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三百首》學習筆記(4)

《送綦毋潛落第還鄉》 王維

聖代無隱者,英靈盡來歸。

遂令東山客,不得顧採薇。

既至金門遠,孰雲吾道非。

江淮度寒食,京洛縫春衣。

置酒長安道,同心與我違。

行當浮桂棹,未幾拂荊扉。

遠樹帶行客,孤城當落暉。

吾謀適不用,勿謂知音稀。

據網上查,這首詩應該作於723年附近,這時候是開元11年左右,唐玄宗還比較勵精圖治,所謂開元盛世,大概正是蒸蒸日上的時候(我自己推測的,具體要看史料),王維也還沒被貶官,所以他自己應該是對時代比較樂觀的一個狀態,所以勸起別人來,也是樂觀的。

「遂令」,是誰令?

「顧採薇」的「顧」,做何解? 有的說是「效法」,我不同意,沒見過這用法。

「既至金門遠」和「孰雲吾道非」,是怎麼連接在一起的? 「既至「」,做何解? 「既然已經到了」,好像有點說不通。

寒食節在清明附近,就是春天。江淮這2句,意思是頭年春天到第2年春天?

「行當」,很容易記成「行將」,為啥要用「行當」? 這個詞表示「即將」的意思,似乎很少見。「拂荊扉」,為啥要用「拂」字而不用「開」?上句第3個字也是「fu」,讀音重複,古時候讀音不同么? 按照現代漢語的意思,拂表示「輕輕擦過」,跟開門的意思還是差距比較大的,很輕柔、女性化的一個動作。

「遠樹帶行客,孤城當落暉」,「帶」、「當」,這2個字,用的太個性了,這一句似乎只能死記硬背。這一句,描畫這麼孤零冷清的意象,感覺很凄慘孤獨的樣子,這是在想像綦毋潛歸家還鄉路上的場面么?句子很美,但是感覺用在這裡怪怪的。

「吾謀適不用,勿謂知音稀」,「適」這個字,做「偶然、恰巧」的意思,現代漢語裡面也有(適逢、適中、適值),但是很不常見、不突出了,總感覺理解起來有點費勁。「我的文章才謀,恰巧沒有被採用,不要說缺少知音(不要輕易悲觀,認為沒人欣賞你的才華)」。

寫詩這件事,真是很個性化的,世上意象無數,思緒可亂飛,你不知道作者怎麼就突然冒出一句來了。「不可預測,只能解讀」,作馬後炮式的欣賞。比如這一首,王維就先說這個時代是「聖代」,然後接著又簡要說綦毋潛的應考過程,然後又說他落第要走了,送別他以及想像他還鄉路上的場景,最後又一句安慰做結。

《送別》 王維

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歸卧南山陲。

但去莫復問,白雲無盡時。

都說最後2句好,確實,畫龍點睛,意味悠遠。沈德潛:「白雲無盡,足以自娛,勿言不得意也」,解讀的真好。

(圖片來自網路)

《青溪》 王維

言入黃花川,每逐青溪水。

隨山將萬轉,趣途無百里。

聲喧亂石中,色靜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葦。

我心素已閑,清川澹如此。

請留盤石上,垂釣將已矣。

青溪,在今勉縣東;黃花川,在今鳳縣東北。兩縣挨著,如下圖:

隨山將萬轉,趣途無百里:「將」字,作何解,「行、進」么? 「趣」,別的解釋說是通「趨」,我在想古代所謂的通假字,是不是就是作者自己寫錯了,然後就以訛傳訛,搞成所謂通假字? 要不然,2個字有分別幹啥,弄成1個字得了。通假字,實在是很蛋疼的一件事。

聲喧亂世中,色靜深松里:王維真是會寫景,一動一靜,一聽覺一視覺,不愧是精通音律、繪畫,審美品位牛。

菱荇:菱,是菱角,有各種品種;荇,荇菜,一種可入葯的水草。這兩字合在一起,指水草。

菱,長這樣

荇,長這樣

葭葦,葭,初生的蘆葦,葭葦,指的就是蘆葦。

澹,恬靜、安靜的樣子。盤石,同「磐石」,大而堅硬的石頭。

「將已矣」,這裡邊的「將」作何解? 古漢語的語法跟現在大概不太一樣,是不是這句的語序可以理解為「將以垂釣已矣」?

