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體驗要素》讀後感

Cassidy老師在講到交互設計的時候提到了《用戶體驗要素》這本書,因此從網上找了電子版的來看。書很薄,大約用了3-4個小時就看完了。看完之後最大的感受就是這本書能夠在方法論和思維層面上指導產品經理的工作,不僅僅是低頭做事(想需求),還要抬頭看天(思考戰略層的問題)。

首先這本書將產品分為了五個層面,自下而上分別是戰略層、範圍層、結構層、框架層、表現層。在最底層,完全不需要考慮產品最終的外觀,而只關心產品如何滿足用戶的需求。在最頂層,我們只關心產品所呈現出的最具體的細節。隨著層面的上升,我們要做的決策就一點一點地變得具體,並涉及越來越精細的細節。戰略層到表現層如下圖所示:

一、詳解五層次

1、戰略層

關鍵詞:產品目標、用戶需求

戰略層關注的是我們的產品想要解決用戶什麼需求,用戶通過我們的產品能夠得到什麼。產品目標和用戶需求組成了戰略層,也是我們在設計產品中做出每個決定的基礎。我把戰略層理解為我們的產品解決了什麼剛需,解決了什麼問題,我們的產品定位是什麼,是產品方向上的把控。

由此而來的就會產生一個連帶的問題,我們的產品面向的用戶是哪類,我們具體解決了哪類用戶的什麼問題?這時候就需要建立用戶畫像(personas),通過不同的維度和屬性對用戶進行分類,不同屬性的用戶可以通過我們的產品獲得不同的價值並解決他們不同的需求。劃分用戶畫像的時候應該在兩到三種用戶類別就好,也就是說我們的產品著重解決兩到三類用戶的主要需求。如果劃分的用戶維度太多,那麼就分不清主次,到最後會做成四不像的產品。因此著重考慮我們的產品面向的重點是哪幾類用戶,重點解決這幾類用戶的什麼需求。這有點像在進行需求分析的時候,需要判斷該需求的真偽性。有沒有真實的用戶場景、是不是有真實的用戶反饋、是不是解決了大多數用戶的需求是判斷真偽需求的標準。而其中是不是解決大多數用戶的需求,就是要考慮我們產品面向的人群,這個需求是否是我們產品面向的用戶的大多數提出來的。

我在騰訊課堂運營coding學院公眾號的時候,首先考慮的也是我們的公眾號面向的是誰,誰會關注我們的公眾號。而這些人群有什麼需求,他們關注我們的公眾號是想得到什麼信息。由此確定我們的公眾號每日推送的內容應該是什麼方面,解決了用戶的什麼需求。當時考慮公眾號主要面對兩類人:第一類是完全的計算機小白,想轉技術但是不知道怎麼學習;第二類是計算機基本入門,希望學習更多的專業知識,從而找到更好的技術崗位。因此考慮在每周的推送中,實際工作中能用到的乾貨居多,同時考慮一些基礎的計算機知識。可惜的是由於對公眾號運營不熟悉(/(ㄒoㄒ)/~~哭),想法並沒有能夠繼續實施。

2、範圍層

關鍵詞:功能、需求分析

範圍層進一步討論產品所包含的功能,是產品從一個概念開始轉化為功能聚合體的過程。要了解某個功能這次要不要做,是不是與戰略層確定的產品定位和產品目標相匹配。

想起在研究生期間做了個項目,項目名稱叫三角地。三角地是一個面向校園、基於活動的社交平台。產品定位聚焦在真實、校園、活動。當時我在項目中客串了產品經理一職,向上嚮導師負責,然後向下的話和同學們一起開發。在整個項目過程中其實並沒有需求分析等等流程,而是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思考我們想要一個什麼樣的活動平台,想到什麼功能就會考慮下可行性,合適就開發了。有一次我嚮導師彙報的時候提到了兩個需求,一個是隨手拍功能,一個是聊天的功能。老師同意了隨手拍功能的開發,但是斃掉了聊天的功能。我當時就非常不理解,為什麼聊天功能不能做,看起來完全是剛需啊。老師解釋說,當前微信做的這麼好,我為什麼要在你的APP裡面進行聊天?三角地是社交平台,但卻不是以聊天為主的社交平台。然後老師又舉了一個例子,釘釘是工作專用的,如果有一天釘釘出了個朋友圈的功能,那才會被人笑掉大牙。因此所有的功能開發,必須和市場以及產品定位相匹配。範圍層,解決的就是在當前戰略層指導之下,什麼功能該做,什麼功能不能做。

同時,整個需求分析應該都是處在範圍層的範疇。通過用戶研究、用戶反饋、數據分析等需求的來源方式,確定用戶的需求。產品經理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在戰略層確定的產品定位和目標的指導下,確定需求要不要做,功能要不要做。當確定了要不要做之後,再用feature list、流程圖等需求轉化工具來幫助思考。

