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系統思維,俯視問題
近日讀了幾本關於系統思維的書,其中《系統之美》《系統思考》兩本書讓我收益匪淺。
這裡提到的系統思維,正是上篇文章 淺談·優秀產品/運營人應具備哪些產品思維 中,提到過的生態思維。
接下來的內容,我將把我從書中所學,梳理成文,部分內容引用書中了原文。
了解系統思維
「系統論」和「還原論」是兩種相對、互補的思考方式。
「還原論」的核心在於將一切事物進行更細緻的拆解和還原,就能夠通過研究更小的組成部分而推導整體屬性;
「系統論」的核心在於系統中的每個組成部分相互關聯和影響,整體將擁有獨立組成部分沒有的功能,了解系統的全貌才能完善思考。
整個世界就是無數簡單和複雜系統的集合體,任何問題都並不孤立,從屬於不同的系統中。系統思維將有助於我們看到問題的本質原因,看到多種可能性,從更多維度去發現和理解問題,梳理複雜的事件脈絡。
了解系統
系統是一個由一組相互鏈接的要素構成的、能夠實現某個目標的整體。任何一個系統都包括了三種構成要件:要素、鏈接、功能或目標。系統還具有「適應性 」「動態性」「目的性」,可以自我組織、保持和演進。舉個例子:一個球隊的系統要素是球員,教練和場地等,同過遊戲規則,商業合同等鏈接起來,目標是贏球,為老闆賺錢等。
系統中的要素相對容易發現,但鏈接卻需要觀察比對要素間的關聯。很多鏈接通過信息流進行運作,信息將系統會整合在一起。比如收藏者會根據藏品的市場存量,流通度和自己的資金情況等信息來做出是否購買的決策。系統往往還有一個重要目標就是確保自我永存。
系統可能受外力觸發、驅動、衝擊或限制,不過系統一定會對外力影響做出反饋。
從改變的角度來說,修改要素的影響最小,而修改鏈接和目標,系統則會顯著變化。就像是球隊換掉球員的影響,小於改變了比賽的規則改為比誰輸的多。
系統是動態的,所以要素有「存量」和「流量」之分。存量是指系統持有的量,流量是指系統內存量的改變狀況,又會分為流入量和流出量。
人們通常通過「反饋迴路」來調節運作系統。當一個存量的變化影響到與其相關的流入或流出量,反饋迴路形成。最典型的兩種迴路是:調節迴路(空調當室溫離目標遠,則流量大,最終趨於穩定)和增大迴路(銀行存款越多利息越多,從而又使存款增多,也就常說的「馬太效應」)。
類似室溫調節系統是單存量系統,也存在雙存量系統。舉個例子,礦產業,當投入資金進行開採,產出的盈利可以繼續追加投入使開採速度加快,盈利更大,但礦產儲量在減少。
系統有三大特徵:適應力(調整、補償、處於變化中)、自組織(學習、多元化、進化)、層次性(不同層次的要素完成獨立的小目標)。
培養系統思維
常用非線性的思維模式——多維度審視整體,看大趨勢而不沉迷某一顯著事件。大部分問題並非線性,線性思考很容易碰壁。比如:道路上車輛增多密度增大會使車速受限降低甚至擁堵,但很難真將車速降到零。
為問題劃清邊界&看清限制——在看清各類因素的複雜情況和限制下,恰當地劃定問題的範圍,讓解決方向更具體。比如,解決產品的用戶留存,要看清情況,劃清問題邊界在產品自身還是在推廣的用戶不是目標用戶。
調整有限理性——人們通常基於理性從利益出發,但這樣的理性基於有限的不完整的信息,結果並非最優。改變有限理性,最重要的就是跳出你所在的系統中固有的位置,站到一個更高的高度,力求看到系統整體的全貌。
系統的各類陷阱及應對方案
- 政策阻力
- 系統里的調節迴路結構會消除外部力量對系統的影響,使系統保持穩定。當我們想要進行調整時,便形成了「政策阻力」。其根源在於系統中的每個要素或參與者的有限理性,使他們將新的調整與自己的預期做比對,而實際上很難與每個參與者的目標一致。
- 應對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儘力壓制,但無法根本解決;一種是化阻力為動力,尋找實現所有人目標的方法,或者重新定義一個更大、更重要的整體目標。
- 公地悲劇
- 對於人們共同分享、有限的資源、很容易出現開發升級或增長的態勢,這就是公地悲劇。舉個例子,如果一塊草場對所有牧民免費開放,每個牧民都會儘力擴大自己的放牧規模,就會導致草場退化。雖然牧民都知道這樣會對大家不利,但因為是共同承擔,大家還是會更在乎自己的短期利益。
- 應對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對參與者進行教育勸誡,讓他們理解後果和重視長期利益;一種是,將系統資源私有化,如同讓每個牧民獨立擁有一部分草場,獨立承擔自己濫用的後果,當然,如果是無法分隔的資源,也可以達成共同監管的共識(交通規則就是大家對道路資源的共識)。
- 目標侵蝕
- 主體對壞消息更加敏感,當感知到績效水平下滑,就會相應的下調目標,期望變低,變得與現狀的差距變小,從而採取更少的修正行為,而修正行為越少,系統的狀態又會變的更差。類似與「溫水煮青蛙」。
