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培養孩子的7個指標,你達標了嗎?
為人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然而不同社會背景,家長觀點不同,孩子自身秉性不同,使得在孩子的教育培養這件事情上,每個家長做法都不同,因人而異,也要因材施教。那麼如何判斷自己培養孩子的方法是正確的呢?
以下小編總結出7個指標,供各位家長參考,達標的指數越多,說明你的教育方法越好:
01 孩子能夠在你面前,表現出各種各樣的情緒
對一般人而言,覺得越親近的人,越容易在他們面前表現情緒。如果孩子心理感覺和父母貼近,就敢在父母面前表現出各種情緒,尤其是負面情緒——憤怒、悲傷、恐懼等等。
如果孩子在父母面前表現的情緒很少,或者只表現某一類情緒,就預示著親子關係有些問題了。
父母需要注意,自己是否不許孩子表現出某種情緒,或者當孩子表現某種情緒的時候就打岔。接納孩子的每一種情緒,如果孩子不知道怎麼描述自己的情緒,可以幫他們說出來。
02 孩子受傷或者遇到問題時,首先找你
很多父母以為孩子遇到問題會找自己解決,其實未必。
孩子會先判斷父母對此事件的反應,預測可能的後果。所有判斷都是基於孩子過去和父母相處的經驗。
如果孩子過去在外面受到傷害,找父母求助,而父母採取責怪的態度,孩子以後可能寧願忍耐痛苦,也不會找父母求助。
03 孩子會和你談自己的想法,沒有太多顧忌
如果孩子願意告訴你自己的任何想法,就說明你們這段親子關係很親密。
有些父母對孩子太過嚴厲,或者對孩子的想法、情緒反應過度,孩子就會越來越不願和父母說自己的想法。
此外,大一點的孩子也能比較準確感受到父母的心理承受力,如果他們覺得父母不能承受,也不會告訴父母。
04 你對孩子的反饋不評判,也不貼標籤
有些父母給孩子的反饋完全不客觀,甚至給孩子貼上很多標籤。也有些父母在訴說了孩子不好的行為習慣後,總要給孩子貼上一個標籤——比如懶、貪吃,不夠聰明等等。
這些標籤和評判並不能讓孩子變得更好,只會讓他們變得越來越像「標籤」那樣。
05 你鼓勵孩子做自己喜歡做的事
讓孩子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可以幫助其發展出成就感。在追求興趣的過程中,孩子會發展出「持之以恆」的能力,他們也會更少嘗試危險行為。
如果父母沒有給孩子發現自己天賦的機會,而是逼迫他們學習自己不感興趣的領域,孩子會很害怕自己讓父母失望,他們學習過程中感受到的壓力也會尤其大。
06 你會給孩子設置恰當規則,不擔心孩子反抗
負責的父母會引導孩子的行為,給他們設置恰當的規則,而不會因為擔心孩子不高興,或不喜歡自己,就對孩子聽之任之。因為完全被放任的孩子,未來會遇到很多麻煩。
恰當的規則包括但不限於:
- 每天什麼時間該做什麼事,比如吃飯時間、睡覺時間。
- 生活習慣規劃,睡前刷牙,換洗衣服,做家務,晚回家要讓父母知道和誰在一起等等。
- 使用貌用語,去別人家注意什麼禮儀,過馬路、乘車要注意什麼等等。
07 會對孩子道歉,並且彌補過錯
親子關係是一輩子的關係,傳統的思想總是認為父母有著絕對的權威,在孩子面前,即便有過失也會認為自己就是正確的。對孩子就是總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忽略孩子的感受,甚至做出一些傷害孩子的事情。
親子相處中出現的問題,未必全是孩子的錯,有時父母也有做的不對的地方。如果事情已經發生,父母需要做的就是承認並且彌補自己的錯誤。
推薦閱讀:
※一名寶爸900天家庭教育訓練之路
※作為離婚的孩子,怎麼理解父親要我的孩子跟他姓?
※別人認為我說話啰嗦怎麼解決?
※郭靖如果不會這門功夫,就難成大器!家庭教育同樣需要「內功」
※父母有哪些值得稱讚讓你欣賞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