3、結構層

關鍵詞:行為設計、流程圖

我認為結構層是非常不好理解的一層。在這層中主要確定的是信息流轉方式。信息流轉的方式不僅僅是界面設計,還有行為設計。行為設計就是需要保證用戶知道自己在哪個位置,同時還知道自己可以去哪裡。Cassidy老師曾經說,用戶不知道自己在哪裡,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我深以為然。老師在上課的時候講到產品結構:「基於前期的需求分析及市場競品分析等為依據,將原本可能無序的各個需求點以某種邏輯系統化組織起來所形成的立體結構。基於該結構,可以順利地引導用戶行為或將各類信息進行順暢的流轉。」

產品結構是信息的組織形式,其中信息包括功能、內容等等多種組織形式。產品結構能夠引導人們認知信息,在不同頁面的不同定位下,產品結構可能會有嵌套。比如說遊戲就是自然結構,著重於用戶探索新的功能和信息;電商是矩陣結構,著重於幾個平行信息的展示,用戶可以進行跳轉;新聞標題欄等著重遵循人的思維模式,以樹形結構來呈現。隨著信息的不同、頁面目標的差異,產品結構呈現出多種多樣的形式,在實際工作中,當確定需求迭代點時,需要思考這個功能或內容在哪個層級之下,哪個頁面之下,這個頁面又是什麼結構,功能該如何設計,如何呈現和本頁面其餘功能類似的設計等等。

4、框架層

關鍵詞:界面設計、頁面布局

框架層是結構的具體表達方式。框架層比結構層更為具體,主要包括界面設計、導航設計、信息設計等等。框架層確定了頁面上交互元素的位置,而結構層則用來設計用戶如何到達某個頁面,並且在他們做完事情之後能夠去什麼地方。框架層定義了導航欄上各要素的排列方式,允許用戶可以瀏覽的不同分類;結構層則確定哪些類別應該出現在哪裡。

在這一層,一些交互準則將會被人們所重視,比如7+-2原則(希克法則)、接近原則、防錯原則、操作可預期、狀態可感知等等。

5、表現層

關鍵詞:視覺傳達

表現層是基於感官體系的趕製設計,內容、功能、配色、圖案等等將會彙集到一起產生最終設計,完成其他四個層次的所有目標,並同時滿足用戶的感官感受。

二、五層次與課程的結合

整個起點學院產品經理實戰班的課程,其實就是一個從戰略層開始自下而上進行分析和學習的過程。具體如下:

首先學習了市場分析和競品分析。這兩者從宏觀角度進行考慮。在市場分析中,借用SWOT分析法等方法確定切割哪塊市場,鎖定產品方案,確定產品迭代策略。而在競品分析中,通過分析目前市場上的主要競品,確定大體的產品方向和定位,即我們要做什麼,主要解決哪類人的什麼需求。

其次學習了需求的挖掘與分析。通過用戶研究、用戶反饋、數據分析等需求來源的方式來挖掘需求,並根據之前確定的產品方向和定位,集合目前的資源和場景,判斷真偽需求和需求優先順序。也許通過和小夥伴聊天等方式確定很多需求,但是需要重點表達的是,在當前資源和場景之下,這些需求我們為什麼做or不做。確定了迭代需求點之後,通過feature list、業務流程圖、功能結構圖等需求表達的方式將用戶需求轉化為產品需求,這些工具幫助我們理清楚我們應該怎麼做,如何滿足用戶的需求。

最後學習了產品設計的主要課程。在產品設計中Cassidy老師講了很多,首先是產品的方案及規劃。產品方案是一套基於用戶需求,並根據行業及市場背景,在有限時間內可按迭代完成的,有利於本企業建立競爭優勢及獲得更多用戶併產生更多效益的一套產品策略及運營的方案組合。我認為這時候產品方案更多的是總領性的綱要,基於市場、競品、用戶等分析,要做什麼樣的功能或頁面,得到什麼樣的目標。產品方案能夠幫助我們深度理解需求的背景,明確解決需求的路徑,為項目立項做準備。只有有了產品方案,才可以啟動實現方案的整個項目流程。而在立項之後,我們就需要思考具體的內容了,如頁面如何流轉和設計、需求如何被評估等等。Cassidy老師接著講了產品結構,這就是五層架構中的結構層。最後講授的是交互基本設計(五層架構中的框架層)、項目管理、產品上線等一系列課程。

三.感謝

讀完《用戶體驗要素》之後學習了很多,並通過和目前所上的課程的結合,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產品迭代的過程。在此感謝起點學院的諸位老師,最感謝的還是Cassidy老師,Cassidy老師認真負責的態度讓我獲益良多。希望自己也能夠繼續加油,爭取校招進入騰訊做產品!!!!


推薦閱讀:

UI 設計進階 3-1: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兩個人
苗奘:何來重新定義用戶體驗?(下篇)
一瞬是多少秒
新零售本質-以精細化體驗構建美好生活場景
《交互設計沉思錄》二

TAG:用戶體驗 | 產品經理 | 用戶體驗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