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前一周,如何「減量」才能調出最佳狀態?
賽前一周,許多跑友都知道減少訓練量,讓身體得到充分休息,養足精力迎接比賽。然而有些跑友雖然賽前減少了訓練量,但比賽中還是感覺狀態不好,無法振奮起來。
所以「賽前減量」不單單是減少訓練量那麼簡單,而是一個需要精心調控的複雜過程。
賽前減量的必要性
備戰比賽的長期訓練過程中後,身體接受較大訓練負荷刺激、收穫訓練效果的同時,也積累了不少疲勞。在比賽前,只有減少運動負荷,才能讓身體機能得到充分恢復、疲勞得到充分消除,才能帶著理想的競技狀態迎接比賽。
有些跑友希望衝擊更好的成績,賽前一周還拚命訓練,甚至給自己加練,這是不科學的。因為,備戰比賽就像組裝一台發動機,之前的長期系統訓練階段已經決定了你處於什麼樣的檔位。臨近賽前,就像發動機已經準備好要點火了,不可能有時間和機會拆掉重來了。
賽前減量的前提是長期系統訓練
首先,減量需要建立在長期系統訓練的基礎上。這一依據是超量恢復理論,在長期訓練中,身體機能本應該處於虧損狀態,而在減量期得到超量恢復,超過原有水平,使得在比賽中擁有良好的競技狀態。但是如果長期訓練不系統或者運動負荷不明顯,身體一直處於「適應狀態」,就沒有超負荷刺激,那麼減量期也就不會有明顯的超量恢復,甚至運動能力還可能有所下跌。
對於前期訓練不系統的跑友,賽前一周不建議進行特意的減量安排,但也不要進行「臨陣磨槍」,建議賽前按照平時的規律運動和休息(適當減少運動,增加休息,但無需幅度過大),比賽中量力而行,將衝擊名次或PB的計劃推遲到下一輪的備戰中。
減量後,吃和睡才是關鍵
減量只是為身體機能恢復與增長創造了一個條件,而恢復與增長的關鍵是飲食與睡眠。減少訓練量後,如果吃不好、睡不好則不可能有飽滿的狀態。
體內許多合成代謝,是需要在睡眠中進行的。睡眠不足不僅會引起疲勞,也不利於合成代謝。
賽前需要足夠的飲食保障,使得體內能源物質的超量儲備。可以多吃一些牛肉、海鮮、蔬菜、米飯、麵食、水果等,少吃垃圾食品(比如含有大量飽和脂肪、人造脂肪的酥餅、蛋糕類)。隨著比賽臨近(賽前3天),高蛋白、高脂肪、難消化食物的比例需要逐漸減少,易消化的主食(麵食、米飯)增加,同時避免平時沒吃過的食物及不衛生的食物。
減量期,運動狀態還要保持
在減少訓練負荷、讓身體機能得以恢復的同時,最大程度保持運動狀態,這樣才達到賽前減量的目的。然而減量導致運動狀態下滑問題也很容易出現,特別是對於水平較高、平時訓練量較大的跑友。
減少訓練量和強度後,身體得不到足夠的運動刺激,可能出現明顯的最大攝氧率降低、乳酸閾降低等變化,跑步中更容易出現腿酸、氣喘。神經控制與募集能力也會發生改變,也就是「熟練度」的改變,導致運動的經濟性降低。其實,這與書法家幾天不動筆、拿起筆就發抖是一樣的道理。
而且,原來的運動規律突然改變,可能出現生物鐘打亂的表現,比如失眠、身體疲軟等。
另外,在減量時期,肌糖原充分儲備的過程會伴隨著水分的儲存,使得肌肉充水膨脹,也可能會導致一部分跑友出現肌肉僵硬,對此,需要進行適量低強度的慢跑以及拉伸來緩解。
所以,賽前雖然要減量,但不能減掉狀態。通過適當的訓練手段來保持或調整競技狀態非常重要。
建議:賽前調整期安排一周左右,不要過長也不要過短。調整期之前(賽前最後一個周末)進行最後一次大課:20公里左右的比賽節奏跑。此後逐漸減少訓練量和強度。
平時每周訓練3-4次的跑友,賽前這一周建議安排兩次訓練即可,比如:周三,有氧訓練10km,中等強度(70%最大攝氧率或最大心率);周五:慢跑6km強度50%,短距離衝刺400米x2次強度85%間歇2分鐘;周日比賽。
對於平時每周訓練6-7次、水平較高的跑友,可每隔1~2天進行一次有氧訓練10~12公里,強度65%左右就可以。周四或周五有氧訓練後增加幾組短距離衝刺。周六休息,周日比賽。
需要注意的是,賽前一周訓練的目標是調整出最佳的競技狀態、有利於比賽中最大程度發揮自己的水平,而不是強調訓練效果。所以,這時候任何訓練都不應該產生太多疲勞感,要讓身體狀態一天比一天飽滿、而不是一天比一天累。
需要提醒的是:上述建議中的短距離衝刺是為了調動競技狀態,而不是去練無氧耐力和速度能力。如果感到過度興奮,有時候反而要有意識地壓制一下、把最好的狀態留給比賽,不能讓狀態出得太早。
本文為98跑原創,文章屬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必究!
推薦閱讀:
※作為健身愛好者,再不進行自重訓練你就OUT啦!
※關於Crossfit的真相
※如何規劃你的狗年跑步大計
※學習寫作的四個維度
※蹲的30種變化,豐富你的動作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