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字的語音資料及解析

 一、古音資料及解析

 【古音資料】

【名家擬音】

(以上擬音引自漢典網站)

【古音詳釋】

1. 博拔切/布拔切

《唐韻》《廣韻》:八,博拔切。

《集韻》《韻會》《正韻》:八,布拔切,音捌。

《切韻》體系韻書記載的「博拔切」「布拔切」,典型變體均應擬為[p? t],不能擬為[pa t],理由如下:

(1)今人將歌韻、魚韻眾字的韻母擬為[a]不能成立。

理由:語音無法保存,構擬古音都必然是以特定方言發音為事實依據的。現存漢語所有方言中,歌韻、魚韻眾字韻母的張口度幾乎都比[a]小,不論選擇哪種方言發音作為事實依據,最後所得擬音的韻母都不可能是[a],而應該是張口度比[a]小的韻母

這一擬音錯誤,應該始自高本漢。高本漢是利用國際音標記錄漢語方言發音和構擬古音的先行者,但他在華期間主要生活在北方地區(山西太原)。在確定基本母音時,他可能沒有注意到「阿」字有兩個不同的讀音,且不自覺地選用了北方方言的今音作為依據,將「阿」字中古音擬為[a],並根據系聯原則,將歌韻、魚韻眾字的韻母都擬為[a]。後人在承襲其研究方法和成果時沒意識到這一點,致使他的擬音成為當今學界的主流觀點。但是,將歌韻、魚韻眾字的韻母擬為[a]是與現存所有方言發音都相背的,是不能成立的。

(2)地名和固定成語中漢字的發音具有較強的穩定性,隨時代的變化很小。根據「阿房宮」、「東阿」等地名及「阿諛奉承」等成語中的發音,可確定「阿」字在上古音中的發音狀態:張口度比今音小,接近於[?],而不是[a].

(3)中古時期,北方少數民族大規模入侵中原並漢化,他們在學習漢語發音時,會發音動作幅度增大,導致語音發生變異。

《通雅》:八八,外國語稱巴巴。《唐書?李懷光傳》德宗,以懷光外孫燕八八爲後。

「八八」為外來音譯詞,發音當與韻書記載的「八」不同。其韻母的張口度變大,發音更接近於[pat]。

(4)韻書從產生伊始便是經學的工具,以還原上古音為己任。為此,《切韻》的記載大量參照了吳楚音,較多地保留了上古音的特點,與中古時期北方地區的實際發音存在一定的差異。

據此,歌韻、魚韻眾字中古音的韻母都應擬為[?]。這樣的擬音結果,就與現存漢語方言發音相符了。

(5)「八」字在部分南方方言中的發音,可作為實例,證實以上推論。

2. 筆別切/必益切/補內切

《韻補》:八,葉筆別切,音?。《張衡?舞賦》聲變諧集,應激成節。度終復位,以授二八。

《韻補》:八,葉必益切,音璧。《張衡?西京賦》叉簇之所攙捔,徒搏之所撞。白日未及移,巳獮其什七八。

《集韻》:八,補內切,音背。《趙古則六書本義》八,音背,分異也,象分開相八形,轉爲布拔切,少隂數也。

「筆別切」「必益切」「補內切」標記的是「八」字的上古音,典型變體可擬為[p? t].

此處需說明兩點

一是我國古人標記語音的主要依據是語音的聽覺特徵,而不是語音的生理特徵。

二是上古人們用直音法標記語音的依據是語音的心理特徵,即:聽覺上有一定差異的語音,仍有可能被視為相同的語音,用同一個漢字去進行標記……記錄的結果是音位,可能同時存在多個不同的變體。變體之間是並存的關係,而不是有你無我的關係。這一點,和早期文字擁有眾多不同字體是相同的道理。人們並非不能從視覺上區分開不同的字體,只是由於某些原因不願去區分而已。

上古時期,人們在經歷漫長的反覆練習後,逐漸能夠熟練地運用自己的發音器官來發音,動作幅度變小,相應部位的肌肉不再緊張,發音漸漸變得自然流利。例如,母音[a]和[i]的發音動作都有向中間變化的趨勢,即[a]張口度變小,唇形由扁高變為扁平;[i]的張口度變大,唇形的扁度減弱 。為此,上古人便有可能因為將韻母a和i混同,用「?、璧、背」等字為「八」注音。

到了中古,人們對「?、璧、背、八」等字的發音進行了明確的區分,則它們便不再屬於同一單位的不同變體。但是,上古人卻留下了明確的記載,中古人無法作出合理解釋,便稱其為「叶音」,分別記為「筆別切」「必益切」「補內切」。

近現代人在引進西方語音學後,多攻擊「叶音」不科學、不準確,卻不明白一點:古人留下的記載本來就是主觀認知的結果,是不精確的音位,相對模糊,你怎麼能把它變成精確的事實語音呢?

因此,我們應該認識到「叶音」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語音是整體變遷的,我們不能根據「筆別」「必益」「補內」等字的今音,將「八」的上古音擬為 [pie t] [pi t] 或[pei t].

二、方音資料及解析

【方音資料】

普通話:八 bā

蘇州話:八 poh43

上海話:八 paq

廣州話:八 baat3

閩南話:八 bat7 八 bue7

潮州話:八 boih4 (poih)

海陸豐: 八  bat7

梅縣話: 八 bat7

寶安話: 八 bat7

(以上標記的語音引自《漢語方言發音字典》))

【方音解析】

「八」字在各種方言中的發音,具有以下特點:

1.「八」字在各種方言中,聲母基本都是[p],比較一致。這是因為[p]發音簡單,不易發生音變。由此可推定,「八」字古音的聲母,即幫母,也是[p].

2.普通話中,「八」字韻母開口度較大,不是短促的入聲。這是因為:我國北方地區在歷史上發生過多次民族大融合,少數民族在大規模漢化、集體學習漢語的過程中,一方面想咬准字音,另一方面卻又受到母語發音習慣的影響,發音動作變得僵硬誇張,幅度和時長都相應增大。

3.南方各種方言,都在一定程度上承襲了古音的特點。

上海話、閩南話、廣州話和客家話等,韻母a的張口度比北方方言小,介於半開與全開之間;發音過程中舌體有主動抬升阻塞氣流的動作,構成短促的入聲。

蘇州話、潮州話開口度適中,唇形偏圓。同時,發母音過程中舌體沒有主動抬升阻塞氣流的動作,入聲消失,發音變長。

推薦閱讀:

基於洪武正韻音系的Romanisation
《日照方言塞音韻尾的類型》——瘋子文章?
漢語音位基里爾字(比較完整的草稿)
老國音白話字嘗試
老國音與中原音韻對照

TAG:語音學 | 音韻學 | 漢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