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刀不誤砍柴工——如何有效搜集、整理資料
寫文章、做方案、入門某新技能點、了解某前沿資訊時,不可避免的需要搜集、整理資料。
曾經因為時間緊(嗯 借口...),基本就是在接到任務後,馬上開始搜索,從第一頁一路點擊到第N頁,打開巨多網頁(甚至都看不完),然後一邊瀏覽、一邊摘抄(期間還會被偏離「主題」的新知識點吸引注意力),妄圖快速完成任務。但如此「快節奏、時間緊」的任務,結果或是東拼西湊出一篇自己的「學習總結」,或是一周可能都寫不完一篇文章、學不完一個知識點,輸出效率低得令人髮指!
長此以往,進入了一種「亞健康」的工作狀態——信息收集症(拖延症大家族一員),臨床表現為「搜集資料時停不下來」「搜集完資料不去看」「看過的資料記不住」。收藏夾、硬碟、筆記本里靜靜的躺著滿滿的資料,甚至當貼入「新」文件時彈出是否替換原有文件的提示......又滿足、又失落。
痛定思痛,反思如何有效(高效)的搜集整理資料,「磨刀不誤砍柴工」,提高工作學習效率。
從「管理」「心理」兩個角度嘗試來找到解決方案,首先要樹立幾個觀點:
- 尊重統計規律,用20%資料足以解決80%問題。尤其在信息爆炸時代,資料(信息)是無限的,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即使資料搜集、整理得再完整全面,用不上的資料,也只是「文字元號」。不必為未能窮盡資料而憂慮,也不必去窮盡資料;
- 什麼是用得上的資料——思想碰撞,她能對你產生啟發,讓你思考,突破已有觀念,刺激你產生新的想法,或者加深你對某些觀點的認同。這樣的資料才是有用、有價值的;
- 不要妄圖一次性解決全部問題,要建立系統性的迭代思想,並且一定要定期回顧,明確定下來具體日子(每天、每周、每月等)。有deadline意識,也是一種風險意識,通過限定時間提高效率。
明確搜集、整理是2個步驟,
一、搜集:
- 去拆分(細化)問題,通過確定「關鍵詞」,來抓住問題重點,確定方向、限定範圍,以便進一步找到正確的方法(第一次確定「關鍵詞」);
- 使用恰當的調研渠道:搜狗(微信、知乎);(垂直平台)簡書、優設、PMcaff、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等;(保持搜集的信息新鮮)微博、科技媒體(36氪、鈦媒體、愛范兒);(學界)CNKI、讀秀;百度 *也要關注英文網站;
- 初篩資料(泛讀),同時標註重點文章,將她的閱讀優先順序提高(採用二八定律+番茄工作法,限定deadline,注意效率);
- 除了閱讀初篩的資料,用戶評論等反饋信息也是值得細讀的。進一步細化,甚至擴展方向,明確核心關鍵詞,其他擴展可在完成本次任務或下次迭代時再進行(第二次確定「關鍵詞」);
關於運用二八定律及劃定截止點----1.將資料排序,利用他人的「篩選」幫助,如點贊數、閱讀數等,其次看最新的文章;2.先閱讀總量20%的文章,解決80%的工作;3.找好標記,便於下次迭代,且一定要經常整理,因為接下來你要做的可能就是花80%的時間,解決20%的剩餘了
資料的分類篩選是第一步,但遠遠不夠,因為別人提供的資料僅僅是自我學習、總結歸納的「原料」,不是一個順手、可以直接用的工具。資料要真正可用,必須經過一個「提煉」的過程。把不同資料的精華和重點合起來,從「資料」 梳理為「知識」實踐為 「技能」最後內化為「經驗」,真正能夠幫助你完成不同的目標或任務。
二、整理:
1.建立「輕量化」的知識框架模型(也就是方法論),而不是編寫一個全面、沒有紕漏的「百科詞條」;
這個框架模型是為了便於理解、便於後期回憶。因為所謂掌握知識,往往需要的不是機械性記住信息,而是能隨時調取正確信息;而「條目」往往信息量過大,核心未能一目了然,缺少較好的概括和總結。樣式、結構死板,新手就是「填格子」,囿於求全,速度略慢。甚至有些知識點是難以寫成」百科全書式「的條目的(樣式、結構雖然可以用,但是不是最合理的);
2.先解決問題,再豐富完善;
用「成長型」結構去學習,可拓展並不斷拓展。對於知識點,可以分階段、分步驟,逐步完善你的知識點。(閱讀時多做筆記,強化資料的參與性)
3.速度對於掌握知識非常非常重要,立即實踐;
先入門,才能精通;多使用,才能深挖。儘快使用,總結完了,馬上就實踐!速度對於學習知識非常非常重要,因為易用、成就感,是衡量掌握知識最直觀的衡量指標。並且我們需要反饋,來及時調整。同時學會隨手就解決問題!不必要每次都進行一套嚴肅無比的「沐浴焚香」儀式、覺得是在做一件大事,這樣容易瞻前顧後、患得患失。(把每個階段出現的問題記錄下來,真真切切白紙黑字地記錄下來,然後在下個項目或下個階段中有意去改正。)
4.持續維護、迭代完善;
維護與新建同樣重要。適當擴展,注意不要跑題。注意,你此刻所做,是起點,不是終點。拋掉找到「標準」答案的想法,因為解決問題的答案,並不惟一,且是發展變化的。妄圖一次就收穫所有,是一件費力不討好的事情。並且即使搜到眾多「一致」的答案,也不一定是正確的結果(尤其是人文社會類,不同於自然科學)。「結構化」的知識是少數人為所有人調配好的「知識菜譜」,每個人都可以利用「碎片化」的原料烹飪出自己的「知識大餐」。其實這就像寫作文,記敘文6要素都要有,但有人能得高分,有人分數一般。所以提高「文筆」,找到知識的六要素(如5w1h等)。學會聚合、整理、分析、使用,在有獨立思考能力的頭腦中凝聚、提煉為可供使用的「知識」。馴服雪崩而來「碎片化」知識!
搜集整理資料時,踏踏實實地堅持這麼做,不用擔心費時間和跟不上,會發現速度越來越快的,熟能生巧。畢竟「得到」才是關鍵,而不是表面上的看了多少篇文章,當個資料收集狂安慰自己。同時多總結經驗教訓,持續迭代。慢慢找回自己對工作的控制力。
參考資料:
《思考力》信息搜集處理和分析
90%的人根本不會搜集資料
論文如何搜集資料
維基百科有什麼缺陷或不足? - 張遠的回答
推薦閱讀:
※如何提高備考效率,花最少的時間精力順利通過經濟師考試?
※數字化學習研究報告:什麼因素降低了學習效率?
TAG:心態與學習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