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回答1937.7.7
炮聲震耳欲聾
小方跑在最前面
盧溝橋事變那年,小方二十五歲,是個北京男孩。
他本名方大曾,人人都覺得他性格開朗,就像孩子一樣,因此他叫自己小方。
小方從小就愛到處亂跑,還愛玩攝影,「常常只帶一把雨傘、一條毛毯、一個背包、一架相機就出門了。」
他媽媽和他約定過:什麼時候回來,她都在協和衚衕7號等他。
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發生,小方挎著相機就去現場了。
在他拍下的照片里,二十九軍士兵正在盧溝橋頭戰鬥,大隊日軍騎馬揚塵而來,剛被炮火襲擊過的宛平縣城滿目蒼夷。
小方鏡頭裡的日軍
在盧溝橋附近,小方看見「在一條街的盡頭上,排列著陣亡的兵士的屍體。」有人告訴小方,以前直奉戰爭打了三天三夜,也沒死這樣多的人。
為了拍這些照片,他曾被槍口瞄準。
在那個七月,他拍的盧溝橋刷屏了《良友》、《東方》等中國一線雜誌。
盧溝橋事變後,北平被日軍佔領。
小方給《大公報》的記者范長江寫了一封信:
「我的家在北平陷落了,我現在成了無家可歸的人,請你為我代找一個崗位。」
小方正式成為戰地記者,他繼續向平漢前線進發。
1936年,小方在綏遠前線
前方不斷發來小方的報道:
「飛機盤旋了很久,投彈五十餘枚,並且飛得很低,我們沒有高射的武器,只得被敵人任情的屠殺。」「坦克車簡直是鐵怪,三寸厚的鋼殼,什麼也打不透它……於是大家就不顧一切的攀上前去,把手榴彈往窗口裡丟,用手槍伸進去打,以血肉和鋼鐵搏鬥……兩排勇敢的健兒雖然死了一半,但我們終於獲得勝利。」
有人回憶:「炮聲震耳欲聾,縣府辦事處的玻璃窗全都被震碎,長辛店對外聯絡的電話已無法接通。小方還跑在最前面。」
1937年9月,小方從河北保定寄出最後一篇作品,從此下落不明。
此時,良友出的《盧溝橋事件畫冊》仍在打廣告,封面是小方拍的照片,這套畫冊前後重版了四次。
小方的媽媽一直在協和衚衕等著他,直到1969年去世,那時小方沖洗照片的暗房還在。
鄭女士
匿名封面女郎
盧溝橋事變之前,鄭女士是個愛自拍的女同學。
她留下來的照片很多:打排球時拍,玩車時拍,演話劇時也拍,還會出外景找公園、水邊擺POSE。
那年頭,長得靚又愛拍照的姑娘,常會被各種雜誌看中,去拍封面。
盧溝橋事變這期,《良友》畫報的封面就是鄭女士。
她不讓編輯在目錄上寫出她的全名,只留下了「鄭女士」這三個字。
好幾年後,《良友》的編輯馬國亮才知道,她就是鄭蘋如,張愛玲以她為原型寫了《色戒》。
盧溝橋事變後兩個月,19歲的「鄭女士」加入了中統,後因暗殺日偽特務失敗被秘密槍決,她成了我們所知道的「王佳芝」。
沒人知道,這位白富美為何會選擇成為以色誘人的女間諜。
