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理分析筆記(二) 莫扎特 土耳其進行曲

零、寫在前面

1.參考資料

  • 莫扎特《土耳其進行曲》創作特徵探微 徐毅
  • 論《土耳其進行曲》曲式結構的綜合性 毛毳
  • 莫扎特《土耳其進行曲》的音樂結構與藝術魅力 陳諾
  • 莫扎特《土耳其進行曲》音樂分析 房友為
  • Story of Rondo Alla Turca (Turkish March) and Analysis

2.樂理知識

下面簡述本文將用到的樂理知識。

迴旋曲

典型的迴旋曲式應該具有如下特徵 :

首先要有一個先後出現至少三次的曲式部分 (主部 ) ,其次是要求在這幾個主部之間插入與之相對比的部分 (插部 ) 。如果把主部記為A,不同的插部記作B,C,D等等,那麼整個迴旋曲的結構應該為:A + B + A + C + A + D+ ...... + A

一、樂曲

1.準備工作

這裡是土耳其進行曲的pdf格式鋼琴譜。

這裡可以下載個人很喜歡的郎朗版本的土耳其進行曲(Live)。

這裡可以下載樂曲的midi格式文件。

這裡是對midi文件的可視化。

本文將使用一些在上篇文章中的代碼,他們可以在這裡下載。

2.簡介

土耳其進行曲來自莫扎特《A大調鋼琴奏鳴曲》的第三樂章,但這一樂章常常被拿出來單獨地彈奏。土耳其進行曲這個名字並不是莫扎特自己起的,而是因莫扎特在這一樂章標註了 「帶有土耳其風格」 (Alia Turca),並且樂曲主題有著鮮明的進行曲風格,故被大家稱作土耳其進行曲。然而我們今天聽來,這首樂曲並沒有太多的土耳其風格。像18世紀後半期的許多歐洲人(特別是維也納人)一樣,莫扎特對於東方風情也是充滿了好奇,甚至可以說是一種時尚,而這首土耳其進行曲更像是莫扎特對於土耳其的一種想像。

二、分析

1.結構

(1)第一主題

這首作品被廣泛認為是「插部在前的迴旋曲」,回想之前介紹的關於迴旋曲的定義:如果把主部記為A,不同的插部記作B,C,D等等,那麼整個迴旋曲的結構應該為:A + B + A + C + A + D+ ...... + A。那麼所謂的插部在前,結構就應該是:B + A + C + A + D+ ...... +A

也就是說,開頭的這一段並不是主部,而是插部。

為了添加分割線,我們寫:

sum_lenth = 0 for lenth in (7, 7, 6, 7, 7, 6): sum_lenth += lenth plt.vlines( sum_lenth, 60,90, colors="c", linestyles="dashed" )

畫出右手部分的時間-音高圖,截取作為樂曲開頭的插部,我們有:

我們將這整個插部看作第一主題,圖中藍色虛線分出六欄,從左至右依次記為:A - A - B - A - B - A。如果只看從左數的第2、3、4欄,這三欄構成了標準的 A - B - A 結構的三段曲式(之所以標記是A,是因為我們看A和A的前一半是完全相同的,只有後半部分有改變)。將這樣的三段曲式加上反覆,就成了完整的 A - A - B - A - B - A 結構的帶再現的三段曲式。

第一個主題帶有典型的進行曲風格 ,但比一般的進行曲要稍快一些 ,兼有一點舞曲的特徵 ,在主調的同主音小調A小調上陳述 ,發展成為一個十分方整的再現單三部曲式結構

我們從第一主題的第一部分A來開始。

圖中畫出了反覆一次的A部分右手旋律。如果把前五個音作為旋律動機的話,那麼A部分的第一句(深藍虛線左側)就是這一動機陳述一次後,兩次在向上的三度模仿,再將其移高八度並重複一次發展而成。這一旋律動機在第一樂句一共使用了五次,在圖中體現為五個V字型。

