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與「方法論」

序言

有個段子:失敗的人說得再有道理也是放P,成功的人放P也是有道理的。

這在一定程度上也體現了一種社會現象:迷信成功學。隨之而來的就是各種打著「知識付費」幌子來收割智商稅的雞湯式成功學,或快餐式成功學大肆流行。

我做過視頻,做過社交,也做過在線教育,經歷過順風產品,也經歷過逆風產品,但多數時候是一路「敗」過來的,所以相比雞湯式的成功學,我更願意聊聊失敗學,我不能教你如何成功,但我會告訴你如何盡量躲開失敗。適合閱讀我內容的受眾主要是「產品人」,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所以我的內容會偏理論(方法論)和邏輯居多,讀起來會枯燥,但比起雞湯絕對是乾貨滿滿。


正文開宗明義,何謂產品「敗」道?簡單來說因為:成功都具有偶然性,而失敗都具備必然性

成功因素,是必要但不充分條件。單純複製ABC……N中任意的一條,都不會讓你得到「成功D」

失敗因素,是充分但不必要條件。ABC……N任意一條都能導致「失敗D」,每躲開一條,相應你離「失敗D」也就更遠一步

複製成功經驗,就等同於「把有限的必要條件當做充分條件」,你很難確保每一條必要條件都被找到。

借鑒失敗經驗,則等同於「躲開已知的導致失敗的充分條件」,每一條充分條件都是相對孤立的,也就是躲開一個是一個。

方法論是幫助我們從多維度,多角度,正向的,反向的,盡量躲開失敗的充分條件,並努力尋找成功的必要條件。所以經常復盤和總結得失,更有利於提煉方法論。

忽略方法論,對過往經驗依賴太深,往往在進入其它領域後,由於思維慣性,會放大成功經驗中的主觀個人因素,而降低或忽略客觀環境因素。即「把有限的必要條件當做充分條件」(也是「守株待兔」原理),導致最後的失敗。所以,簡單的模仿、復用、抄襲別人或自己的歷史經驗(功能),如果只抄到了「不充分」條件,甚至是「既不必要也不充分」條件,找不到內在驅動產品的真正核心必要條件,那就永遠只能「畫虎不成反類犬」。

——這即是我為什麼反對迷信經驗而推崇方法論

推薦閱讀:

TAG:產品經理 | 方法論 | 產品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