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人一年四季都離不開的美食,「國仔麵線糊」

北宋詩人黃庭堅的《過土山寨詩》有云:「南風日日縱蒿撐,時喜北風將我行。湯餅一杯銀線亂,蔞蒿數筋玉簪橫。」詩里的「銀線」說的就是麵線。

麵線是閩南的特產,閩南人會用麵線做出美味的麵線糊。而麵線糊最盛行的地方莫過於泉州,泉州是座歷史悠久的古城,文化底蘊深厚。在泉州要問哪家的麵線糊最好吃,大部分人給出的答案肯定泉州是名聲最響、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的「水門國仔麵線糊」。

泉州水門巷是古代泉州城七門之一,傳說,乾隆下江南時,在一秀才家門口下了轎,村裡人都替秀才捏了把汗。秀才的妻子急中生智,在牆角找到一些往年豐收時啃剩的豬骨頭和魚剌,洗乾淨後下鍋熬出一碗湯,又去柜子里掃出一把麵線碎和一把木薯粉,和著就做出了一碗麵線糊。乾隆吃後,感覺味道非常鮮美,馬上問這「龍鬚珍珠粥」是用什麼做的?這秀才妻子真是巧,立即大膽回答,這是祖傳秘方,用上等麵線和特等精製地瓜粉加工而成。皇上大大賞賜這個巧媳婦,麵線糊也就這樣傳開來。

「水門國仔麵線糊」製作技藝創始人謝培生於清咸豐年間,泉州城東玉井村人,早年以種地為生,後來跟師傅學做麵線糊這一手藝,從此走上賣麵線糊的生涯。手藝傳到現任掌門人謝錫國手上,已經歷了四代,

傳承了一百多年。謝錫國從小便受父親謝冬梅的影響,喜歡製作麵線糊,從小耳濡目染之下,21歲的謝錫國在70年代末便帶著未婚妻騎著三輪車,開始在百源路一號店門口擺攤。謝錫國的麵線糊烹煮,在同行業中率先使用以海鮮熬制高湯的技藝,麵線糊的勾芡也有自己的技藝特徵,麵線糊擱多長時間,均能保持粘稠,深受顧客歡迎。

1986年,謝錫國的第一家「水門國仔麵線糊」門店正式開張,坐落於水門巷21號。謝錫國在傳統製作工藝的基礎上,緊跟市場方向和大眾口味,不斷改進,不斷創新,使「水門國仔麵線糊」在自身行業中脫穎而出,獨佔鰲頭。

「水門國仔老店」的麵線糊和豬血湯很有名氣,門店裡面掛滿了招牌,都是中華各類出名的小吃,麵線糊上桌的時候,麵線糊稠稠的,醋肉炸得黃脆脆的,大腸非常有嚼勁,還有細膩滑嫩的豬血。麵線糊開始煮的時候,廚師要拿著大瓢,一邊攪拌,一邊下料,從下鍋到煮沸,得整整攪拌20多分鐘,沒有幾十年的廚房經驗是不可能烹飪出這等美味的。

麵線糊是泉州常見的小吃之一,但想做出一鍋鮮美的麵線糊,須先用心熬出一鍋高湯,才能讓麵線糊的口感更鮮美。高湯一般選用蝦米、蟶、淡菜、魚肉等。麵線選精細的品種,下鍋前稍稍搓碎,然後用瓢攪拌,直至煮成糊狀,最後加點生粉。這樣煮起來的麵線糊糊而不爛,清而不濁,鮮美可口,香飄四溢。客人點餐時,國仔盛上一碗,撒上胡椒粉、蔥花及料酒。此麵線糊味道鮮美,清甜爽滑,具有閩南地方風味。

「水門國仔老店」的招牌小吃不僅只是「麵線糊」,還有「豬血湯」。豬血湯的烹飪十分講究火候,煮熟後加點蔥花及料酒就成了。泉州人見證了「水門國仔老店」的成長。幾年來,「水門國仔麵線糊」分別榮獲「中華老字號」、「中華名小吃」、「福建名小吃」等一系列國家級、省級、市級榮譽稱號。2011年入選泉州市鯉城區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更多中華老字號文化,敬請關注老號營;文章來源於老號營,如有轉載,註明出處。若任何團隊及個人私自轉載盜用,一律追究相關責任,敬請知悉。

推薦閱讀:

东北大米和泰国大米比较,哪种口感和营养价值更高一点?
意式美式,誰才是披薩正宗
噴香酥脆的春卷,怎麼吃都不夠!
或許,你將再也吃不到一碗好的鰻魚飯了
如何應對「披薩不就是個大餅鋪點肉」、「壽司不就是放塊魚在米飯上」這種言論?

TAG:中華老字號 | 美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