- 應對方法有兩種:一種是不管績效如何,保持系統目標的絕對標準;一種是,將績效標準設定為過去的最佳水平,從而不斷提升目標,形成良性循環。
- 競爭升級
- 在競爭中的各方互不相讓,形成增強迴路,都希望佔據上風,就形成競爭升級。舉個例子,近年的打車軟體價格戰就是競爭升級,一方補貼降價,另一方則立即補貼的更多。
- 這一問題的應對,最佳方式是避免陷入其中,或者說選擇另一方向形成競爭力;當然如果已經深陷其中,可以嘗試雙方協調,共同退出,畢竟這對雙方而言都好。
- 競爭排斥
- 競爭排斥的邏輯是,當一方贏得越多,則擁有的更多,未來也有更大的可能性贏,如此迴路不受限制,則會贏家通吃,其他輸家全部消滅。
- 應對方式是,盡量讓系統更為多元化,允許落敗的競爭者退出,加入其他博弈;嚴格限制贏家的最大份額,反壟斷;修正規則,限制強者優勢,給弱者機會;給勝者多樣化的獎勵,避免對同一有限資源的爭奪。
- 轉嫁負擔
- 簡單來說就是對於一些外力的過度依賴和上癮,類似一些企業過度依賴政府的補貼。很多人會選擇那些簡單的,可以快速見效的干預措施,但這樣的後果是這些干預措施創造的狀態不會持久。
- 應對方式是,提前預防,明確知道掩護或緩解的政策都不能真正解決問題,要以建立系統內在能力為主。如已經產生依賴,儘早行動。
- 規避規則
- 就是人們常說的「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任何規則都可能有漏洞或例外。
- 對策相對簡單,調整規則,從規避行為中得到反饋,但重點是,規則本身的目標不能錯位。
- 目標錯位
- 簡單來說,就是系統目標定錯了。至於應對方式,明確系統真正的價值,恰當的依託系統要素確定新目標。
調節系統的切入點
改變系統的結構,產生我們期望的結果,還不要產生別的負面效應,這類改變我們稱為「槓桿點」。此段落提及的是「槓桿點」由弱至強:
- 緩衝器:比流量力量更大、更穩定的存量
- 緩衝器通常為物理實體,不太容易改變,例如水庫大壩是河流的緩衝器,但蓄水能力是固定的。金融機構的存款準備金率越高,擠兌風險越小,存量資金越穩定。
- 存量-流量結構:實體系統及其交叉節點
- 物理結構對系統是至關重要的,但很少是槓桿點,因為改變物理結構通常不易。像是城市交通或地下水系統。
- 時間延遲:系統對變化做出反應的速度
- 反饋迴路中的時間延遲對系統有著顯著影響,無論是信息接收存在延遲,還是信息及時但反應延遲,都會使你決策收到影響。所以儘力確保信息接受和決策執行的延遲時間很有必要。
- 調節迴路:試圖修正外界影響的反饋力量
- 調節迴路的三要素是預定目標,監測設備,反應機制。類似於室溫,溫度計和空調(舉報系統,人體健康和藥物)。複雜系統的內部往往有很多調節迴路,因此具有較強的自我糾錯能力和適應能力。
- 增強迴路:驅動收益增長的反饋力量
- 調節迴路自我修正,增強迴路自我強化。每運作一次,就能獲得更大的強化自身運轉方向的力量。比如,流感的傳播,貧富差距的拉大,人口的自增長。一般而言,放緩系統中增強迴路的速度對系統調節很有意義。
- 信息流:誰能獲得信息的結構
- 信息的結構是一個高槓桿點,不涉及參數的調整,也不改變現有的反饋迴路,形成一個新的迴路,讓人們接收到更多信息,從而得到更多反饋。比如將水表和電錶放在明顯的地方,能有效的促進人們節約。
- 系統規則:激勵、處罰和限制條件
- 規則定義了系統的範圍、邊界和自由度。要明白規則的變化如何影響人們的行為。比如:海盜出海打劫,規定活著的人平分財物,則極有可能互相殘殺,如果規定戰死的人拿兩份,活著的人拿一份,則可能會互相保護。
- 自組織:系統結構增加、變化或進化的力量
- 簡單來說,自組織就是進化。可以改變自身的結構,調節迴路,形成新的規則,適應新的變化。我們應該鼓勵系統中的多樣化和讓系統適度「失控」,單一結構的系統很難進化,也不夠堅強。
- 目標:系統的目的或功能
- 系統中會存在不同的目標,應當確認不同目標的優先順序次序。安全和健康要高於財富,競爭中公平要高於其他。
- 社會範式:決定系統之所以成為系統的心智模式
- 範式指的是系統中公認的觀念。比如社會中公認的「公平」「人權」。在範式層面採取干預,會產生巨大的槓桿效應。比如「皇權集中」轉變為「人人平等」。
- 超越範式:擺脫一切範式,保持靈活
- 最高層次的槓桿點是超越,擺脫和超越一切範式的控制,保持靈活性。我們需要認識到各種範式的存在,但不受其控制。說起來倒是像一種境界。
試著去將你思考的問題,從更宏觀,俯視的角度審視。反思這個系統是否陷入了什麼問題中?嘗試找到合適的切入點讓它變的更健壯,或瓦解它。
見識淺薄,歡迎指正。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