緊接著,在第一句將旋律推到這一部分的最高音之後,第二句在最高音的位置停留一會後下行,使兩句構成了拱形的線條

這兩句反覆一次,構成了第一主題的A部分。接下來,我們看B部分:

首先從上下句銜接來看,B部分的首、尾音分別為前一部分的尾音和後一部分的首音(可以看上圖中最靠兩側的水平線),這一設計使得整個第一主題聽起來十分的連貫。

再看B部分內部。整個部分可以看作是後半部分對前半部分(虛線分開)的向下三度的模進,其中每個部分包含一次反覆,每個反覆同樣是拱形的結構。

除了譜面上的信息,在演奏時,A部分通常是連奏,而B部分通常使用跳音,再加上之後與A相似的A,三部分構成了對比

A』部分的前一半與A部分前一半完全相同,只是後半部分從A部分結束到屬音E,改為結束到主音A,為銜接之後的第二主題做準備:

同樣地,這句仍然是一個拱形結構。

再來看第一主題的左手部分:

A 和 A 的左手低音伴奏採用節奏重音,使用了半分解式的伴奏織體,帶有舞蹈性。觀察A部分的左手伴奏的最低音,兩個半句的重音節奏型是相同的,即 x - - - | x- - - | x - x - | x - - - (豎線表小節線)。注意下這個節奏型,我們稍後還會提到。再仔細看第一句,五次出現的最低音正好十分精妙地與五次動機的重複相對應:

藍色為右手旋律,橙色為左手伴奏。

第一主題的結構就分析到這兒,再來看一眼整個第一主題(左右手):

容易發現,第一主題的旋律(藍色)包含了一大堆的拱形。而且藍色的旋律線條大致是連貫的。

(2)第二主題

第二主題是迴旋曲的主部(或者叫做疊部),在整個土耳其進行曲中一共出現了三次。這第二主題大概長這樣:

其中深藍色虛線表示反覆,淺藍色虛線分開了上下兩句。

我們看到,右手通過八度將旋律加厚,左手是滾奏的分解和弦加上同音反覆。首先要關注左手滾奏的節奏,與之前第一主題一樣,符合 x - - - | x- - - | x - x - | x - - - 這樣的節奏型,而且比之前更加的明顯。這樣的設計加強了樂曲的整體性

第二主題中,兩組 A-B-#C 的上行音階出現了一共四次,像嘹亮的軍號一般,使得整個主部具有很高的辨識度,也賦予了它雄壯,明朗的進行曲風格

如果我們將彈奏的力度也加入至圖表中,

def plot_piano_roll(pm, start_pitch, end_pitch, fs=100): librosa.display.specshow( pm.get_piano_roll(fs)[start_pitch:end_pitch], hop_length=100, sr=fs, x_axis=time, y_axis=cqt_note,fmin=pretty_midi.note_number_to_hz(start_pitch) )plot_piano_roll(pm,0,100)plt.show()

我們得到了:

其中顏色越亮表示力度越強。我們能很容易地辨識出出現了三次的第二主題,其中最後一次出現的第二主題後面直接跟著燦爛的尾聲。

(3)第三主題

第三主題是第二個插部,旋律是輕盈,流暢的一大串十六分音符。連續的歌唱性樂句很像莫扎特歌劇里的花腔女高音。與第一主題一樣,第三主題也是帶反覆的三段曲式,同樣符合A - A - B - A - B - A 這樣的結構。

和第一主題一樣,從左至右,依次是A - A - B - A - B - A 。可以看到,A和A的前半句是相同的動機。

另外,從圖像上來看,這一插部具有很強的「搖擺性」(沒想出更貼切的詞。。),其中B部分相較A和A 「搖擺」的頻率加快了一倍。單看不帶反覆的A-B-A的旋律:

