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皆道05【五】
【原文】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俞出。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
【譯文】
天地是無所謂仁慈的,它沒有仁愛,對待萬事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任憑萬物自生自滅。聖人也是沒有仁受的,也同樣像芻狗那樣對待百姓,任憑人們自作自息。天地之間,豈不像個風箱一樣嗎?它空虛而不枯竭,越鼓動風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虛靜。
【注釋】
天地不仁:「天地」不會有仁愛之心。
l 又是一個字面很好理解,但意義很深的話語,此句的重點就在一個「仁」字上面。
l 「仁」,愛也、美也;這是一個由人類定義的道德範疇,指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友愛、互助、同情等。然而,同樣是「仁」,也是同樣的概念,卻分為兩個截然不同的境界,並且體現為兩種不同的處世心態。
l 人,有七情六慾;或者說,世上所有擁有高級意識系統的物種,都會存在情緒化的表現。而這一類的物種由於存在自我的情緒,所以很容易的產生了一種自我的主觀意識,從而在待人處事上會不自然的代入這種主觀意識進去,導致出現偏頗,失去平衡。這就是第一種「仁」的境界,也即為自私的「仁」。
l 地球,一個無比遼闊的星球,已經有超過數百萬的物種在其上誕生和滅亡,而人類卻有幸成為這數百萬物種中能夠存活至今的一支。它,用自己龐大的身軀來提供物種生存的環境;又用自己獨特的能力來保護這個生存環境;所以,才有了現如今這美好的人類社會的存在。這就是第二種「仁」的境界,也即為無私的「仁」。
l 那麼,「自私」和「無私」到底該如何取捨呢?要想明白這個問題,其實重點就在於分清楚自身所處的立場即可。當我們站在人類的立場上去考慮時,自然是希望上天可以給予我們更多的資源、更多的幫助,能夠讓我們更加的強大,可以讓整個人類社會在這個星球上生存的更加長久。但是,你有為其他的物種想過嗎?它們也需要生存,它們也想要強大,他們更想要上天能夠提供更多的資源和幫助給予他們。
l 好了,現在讓我們跳出人類的立場、或者是把自己當成這個地球、甚至把自己當成天道再去考慮。此時的你將面對無數的物種,這些物種都在向你索取,都希望你可以多幫助一下他們。那麼現在,試著問一問你自己,接下來你想怎麼去做?
l 美好,是無數人心中的嚮往,但是又有多少人真的知道,為了這表面的美好而實際所付出東西又是多麼的殘酷;生存,是所有物種最本質的天性,但是又有多少物種真的能夠明白,為了生存,其背後所付出的又是多少的滅亡呢?
l 也許,「天道」早已把這些看得清清楚楚,這世上任何做父母的,又有哪一個不想為自己的子女考慮、不願意為子女付出一切的呢!但是那又能如何呢?幫了這個,就害了那個。假如「天道」也有也人類情感的話,它也一定會為此感到悲哀、嘆息、乃至無奈! 或許,唯有「不仁」才是它唯一能夠為所有物種提供的最大、最公平的幫助吧。而「道」為萬物所付出的一切,也只能由萬物自己去發現、去體會、去包容。
l 真正的仁愛,或許正如天地一樣,視萬物為「芻狗」,唯有如此方能做到對待任何事物都能絕對的公平、公正、公開。也許正如佛家所言:「凡夫畏果,菩薩畏因」;正因為天道希望的是萬物可以有一個公平的生存環境,所以才會對所有的物種都不偏袒。
l 唯有「不仁」,或許方為大仁也。
【個人理解】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俞出。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
【直譯】
天地對待萬物都是同樣的仁慈,不會對某些物種有特別的優待;聖人對待眾人也是同樣的仁慈,不會對某些人有特別的優待。天地之間,豈不像個風箱一樣嗎?它空虛而不枯竭,越鼓動風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虛靜。
推薦閱讀:
※莊子的無待怎麼理解?
※老子說「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這句話如何翻譯成白話文?你如何理解這句話
※道教徒為什麼認為太上老君存在?
※有關中國先秦古籍的大量遺失?
※如何理解老子與莊子提出的絕聖棄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