從廣告里,或許能窺見一絲端倪:盧溝橋事變後,紅十字會打出的廣告里,有她的捐獻記錄。
在那些1937年的歷史瑣屑里:
盧溝橋事變前兩個月,中學老師胡蘭成,剛從廣西來到大城市上海。胡蘭成有位舊同事在上海一家報紙工作,約他寫了兩篇文章,風評都不錯,社長就找他去上班了。嗯,這是一份汪精衛派系的報紙。
1937年的廣告里處處看見杜月笙的名字,他發起的救國捐,一個月就募集了150餘萬元。
梅蘭芳也熱心於勸募
郭沫若是那幾個月最紅的文藝圈明星,他聲稱自己拋妻棄子只為回國抗戰。郭沫若辦起了《救亡日報》,發表了著名的《國難聲中懷知堂》對周作人喊話,還出現新書廣告推薦里。
滬上著名的新亞大酒店依然在雜誌上打著廣告,說自己「幽靜整潔」,沒人知道周恩來在這裡會見了葉挺。
歐亞航空的逃難航班依舊頻繁,只是少了去北平的航線。
話劇《保衛盧溝橋》集結了100多位明星,陣容不亞於後來的《建國大業》,金嗓子周璇都只能跑龍套。
演到第七天時,劇院上空傳來爆炸聲,上海也打仗了。
中國一出事
三友就打廣告
民國慣例:中國一出大事,三友實業社就該出來打廣告了。
陳萬運的三友實業社,是一家毛巾銷路遍中國的國貨大品牌,但他們家在營銷上的動靜,比賣毛巾還生猛:
1925年的五卅事件後第三天,三友實業社就發廣告了,標題是「哭南京路被害的學生」,這種追熱點的速度,非當時的品牌可及。
九一八事變後,三友實業社的陳老闆在工廠門口貼了幅巨型宣傳畫,說是「定要收復東北三省」,還組了一支三友抗日義勇軍要打鬼子。如此鮮明的姿態吸引了日本僧人的挑釁,最終竟然引發了一場戰爭——1932年的一·二八淞滬抗戰。
在戰爭中,三友實業社上海工廠被燒毀,其愛國形象,就此深入人心。
盧溝橋事變發生後,三友實業社乾脆打廣告,直播起了戰爭:先是「加緊戒備」,內文大意是,倭寇小蟲來啦,來頂羅帳子「抗戰到底」吧!
四行倉庫保衛戰後,三友實業社又火速推出借勢產品「四十一號西湖手帕」來紀念向四行倉庫守軍獻國旗的四十一號女童子軍楊慧敏。
「買高射炮當然是防空,備真馬寶為的是防痰。」這一回是三友實業社賣中藥。
如無意外,三友實業社似乎可以把抗戰這件事,在廣告里就這麼直播下去。
畢竟,對那個年代的陳萬運們而言,愛國,是信仰,也是生意:他們在五四反日潮里憑藉「國貨」定位站穩腳跟,在國民政府「黃金十年」里成為行業巨頭,遇到重大事件必表態愛國,是那一代國貨品牌的成功之道。
但,這是戰爭。 1937年12月,日本人找到了陳萬運。
要麼與日本人合資,要麼關門,這是多數留在淪陷區的國貨品牌的結局。
陳老闆斷然拒絕,從此改行做起了代銷。在戰爭中,毀掉一個品牌只需要五分鐘。
全中國都在搬家
盧溝橋事變後不久,陳蝶仙對兒子陳定山說,咱們趕緊搬家吧,上海也不太平了。
兒子很吃驚:上海畢竟有洋人罩著,日本人怎麼敢打?
更何況,家裡經營的家庭工業社,也算是一線國貨巨頭,家大業大,怎能說搬就搬呢?
