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與善於

1.

想了很久,才寫下這個題目。

最初的想法是「善意與積極」,但感覺上欠缺了一點東西,就改了又改。

但無論如何,題目並不能取代內容。甚至都不能準確全面地反映內容。

而且,我們所說的和想表達並不一定恰好一致,想聽的和聽到的又有出入,而自己領悟的和別人想表達的又有差異。

所以,很多人面對面的用語言交流而不是通過文字。但這仍然不能改變被誤解和歧解的尷尬。

2.

日本人近藤大介《中國缺什麼 日本缺什麼》一書中有這樣一段話:

在日本,開會的主要目的是讓員工非常紳士地調節與其他人的關係。會議開得越多,員工的心裡就越容易萌發「一體感」,越容易具有「團隊精神」。公司一旦發展壯大,會議就成了很多員工的工作中心。比如科長以上級別的領導,每天除了吃午餐和去廁所以外,從早到晚,就是開會、開會、再開會。這就是日本企業特有的景象。

來到北京,我才知道,會開得越多,同事之見的關係就越差。在中國的會議上,大家並不是解決問題、緩和矛盾、改善關係,而是爭權多利,使問題愈發惡化。

……

如果他們(註:指中國員工)都是為了公司能夠獲得最大利益,無論怎麼爭執都行,但在我看來,事實並非如此。他們都是在利用公司的業務,擴大自己的私人利益。

……

於是,我乾脆下令取消了每周一上午的全體會議,開始執行「我和員工A」、「我和員工B」的這種「一對一」的方案。過了一段時間,我發現公司營業額一路平穩上揚。

3.

讀之, 所有人心裡都一定不是滋味。

即使我們對某國人沒有太多好感,但作者所說的現象都不是個案,更非孤證,而是我們習以為常的事實。

這個事實背後的東西,難道不值得我們細思深省么?

4.

早就有人說:一個中國人是龍,一群中國人是蟲。

這是古已有之的文化劣根,還是資本驅使之下的功利之禍?

也許兩者兼有。

雖然博弈論的發展歷史並不長,但中國人實踐博弈論原理的歷史卻由來已久,博弈精神早已深入骨髓,配套以無師自通的功利思維,讓世間的一切真與假、美與丑、惡與善都能毫無違和感的集於普通中國人之一身。

其實,並非別國國人無如此特質,而只是我們展現地尤其典型和徹底。

5.

博弈論中有「公地的悲劇」一說,緣起於英國曾經有的這樣一種土地制度——封建主在自己的領地中划出一片尚未耕種的土地作為牧場(稱為「公地」),無償向牧民開放。這本來是一件造福於民的事,但由於是無償放牧,每個牧民都養儘可能多的牛羊。隨著牛羊數量無節制地增加,公地牧場最終因「超載」而成為不毛之地,牧民的牛羊最終全部餓死。

善於在逆境中求生存的本能,使我們已經養成了「心存大善,不避小惡」慣性思維。換句話說,絕大多數人都是善良的,但當私利與功利存在選擇的時候,小小的惡幾乎理所當然的會戰勝大大的善,而最可驚懼的是,如此小小的惡向來不被視為真正的惡,甚至在很多「特殊情況下」被視為正當或善於作為。

6.

博弈論中另一個著名的例子稱為「智豬博弈」:假設豬圈裡有一頭大豬、一頭小豬。豬圈的一頭有豬食槽,另一頭安裝著控制豬食供應的按鈕,按一下按鈕會有10個單位的豬食進槽,但是誰按按鈕就會首先付出2個單位的成本,若大豬先到槽邊,大小豬吃到食物的收益比是9∶1;同時到槽邊,收益比是7∶3;小豬先到槽邊,收益比是6∶4。那麼,在兩頭豬都有智慧的前提下,最終結果是小豬選擇等待。

其實在很多時候,中庸的智慧讓我們即使有條件選擇做大豬或小豬,我們差不多會習慣性地選擇做有智慧的小豬,寧願靜靜地觀望,等待有「責任感」和「英雄情結」的大豬出現,這樣我們一定不會損失更多,甚而可以明哲保身、很有機會收穫更多。

7.

這種智慧更應算是一種無傷大雅的狡黠,俗稱「小聰明」。大多算不大惡,但小惡——或謂不善之言行累積成了普遍的國民性,也會演化成阻礙進步與發展的毒瘤,並極有機會現實地演進為大惡。

論理,我們的文化傳統中,從來就不缺乏善的因子。事實上,中華民族是這個世界上最善良的民族。在中國人的精神世界裡,矢志不渝地在追求和弘揚「真」、「善」、「美」的境界。然而,在生產力發展到當下水平,我們的社會意識形態發生著空前更替的情況下,固有的揚善抑惡的力量常常受到衝擊,我們正在面臨一場異常艱難的傳統文化與新思維的抗爭,我們並不擔心抗爭的結果,但我們需要承受這個抗爭過程的痛苦和後果。

8.

大而化之的理論總顯得空洞無著。我們需要可資操作的思想方法,雖然立竿見影的根除是不可能的,但一天天的改善總是可以期待的。

例如,針對前文所引近藤大介文中所述現象,「善」與「善於」便是最簡單而有意義的改善之道:善意為本,善於力行。

「善意為本」意味著凡事能出於善意去聽取、理解、接受別人的意見,且自己的言語行動總能把持基本的符合善(包括改善和有利於)的原則。

「善於力行」意味著以積極的態度思考和解決問題,一切討論甚至紛爭都應以擬議事由為核心,以解決問題為目的,以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思路為出發點;在討論問題時可以暢所欲言、言無不盡,但若形成結論,就應無保留地執行,除非遇有不曾預見或不可更易的情由。

9.

也許說起來很簡單,但做起來並不容易。但如果做到了,也許會很有效。

而一切所謂「小惡」,若能秉持「善意為本、善於力行」的精神,應無不可向好發展之事。

(原文創建於2016年12月8日,2017年11月30日整理)

推薦閱讀:

家風傳承與班風建設,作風培養和習慣養成,師生家長一看就懂
要想戒掉一個壞習慣,那就先養成一個好習慣,此消彼長
談談我練字二十年的經歷②(摸索篇)
分享讓開心成為一種習慣
成功人士的七個好習慣

TAG:中國人 | 習慣 | 積極心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