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繹如學詩——孟浩然《春曉》

春曉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注釋】

1、覺:感覺,感到。

2、曉:天剛亮。《說文解字》曉,朙也。此亦謂旦也。俗雲天曉是也。

3、聞:聽到。《說文解字》知聞也。從耳門聲,形聲字。《說文解字注》:「往曰聽。來曰聞。大學曰。心不在焉。聽而不聞。」聽是動作,用耳朵去感受,聞是聽得結果。

4、啼鳥:鳥鳴,應該是鳥啼,但是為了押韻改為啼鳥。曉,鳥,少,同韻,「ǎo」,屬於平水韻上聲十七筱。

5、夜來:昨夜。

【譯文】

春天睡到天亮了也不知道,醒來只聽到到處有鳥兒啼叫。

昨夜裡風聲雨聲一直不斷,花兒也不知道被打落了多少?

【作者】

孟浩然(689-740),唐代詩人。本名不詳(一說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世稱「孟襄陽」。少有節義,喜振人患難。隱鹿門山。該詩就是其隱居鹿門山時所作。

【賞析】

首句破題,寫春睡的香甜;也流露著對朝陽明媚的喜愛;次句即景,寫悅耳的春聲,也交代了醒來的原因;三句轉為寫回憶,末句又回到眼前,由喜春翻為惜春。全詩語言平易淺近,自然天成,言淺意濃,景真情真,深得大自然的真趣。

景色寫了兩句就停住,回想昨夜的情景,又回到花上來。表面上看起來順序比較雜亂,一會兒寫清晨,一會兒寫昨夜,一會兒寫鳥鳴,一會兒寫花落。為什麼不先寫昨夜?因為題目叫「春曉」,首句就破題,點明主題。第二句寫景,鳥鳴,因為鳥兒鳴叫,才醒來,與前句的「不覺曉」照應。

如果繼續寫下去,就不算是「曉」的範圍了。因此轉到「曉」之前的「夜來」,「風雨聲」也是緊接「聞」字的,「聞」曉之啼鳥,「聞」夜之風雨,處處啼鳥,瀟瀟風雨,都是春景。然後又回到眼前。「知多少」的疑問,正是因為「不覺曉」。天亮了也不知道,更不知道有多少落花。

整首詩都只是詩人在室內的耳聞,然而這陣陣春聲卻透露了無邊春色。室外是鶯囀花香的爛熳春光,這些景物是活潑跳躍的,生機勃勃的。體現了詩人內心的喜悅和對大自然的熱愛。雖然描寫的是春曉,卻含有惋惜之意。聞風雨而惜落花,更惋惜春光。


推薦閱讀:

當你覺得世事艱難的時候,就去找一群雞。
回望千年大唐,品味唐詩風骨|給孩子講文化
YOYO說 | 熟悉的唐詩用日語原來是這樣讀的
仙與聖:李白、杜甫寫詩用字分析(唐代詩人寫詩用字分析之一)
唐代-小石潭記-柳宗元

TAG:唐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