《渭川田家》 王維

斜陽照墟落,窮巷牛羊歸。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荊扉。

雉雊麥苗秀,蠶眠桑葉稀。

田夫荷鋤至,相見語依依。

即此羨閑逸,悵然吟《式微》。

渭川,指渭水,是黃河最大的支流,西起今天的甘肅天水渭源縣,經寶雞、咸陽、西安、渭南,東至潼關縣匯入黃河,長818公里。

墟落,這個詞似乎只能做整體當「村落」解。

窮巷,金性堯解釋為「深巷」是沒道理的,就是冷僻簡陋的小巷子,不需要強調「深」,應該也沒轍意思。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荊扉,這大概是爺爺在等著放牛的孫子/女 回來,拄著拐杖在門口等著。這個畫面,很逼真,白描出農村爺孫之間的溫情,看著很親切。

雉雊麥苗秀,蠶眠桑葉稀,麥子在成長環節中,有個抽穗的過程,「秀」字就有指「植物吐穗開花」的意思。蠶,在生長到吐絲結繭前,有幾次蛻皮的過程,蛻皮一次,長大一次,這個蠶蛻皮前不動不食的狀態,俗稱「蠶眠」。

田夫荷鋤至,相見語依依,「依依」,有不舍的意思,也有做象聲詞講的。我覺得田夫歸家是個尋常的場景,大男人之間的尋常寒暄,做「不舍」理解不合適,作為象聲詞比較合適,意思就是「農夫扛著鋤頭回來了,碰到後一起聊著天」。

即此羨閑逸,悵然吟《式微》,王維見此情景,感觸自己為何不像村野田夫一樣,過這樣閑逸的生活呢。

《詩經·邶風·式微》

式微,式微,胡不歸。

微君之故,胡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歸。

微君之躬,胡為乎泥中。

網上的譯文:

天黑了,天黑了,為什麼還不回家?如果不是為君主,何以還在露水中!

天黑了,天黑了,為什麼還不回家?如果不是為君主,何以還在泥漿中!

《西施詠》 王維

艷色天下重,西施寧久微?

朝為越溪女,暮作吳宮妃。

賤日豈殊眾,貴來方悟稀。

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羅衣。

君寵益嬌態,君憐無是非。

當時浣紗伴,莫得同車歸。

持謝鄰家子,效顰安可希。

微,微賤、低微。

越溪,西施浣紗的小溪,就是紹興的若耶溪,現在叫平水江,另一首綦毋潛的《春泛若耶溪》就是寫的這個地方。

吳宮妃,西施被勾踐獻於吳王夫差,所以是吳宮的妃子。

殊眾,殊,不同,殊眾就是與眾不同。

傅脂粉,傅,通「敷」,大概又是個錯別字,給強行通假的。脂粉,脂,是胭脂,粉,是香粉。這倆都是化妝用的。胭脂,是用花做的,江南的胭脂,是很好的,下次旅遊到揚州、蘇州,可以去了解一下其製作工藝。

著羅衣,著,我認為應該念zhuo音,當「穿」講;羅,輕軟的有孔的絲織品,「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裡面的羅也是這個意思。

君憐無是非,這個真是寫的太有意思了,被君王寵愛,就可以為所欲為,不顧是非了,王維這個刻畫的真是好。

持謝,很多直接整體解釋成「奉告」,讓人不明就裡。我認為,這裡的「謝」是「告訴、說」的意思,持,表示一個動作,用來加強「謝」這一行為。一家之言~

效顰安可希,安可希,書上解釋成「怎能希望別人的賞識」,這首詩的主旨,讓人迷惑。到底是想說:1、西施人家本來就漂亮,你們其他不漂亮的人不要東施效顰;還是想說:2、你們這些世人,包括皇帝,都沒有是非,是勢利眼,也不識貨。

我是覺得,這首詩告誡「小人」不要「東施效顰」出醜,這個意思確實更強。同時,也描畫出了世人勢利、不識貨,和皇帝老兒的昏庸。

西施本人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要人服侍,還恃寵而驕,罔顧是非,這在更超越的境界看來,也是不足稱道的,不足以為「貴」。anyway,在我看來,眾生平等,皇帝老兒,算個屁!

推薦閱讀:

用「曹雪芹做紅樓夢」做對聯的話特徵應該有什麼?
楓橋夜泊這首詩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有哪些描寫秋天的元代古詩詞?
讀書筆記一則
蘇軾詩選(上)

TAG:詩詞 | 唐詩 | 王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