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這幅傳世名畫《百駿圖》畫了100匹姿態各異的馬

我們今天要講的是中國傳世十大名畫之——《百駿圖》,原作分別收藏於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和中國台北故宮博物院。

「駿」就是「駿馬」的意思。《百駿圖》顧名思義,是這幅畫上有百來匹馬。

畫從何處來

《百駿圖》不同於其他中國古畫,它的作者是清代義大利籍畫家郎世寧。為什麼郎世寧這個外籍畫家的畫作,被列入中國傳世十大名畫?這得從他來到中國的初衷說起。

郎世寧原名朱塞佩·伽斯底里奧內。19歲那年,他入了一個會派,叫熱那亞耶穌會,天生的藝術細胞,讓他在會派里嶄露頭角,1715年,知識分子中間興起了一股「中國熱」,郎世寧順利地從眾多傳道士候選人中脫穎而出

大清皇帝擔心民眾被其他力量團結,不贊成郎世寧所信仰的宗教,但並不妨礙他被當作藝術家看待。所以他在中國期間一直忙於為皇帝作畫,壓根沒有機會傳教。知道真相的會派老大眼淚掉下來……

也正是這樣的陰差陽錯,郎世寧融中貫西的繪畫特點,極大地提高了清宮繪畫水平,郎世寧的畫作也是中國藝術史上獨一無二的存在。

那為什麼選馬這個題材呢?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來,清朝皇帝是滿族人,滿族是馬背上的民族,當年打下江山,駿馬可謂功不可沒。每年到了要給皇帝進貢的時候,各地都挑良馬為貢品。作為宮廷畫師的郎世寧,有數不清的模特可以臨摹

再來,古人講究比興,傳統繪畫中,畫里的物體除了是它本身以外,還有特定的象徵含義。駿馬行動矯健,就如同朝野里雷厲風行的人才,郎世寧以馬為作畫題材,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感激皇上的器重,同時表表忠心

人與自然大讚歌

有沒有一點好奇,外籍畫師手下的中國畫是什麼樣的?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畫面開始我們能看到兩棵參天老松樹,有著茂密的針葉和斑駁的樹皮。樹後面帳篷,帳篷里的牧犬充分體現了歐洲繪畫解剖準確及透視的特點

清朝的宮廷畫師都遵循宋朝的作畫規則,人像必須畫正面,不能有陰影,他們認為人像上的陰影「好似臉上的斑點瑕疵」。而這幅畫我們能很明確看到牧人側著的臉,因陰影顯得更立體,跟現在的妹子打鼻側影是一個道理。陰影畫法,也成為眾多學者辨認郎世寧畫作的重要依據。

畫幅中段呈現給我們的是千姿百態的群馬。在草地上,胖的,瘦的,高的,矮的,追逐著,打鬧著,好不歡樂。遠處一個套馬的漢子試圖維持馬群秩序。

郎世寧把地平線畫得很低,在畫幅的上半截,看畫的我們視線也被拉得老遠。這在當時是違背原則的,中國籍畫師認為平行線條就是平行線條,沒有角度可言。到了郎世寧這裡,他改用西方素描的畫法來勾勒馬的外形,皮毛和筋腱,那些肥碩的馬,也是通過其背上顏色深淺呈現的,對於一貫使用延綿有力的線條來勾勒的中國畫師來說,他們算是get到了新技能。

畫面尾段,在樹木坡石間逐漸出現了一片湖水,這裡有兩個細節不得不提:幾匹要上岸的馬,身上的毛濕漉漉地垂下來,生動逼真,顯示了作者細緻的觀察和高超的寫實功力技巧;另一邊,牧人坐在馬背上,怕把衣鞋弄濕,腿是收起來的,生活氣息很濃郁啊。

郎世寧對比例的準確把握,中國山水畫得以擺脫「人大于山,水不容泛」傳統印象,從整體來看,《百駿圖》是西方藝術特點與中國傳統勾線、皴染完美融合的產物。

紅花背後的綠葉們

在搜索這幅畫的資料時,我們發現了這麼一條有趣的信息:

圖片來自百度百科,紅線標記:原作分別收藏於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紙質稿本)和中國台北故宮博物院(絹本)

為什麼會有兩幅原作呢?這裡就體現了括弧內補充說明的重要性了。

查閱史料後,我們知道這是因為當初清宮作畫制度比較嚴格,宮裡凡是重要的作品,都應該先畫稿本,有的還不止一稿,等到皇帝覺得紙稿意境不錯,構圖也很好,畫師才可以「照樣准畫」完成最終的絹本畫。

姑且可以這麼理解,你們現在看到的這篇文章是絹本版的《百駿圖》,而我們存在電腦里的N多修改版就是紙質稿本的《百駿圖》。

請珍惜每一次的靈感迸發!

美國紐約大都會物館裡的《百駿圖》稿本,是紙本白描畫,也不知道是郎世寧定稿前的第幾版,畫上並沒有作者的落款。

單從白描的內容來看,與絹本相差無幾,畫幅只用線條造型,沒有施以明暗對比和陰影,馬匹畫得也非常細緻,墨色比較淺,從以下兩對比圖我們能看出明顯差異。

郎世寧《百駿圖白描稿》卷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

郎世寧《百駿圖白描稿》卷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根據檔案記載和留存的實物資料中可知,郎世寧畫過兩卷《百駿圖》:一為絹本、一為紙本,另外還有兩卷白描的稿本,而到了晚清則有較為逼真的摹本三卷,此後還有馬晉繪製的兩卷。

我們可以從現存於世的白描稿本中找出一個細節,來印證以上問題的答案:

絹本版樹旁有衣服,稿本上沒有這堆衣服,這很好地說明了原作是在稿本的基礎上有所改動的。

關於這個稿本與兩個館藏版本的關係,有學者猜想:最早的一個白描稿,皇帝審查批准了,畫師經過修改以後,就是現在大都會收藏的那個稿本,最後的成稿,上了顏色,就是台北故宮珍藏的《百駿圖》。

是不是很慶幸大中國保留著最終的成品啊?

一位遠度重洋來到中國土地的外籍畫師,初到時旨在傳教,大概最美的不是如願以償,而是陰差陽錯,在眾多傳教士中他可能不是影響最大的,卻給我們留下了傳世的經典畫作。

更多內容,請關注」藝萃」

本文為藝萃原創,轉載請私信藝萃


推薦閱讀:

畫里畫外|從兩幅仕女圖看唐代貴婦的日常
藝術史上最重要的一堂解剖課 | 看懂名畫
如何解讀傳世名畫《富春山居圖》?
《吶喊》 愛德華·蒙克
如何看懂傳世名畫《五馬圖》?

TAG:中國傳統文化 | 名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