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方科學的套路----論中醫

今天要談的這個問題其實很大,這是一個關於科學範式的討論,如果你是個科研工作者,你是否懷疑過你現在所用研究手段的合理性?是否考慮過還有其他的研究和思考角度?我們嘗試以一個具體的事物作為討論載體----中醫。

科學高度發達的今天,中醫仍然具備很大的市場,但是非議聲也是不絕於耳。一個很大的原因是中醫這個東西,從其理論基礎上,讓我們看起來太「不科學」了。我大致研究了一下中醫的基礎理論,陰陽五行,相生相剋。然而如果你讀得懂的話,這是我見過最迷人的理論,為什麼這樣講呢?聽我來給你解釋一下吧。

首先,我們岔開話題,先了解一下,現代科學,也就是西方科學理論體系時如何運作的,簡而言之就是:「基本原理--推論--賦予假設前提的猜想--試驗驗證猜想--新的推論--再賦予假設產生猜想--再驗證猜想,如此循環」,就是這麼簡單,也很符合邏輯,這套方法的最大的好處在於,具有強大的糾錯能力,也就是說一旦在驗證階段發現與理論不符,可以反推出理論的不合理性。這個方法的弊端是什麼呢?第一,不存在絕對的客觀事實,所以任何描述客觀事實的基本原理都是基於我們對客觀世界的感官經驗得到的,有很大的局限性,比如,牛頓第一定律,適用範圍僅僅是我們所處的低速宏觀世界;第二,驗證過程容易受干擾,隨著科學體系的複雜化,科學驗證的工作量將呈幾何倍增長,並且細節變得越來越多且難以控制,尤其是生物醫學領域,實驗結果將非常難以重現,這種實驗結果有時會把理論帶上歧途,而糾錯過程會耗費大量人力物力。

說了這些,我們來看看中醫的這套東西吧,中醫的理論體系脈絡,與現代科學相似,卻有有所不同,大致是這樣的:「基本原理--推論--建立理論模型---根據理論模型分類資料庫--實驗糾正資料庫--充實理論體系」,這看上去有點莫名其妙是吧?我來解釋一下,首先,和現代科學體系一樣,起點都是建立「基本原理」,但是此基本原理又有些不同,其他學科的基本原理往往是個客觀事實,比如牛頓力學原理啊,元素周期理論,人體解剖學,但是我們的中醫基礎原理卻不是客觀事實,而是一個哲學原理,或者叫邏輯事實,那就是「陰陽理論」,說的更明白一點,類似於現代所說的「辯證法」,陰陽理論出自《道德經》,又叫《五千言》,意思就是說這本書就5000個字,可是你知道這5000個字在世界上產生了多大影響嗎?維爾杜蘭特這個老瘋魔竟然說:「我們應該把每一本書都燒掉,只留一部《道德經》,並在其中找到智慧的總結。」 呵呵,太極端了。道德經闡述了宇宙的基本原理,解答了很多基本哲學問題,陰陽用現代哲學語言闡述可以指代很多東西,道德經中指代的是「客觀存在」與「所處空間環境」,或者「事物對立統一的兩面」,這兩個方面是實時相互轉化和相互依存的。

單獨起一段,陰陽理論就是:任何事物於外部都有一個所處環境,於內部的各個方面都具有兩面性,事物與外部環境,事物自身的諸多對立面,都在不斷的相互作用和轉化,這種動態的過程推動事物朝一個恆定平衡的方向發展。

作為陰陽理論的推論,五行,就是所謂的金木水火土,之間存在相生相剋,這實際上可以理解為在陰陽理論的動態平衡的宇宙模型中,增添了細節,你可以理解為五個相互聯繫的變數,五行學說的出現,使得陰陽體系更加充實,那為什麼是五個呢?我理解,6個也可以,9個也行,這個數學模型,變數越多就越接近現實,但細節也就越多,適用性也越窄,所以我們的祖先權衡了一下,乾脆選5個好了。也就是說,對於比較複雜的體系,我研究5個主要變數,及其之間的關係。這5個變數是怎樣一種關係呢?是一種相生相剋的循環平衡的關係。這個模型太偉大了,他可以幫你預測或摸清楚事物的內部結構和未來走向,怎麼講呢?對於未知的體系,我們可以從表象上觀察他是否處於正常的,穩定的,平衡的狀態,我們姑且稱之為「和諧狀態」,如果處於和諧狀態,那麼,可以預計這內部必然存在一個閉環,一個即相生又相剋的閉環,打個比方說,某荒島,植被繁茂,還能看到很多野羊到處溜達,那麼你要小心了,數量這麼多的野羊竟然沒把小島上的植物吃光,可以預計,島上存在某種大型肉食動物抑制了羊的數量失控。從某種意義上講,這個模型是非常科學和普式的。

那麼為什麼陰陽五行學說會讓大眾覺得不科學,甚至迷信呢?這真是拜我們從小受到的教育和宣傳所賜,記得上學馬克思主義哲學課本上寫,中國古代樸素的唯物主義,認為金木水火土是構成世界的五種基本物質,這句話一說,大家自然會對陰陽五行嗤之以鼻:神經病啊,誰都知道世界不是這五種東西組成的啦!我只能回複寫課本的那老幾位:不要用你們的膚淺無知,去瞎評論別的學說,自己不懂還誤導別人。五行當然不是指具體的金木水火土五種東西,我們可以把它們理解為a, b, c, d, e五個變數,然而這又不能簡單理解為5個變數,我們的老祖宗在給五行起名字的時候,相比字母這種毫無意義的東西,還兼顧了名字的象徵意義,這樣更方便大家帶入具體的變數,比如金,就是金屬,特徵是堅韌,光亮,鋒利,能凝結出水,木,特徵是生機活力,易燃,水,特徵順從,無定型,包容等等,在研究特定事物時,類似的變數,可以引入類似的代表符號,而不是簡單的a,b,c,d,e。

說到這裡,我們再來總結一下,陰陽五行學說到底是什麼?

