣影響世界,改變世界?這個腦洞就留在這裡給各位思考了。


推薦閱讀:

《人月神話》讀書筆記③:項目控制
主流CRM系統體驗報告 :銷售易、紛享銷客、愛客CRM
二爺 & 梁寧,兩個要一起買才最好
年底了,讓我們殺一個產品經理祭天。
身為產品一面面試官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TAG:產品經理 | 思維與產品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