還有人這部分的旋律是第一主題的「倒轉」,但是經過對比之後我發現,其實這一說法就是扯犢子,有些牽強附會。

(4)尾聲

在進行過第一、二、三主題後,接下來是對一、二主題的重複,不贅述,我們直接來看尾聲。

尾聲一共五句,除去最後一句,其他四句都出自同樣的旋律動機,而這動機里又顯示地包含了第一主題的半句旋律(之前說的V字形),可以說是首尾呼應。每一句的前兩音都是響亮的四分音符,加上來自第一主題的v型旋律,又構成了x - - - | x- - - | x - x - | x - - - 這樣的節奏型。

至於尾聲中左手的伴奏,則是形式上和主部相似,都是滾奏分解和弦加上同音的重複。

結構層面就到這裡,按時間順序,全曲的發展結構為:

coda即尾聲。

再附圖(全曲):

2.和聲

(1)第一主題

A:整首三樂章奏鳴曲是基於A大調的,土耳其進行曲作為它的第三樂章,以同音小調a小調的上行開始,之後轉入e小調下行,結束了第一句的陳述。注意開頭第一句的五個V字形短句,每個v中出現兩次的音構成了a小調的主和弦,換言之,第一句的旋律是建立在a小調主和弦之上的。如下圖,如果去掉第一行中的裝飾音,我們得到了第二行的結果:

B:這一部分一開始短暫地轉入C大調(A部分的a小調的關係大調),樂句重複一次後向下三度模進並反覆,並回到了a小調。左手伴奏在前兩句是C大調的主和弦,後兩句為了保持整體性只是改變了最後一個音。

A:前半部分與A部分完全相同,後半部分沒有像之前一樣轉入e小調,而是肯定了a小調。

我們將第一主題的各部分調性列個表:

很守規矩的作曲家莫扎特令第一主題的調性變換a-e-C-a 符合a小調上的終止式(見上篇文章)T-D-S-T,嚴謹地符合古典調性的布局原則,也給了第一主題強大的推動力。

(2)第二主題

第二主題在整首奏鳴曲的A大調上,十分的開朗,明亮,反覆一次也是為了鞏固大調的色彩。

看左手的最後三小節的和弦:主和弦 -> 第四級下屬和弦 -> 第五級屬和弦 -> 主和弦。即,這裡也有一個A大調上的T-D-S-T 終止式。

(3)第三主題

第三主體同樣是三部曲式,上面三行依次是三個部分A、B、A 。

A:前半句在之前A大調的關係小調#f小調,四小節之後後半句轉到了#c小調。前三組十六分音符,每組第一個音組成了#f小調的主和弦。實際上,A部分上下兩句加起來的一共15組十六分音符中,有11組的首音是落在#f大調的主和弦上的。可以這樣講:這一部分的旋律是建築在#f小調之上的,在靠近尾部的時候轉向了#c小調。

B:顯而易見,B部分是A大調的音階的上下行組合。沒發現有什麼好說的。

A:這一部分的前半部分與A完全一樣,只是最後沒有轉調而是肯定了#f小調。

我們將這一主題的各部分調性列個表並和之前第一主題的對比:

我們看到,第三主題同樣符合#f小調的T-D-S-T結構的終止式。在兩個插部中都存在的終止式給了他們很強的推動力。

(4)尾聲

(從CODA開始是尾聲部分)

尾聲是承接主部而來的,繼承了主部的A大調。左手部分的伴奏模式與主部相同,和聲上同樣存在著好幾次T-D-S-T的終止式(整首樂曲中存在著大量的終止式)。最後五小節,是奏鳴曲A大調的主和弦,可以說結束得完滿而光彩奪目。

三、總結與討論

本文從結構和聲兩方面,對莫扎特的土耳其進行曲進行了分析。之所以這首樂曲幾百年來被人們廣泛地喜歡,正是因為這首曲子的每一步發展都有著很強的理論依據。可以看出,這首樂曲從作曲的章法角度來看,極其嚴謹地滿足古典音樂作曲時的條條框框。然而從另一方面看,作為聽眾卻感覺樂曲從頭至尾發展得自然,流暢,足以見得莫扎特的作曲水平之高。


推薦閱讀:

TAG:音樂學理論 | 莫扎特WolfgangAmadeusMozart | 奏鳴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