1. 任何事物於外部都有一個所處環境,於內部的各個方面都具有兩面性,事物與外部環境,事物自身的諸多對立面,都在不斷的相互作用和轉化,這種動態的過程推動事物朝一個恆定平衡的方向發展;

2. 一個動態平衡的體系,可以認為由5個(或其他數量)主要變數以促進、協同、催生或克制、抵消、制約的方式相互影響,達到一種平衡狀態,我們稱之為「相生相剋」,這多個因素的相生相剋作用,必然可以形成一個閉環,如果不能產生閉環那麼平衡不能維持,同理,如果一個體系失去平衡,必然是因為涉及到它的閉環被打破了,如果閉環被打破則這條線上的每個環節都會消失,或與其他因素產生新的閉環。

好了,到了這一步,接下來我們再看中醫是如何運作的,中醫將人體和藥物同樣按照陰陽五行進行分類,人有五臟,藥材也按照金木水火土的分類,而五臟也按金木水火土進行一一對應,作為施藥主體的人,中醫中的五臟,心肝胃脾腎其實和解刨學不是一一對應的,他們更多是對人體某項功能的代名詞,我們來摘錄一段,中醫對五臟和五行的描述:

「相生:肝生心就是木生火,如肝藏血以濟心;心生脾就是火生土,如心之陽氣可以問脾;脾生肺就是土生金,如脾運化水谷之精氣可以益肺;肺生腎就是金生水,如肺氣清肅則津氣下行以資腎;腎生肝就是水生木,如腎藏精以滋養肝的陰血等等;

相剋:肺(金)的清肅下降,可抑制肝(木)陽的上亢,即金克木;肝(木)的條達,可以疏瀉脾(土)的壅滯,即木克土;脾(土)的運化,可以防止腎(水)水的泛濫,即土克水;腎(水)陰的上濟,可以制約心(火)陽亢烈,即水克火;心(火)的陽熱,可以制約肺(金)的清肅太過,即火克金。」

可以看到,中醫依據陰陽五行理論作為原理,先建立起一個系統,首先,這個原理本身是符合邏輯的,然後通過長期的實踐,摸索出人體五種存在相互關係的功能,而這些功能就是五臟六腑咯,但是至此這些仍然是抽象的,概念性的,而這些概念的提出是基於人體的外在表現提出的,是基於經驗的,然後,開始建立資料庫,這個資料庫是什麼呢?就是摸索每種藥材對應每種表象的影響,從而推斷出藥材的屬性,通過嘗試大量藥材,得到每種藥材的歸類,注意,得到的是歸類!所以,以前有人問,中藥是如何取得如此海量的藥材配伍信息的?也就是配方怎麼這麼多?如果按照西方醫學研究方法,先調整優化配方,再動物實驗,再臨床實驗,要測試完這麼多種組合,中國5000年時間根本不夠用啊!這就是我們的祖先的「科研」套路了,我不測試那麼多組合具體怎樣,我先把藥物按照人體對應的功能分類,然後,再將人的病徵分類,得知你的身體系統哪裡不平衡了,然後配伍一個藥方,填補你的平衡。舉個簡單例子來說,健康人,金木水火土對應得分都是1分,而某病人生病,大夫經過「望聞問切」的綜合診斷得到病人「金木水火土」各項數據為得分各是1, 0.8, 0.5,0.1, 0.8,於是對應多種藥物,配伍用量剛好將缺失的分數填補上,但是由於病人的病情是變化的,而人體自身有存在自平衡的調節功能,所以每隔一段時間,大夫就根據實際情況,對藥物配伍做出調整。當然這是個極其理想化的舉例。實際細節不同,也無法做到如此精確,但套路大概就是這樣。

中醫也是一門科學,它的研究思路是獨特的,細細研究這種獨特性可以給我們打開認識事物的另一條思路,當現代科學的諸多研究方法由於研究體系的精細度加深,細節增加,體系更加混沌,中醫所代表的中式科研思路,或許能為我們打開一個新的局面。

然而不得不說的是,現代中醫研究陷入了一種類似於「考古」工作中,大家似乎默認新中醫就是在老藥方里尋找有效成分之類,如果哪位讀者理解了我前面的這些贅言,希望可以明白,中醫的理論體系不是一個靜態的體系,而是一個研究體系,是一種方法論。為什麼現在中醫仍是些植物,動物這些,那是因為我們的祖先已經把基於那時候的技術水平能夠得到的藥材全部用上了,如果李時珍那時候有阿莫西林,青黴素這些,相信他也會把這些歸入《本草綱目》,真正的中醫體系是可以容納各種藥物的,而不僅僅是草藥。

中醫目前的一大弊端就是始終不能往細緻里走,基於前面的基礎理論,中醫當然可以往更精細的方向研究,比如,對人體某個系統,某個器官,再建立局部陰陽五行體系,甚至與現代分子水平的學科結合,對某個人體生理生化過程建立陰陽五行體系,一方面可以規避細節過多的影響,一方面可以根據平衡閉環原理進行一定的預測,相信可以有更新的發現!當然,我們就不要再叫「陰陽五行」了,起個現代點的名字,更加科學的名字,比如「動態平衡的閉環理論」。

以上是一個中醫門外漢的囈語,呵呵,說的我都快信了。


推薦閱讀:

中西文化差異之六 :救救中醫
從五行學說的起源和完善看中醫經典是否運用五行理論
【5分鐘話中醫】中醫到底是不是科學
和弦生命

TAG:中醫基礎理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