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瓤西瓜與千人一面的美術教育孰對孰非?讓我們一探究竟
藍瓤西瓜與千人一面的美術教育孰對孰非?讓我們一探究竟
很多年前,遇見一個家長。見面就問我,老師西瓜能畫藍瓤嗎?一幅畫的好與壞你們是怎樣評價的?說完就死死地盯著我看。我說,無論西瓜是否有藍瓤的,作為畫者都可以畫。至於評價好壞,那就要看對象和標準了。不同的條件顯然不能一刀切。家長聽了很高興。她說孩子非常喜歡畫畫,可是很多時候都很受傷害,就是老師經常不讓他逾越老師的范畫標準。
在這裡,我想澄清一點。對於初學者來說想像力非常的重要,無論誰都沒有權力去剝奪,一旦剝奪,學習者將很難再恢復這種天賦。初學畫者,繪畫有兩個功用,一個是遣興,一個是技能,水平高了,那就會增加功利的色彩。可以用技能服務於自己的職業生涯,也可以以藝術立言。無論怎樣,千人一面的學習總是被當代人詬病的。
前賢對書畫多有「摹一碑肖一體,酷肖酷似不過重複前人」的感慨,「筆墨當隨時代」也是畫者不易的正理。強調創新是藝術追求的不二法則,同樣也可以放在諸多領域中。
我們可以粗略理出一個學習線索:
先進行興趣啟蒙→把學習要素分解→要素融入到練習中→要素變體→強化要素變體→要素重新組合→舉一反三→擴大應用
隨意畫點
點的組合
我換句大家都懂的話說。
我要變個魔術,道具是一個「點」,你必須知道這個「點」是怎樣(畫)的。這個點很重要你懂他了,他就會變成千變萬化的東西。這叫興趣啟蒙;接著可以演示點的兩種變化(要素分解);任意在紙面上畫出不同顏色的點(融入);針對紙上的點畫出與之相反的,如濃的點邊上就畫出淡的,大的邊上就畫小的,以此類推根據這樣一些反義詞練習。如大小、乾濕、長短、虛實、胖瘦、曲直等(要素變體);在已變化的點邊再加入新的不同變體(強化);連接各個點(組合);同樣的方法多做幾遍(舉一反三);創作新的畫面(應用)。
通過這樣的訓練,學習者不僅會對學習趣味性大大增強,還能夠加入更多自己的理解(個性),最終既能學習到技能(方法),也能夠避免千人一面的模仿。
當然,我不是否認模仿不重要。我希望那是在你已有足夠的技能的前提下,在進行整幅畫面的臨摹,那樣或許是事半功倍。
https://www.zhihu.com/video/922478068952616960點的應用與舉一反三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