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里可以自我催眠嗎 | 諮詢師手記 04

昨天一大早高鐵趕往溫州企業講課,我現在有點不喜歡美的了(因為那趟動車叫「美的中央空調動車」,用的全是美的空調),問題是幹嘛把車廂搞這麼冷,電費不要錢的嗎?我一早出門沒帶外套,當時我好想念我的那件皮膚衣啊。坐在車廂里不到1小時,我已冷出鼻涕了…忍了一會兒,我摸了摸手心,還是熱的,說明身體機能不錯,很可能是自己昨晚沒休息好,這會兒身體感覺上承受不了這種突然的冷。我是心理諮詢師誒,怎麼會輕易放棄自我救助,況且我還學過催眠。

於是我迅速做了個決定:

①手機上網,找了2張陽光海灘美女熱圖,我需要一些實際可見的意象,網路發達就是方便呀,為什麼選這兩張呢,一是沙灘驕陽是我當時能想到很溫暖的東西,二是高鐵中網路速度畢竟還是有限,選能選到的,不糾結;

②手機音樂庫找到惠蘭音樂,有鳥聲,有水聲,有悠揚音樂,這是我手機里現成的,平時用於冥想、休息也常常會聽,一是寧靜、二是熟悉;

③掏出耳機,插上,音樂響起,閉眼,讓自己安靜下來;

④開始吧:深呼吸…腹式的…冥想…從冷嗖嗖的車廂起身…穿越…漫步到小路…沙子小路很柔軟…當頭的驕陽…暖暖的沙地…蔚藍的海水…熱辣的海灘妹子…遮陽傘下…來杯飲料吧…25分鐘後,我感覺好多了。

自我催眠調動內在的能量,是現實可以幫助到我們自己的。人類具有利用自我意識和意象的能力,可以通過自己的思維資源,進行自我強化、自我教育甚至自我治療。實際上,人類早已應用自我催眠暗示,如祈禱、宗教儀式、瑜伽術等都是以不同的方式實施自我催眠。

在催眠狀態下,根據強化的原則,自己不斷地強化積極性情感、良好的感覺等,使其在意識和潛意識中印記、貯存和濃縮,在腦中佔據優勢,就可以通過心理生理作用機制對心身狀態和行為進行自我調節。

人類,是一種很容易接受暗示的生物,尤其是自我暗示。

晉書:杯弓蛇影

晉國有個人叫樂廣,有一次,他邀請一位朋友到家裡喝酒。當這個朋友舉起酒杯卻忽然看到酒杯里有條小蛇,可是已經晚了,他把它喝下去了。回家以後這個朋友就生起病來,他認為是蛇在肚中作怪。樂廣聽說朋友病了便前去探望,朋友就告訴他得病的原因。樂廣百思不得其解,好好的酒里怎麼會有蛇呢?他把朋友安慰了一番後回到家裡,突然看到牆上掛著一張弓,他心裡一亮,想到蛇一定是弓倒映在酒杯中的影子。

第二天,樂廣又邀請那個朋友在原地飲酒,斟滿了一杯酒,恭敬地請朋友喝。朋友一看連忙說:「杯里有蛇,我不喝!」這時樂廣哈哈大笑,指著牆上掛著的弓讓朋友仔細看,那位朋友頓時明白,沒幾天病就好了。正是由於樂廣的這位朋友一心把自己定位為一個吞下了一條蛇的病人,於是果然就實現了生病的「意願」。

自我實現預言

自我實現預言理論(Self-fulfilling prophecy):The case whereby people have an expectation about what another people is like, which influences how they act toward that person, which causes that person to behave consistently with their original expectations. 

在現實生活中,如果一個人對另外一個人懷有某種期望值,這種期望值將會(不自覺地)引導著這個人對另外一個人的行為,這一系列的行為將最終導致另外一個人也朝著這個原先的期待值前進,最後這個預言得以實現。

事實上,最強大的部分仍然是在當事人內心的自我暗示和認同。

為了研究人及環境因素對個體的影響程度,心理學家津巴多於1972年設計了一個模擬監獄的實驗,實驗地點設在斯坦福大學心理系的底下室中,參加者是男性志願者。他們中的一半隨機指派為「看守」,實驗者發給他們制服和哨子,並訓練他們推行一套「監獄」的規則。另一半指派為「犯人」他們穿上品質低劣的囚衣,並被關在牢房內。

所有的參加者包括實驗者,僅花了一周的時間就完全進入了實驗角色。看守們開始變得十分粗魯,充滿敵意,他們還想出多種對付犯人的酷刑和體罰方法。犯人們思想上也垮了下來,要麼變得無動於衷,要麼開始了各種的反抗。

津巴多認為,在實驗中「現實和錯覺之間產生了混淆,角色扮演與自我認同也產生了混淆」。儘管實驗原先設計要進行兩周,但它不得不提前停止。「因為我們所看到的一切令人膽戰心驚。大多數人的確變成了『犯人』和『看守』,不再能夠清楚地區分角色扮演還是真正的自我。」

皮格馬利翁效應

皮格馬利翁(Pygmalion)是希臘神話中的塞普勒斯國王,善雕刻。他不喜歡塞普勒斯的凡間女子,決定永不結婚。他用神奇的技藝雕刻了一座美麗的象牙少女像,在夜以繼日的工作中,皮格馬利翁把全部的精力、全部的熱情、全部的愛戀都賦予了這座雕像。他像對待自己的妻子那樣撫愛她,裝扮她,為她起名加拉泰亞,並向神乞求讓她成為自己的妻子。愛神阿芙洛狄忒被他打動,賜予雕像生命,並讓他們結為夫妻。因此「皮格馬利翁效應」就成了自我實現的同義詞。

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Rosenthal)於1968年用實驗證實了這一效應。

他們先找到了一個學校,然後從校方手中得到了一份全體學生的名單。在經過抽樣後,他們向學校反饋提供了另一份學生名單,告訴校方,他們通過一項測試發現,名單上的這些學生有很高的天賦,只不過尚未在學習中表現出來。其實,這些名字都從學生的名單中隨意抽取出來的幾個人。有趣的是,在學年末的測試中,這些學生的學習成績普遍比其他學生高出很多、或者進步更多。研究者分析,這就是由於教師期望的影響。由於教師認為這個學生是天才,因而寄予他更大的期望,在上課時給予他更多的關注,通過各種方式向他傳達「你很優秀」的信息,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注,因而產生一種激勵作用,學習時加倍努力,因而取得了好成績。

這種現象說明他人的期待不同,對自我施加影響的方法也不同,自我受到的影響也會不同。借用希臘神話中主人公的名字,羅森塔爾把它命名為皮格馬利翁效應,亦稱「羅森塔爾效應(Robert Rosenthal Effect)」或「期待效應」。

粗暴點講,就是「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So,想成為什麼樣的人,首先就弄清楚那樣的人具體是什麼樣,然後就不停地想像自己是那個樣子的,接著用行為去模仿,自我實現效應會幫你完成許多你不敢想像的結果。

同意嗎?

好,現在看著我的水晶球,3,2,1…


推薦閱讀:

催眠你的愛情(1)
能不能把我爸爸媽媽催眠了,讓他們忘記我?
求自我催眠的方法?
我的第一次催眠體驗
艾瑞克森催眠的秘訣是什麼?

TAG:心理諮詢 | 催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