陳蝶仙說,局勢已不樂觀,咱們不能把機器留給日本人。
1937年7月,上海一片昇平,只有陳氏父子決定搬家。
在周圍人眼裡,陳氏父子腦子都不大正常。
陳蝶仙、陳定山父子
陳定山從小就習慣了:老爸就是這麼特立獨行,並且總是對的。
陳蝶仙曾是一位鴛鴦蝴蝶派作家,寫過青春文學《淚珠緣》,譯過福爾摩斯探案集,當過申報主筆。
但在兒子陳定山七歲那年,他突然學起了沒幾個中國人懂的化學,因為他覺得實業真的能救國。
這種跨度大概相當於,韓寒突然轉行研發起了阿法狗。
後來,陳蝶仙研究出了牙粉、紙、汽水、玻璃、薄荷油……家庭工業社也在二十年間成了中國化妝品業巨頭。
家庭工業社盧溝橋事變借勢廣告
在1937年,陳蝶仙又對了。
但由於周圍人的阻止,他的工廠只搬了一半。
半個月後,淞滬會戰爆發,很多工廠毀於戰火,其中就有陳蝶仙沒搬完的廠房。此時,政府才意識到實業內遷的必要。
1938年民生輪船搶運廣告
搬到漢口後,陳蝶仙又對兒子說:漢口也非長久之計,咱們去重慶。
果然,武漢於1938年10月淪陷。當時,實業家們都涌往宜昌等待繼續搬家。在盧作孚的指揮下,民生輪船在40天里3萬人和9萬噸器材被運往四川。
這一奇蹟,史稱「中國實業的敦克爾克大撤退」。
宜昌大撤退
去重慶並不是個好主意,1930年代的川渝一帶,什麼都缺。
但這難不倒陳蝶仙。找不到夠檔次的商品包裝紙?那就改良川紙,讓它更有光澤。需要碳酸鎂?那就去自貢用當地井鹽來製造。
但在抗戰中,沒人能有好運氣。陳蝶仙的宜昌、重慶工廠接連被日本飛機炸毀。在1938年至1943年間,日本對重慶進行轟炸218次,死者過萬人,史稱「重慶大轟炸」。
「正在拚命搶機器的時候,敵機來了,伏在地上躲一躲,然後爬起來再拆,拆完馬上扛走。看見前面的夥伴被炸死了……灑著眼淚把死者抬到一邊咬著牙照舊工作。」
在那些年裡,像家庭工業社這樣的民族實業,或毀於內遷,或毀於炸彈,能有幸在大後方存活的,少之又少。
這場九死一生的舉國大搬家,史稱「實業大內遷」。
陳蝶仙沒活到抗戰勝利,他在顛沛流離中染上重病,逝於1940年。
他所創立的家庭工業社,在解放後併入著名的上海日化,他所創立的蝴蝶牌化妝品淘寶上還有得賣。
一場中國的戰爭
造就美國泡泡糖大王
誰也不曾想到,一場發生在中國的戰爭,會讓一個美國人成為泡泡糖大王,以及世界集卡史上最傳奇人物。
沃倫·鮑曼,生於美國俄亥俄州,是一枚二十歲前就已結婚離婚破產的神奇男子,他在某次破產後開始做泡泡糖生意,並迅速發家。
當時,美國泡泡糖的銷量,被一股神奇的力量操縱——就是附贈的卡片是否受歡迎。
也就是說,在我們為小浣熊乾脆面和水滸卡瘋魔之前,一個世紀前的外國人早已為集齊各種主題的卡片痴狂了。
1930年代的美國,最流行棒球明星卡。但鮑曼不想重複這種套路。
1937年的某天,他在電台里聽到中日戰爭的報道,突然被一個想法擊中:為什麼不做一套戰爭主題的卡片呢?
鮑曼說做就做,他找到畫家喬治·摩爾畫下戰爭的種種慘狀。
泡泡糖卡片中的盧溝橋事變
這就是著名的HORRORS OF WAR(戰爭的恐怖)系列卡片。它印刷超過1億張,很多美國人了解中國抗戰,就是從鮑曼的泡泡糖卡片開始。羅斯福總統,甚至用它來說明美國參戰的必要。
鮑曼的畫片里,記錄了盧溝橋事變、八百勇士死守四行倉庫、南京大屠殺、台兒庄大捷等抗戰大事件。
或許,鮑曼只是個碰巧靠戰爭發跡的商人。但那些寫在泡泡糖卡片背面的那些話不無啟迪:為了追求和平,我們有必要了解戰爭的恐怖。
To know the HORRORS OF WAR is to want PEACE.
首發「愛上看廣告」(veryadking)
參考文獻:
1、林泉記錄《林繼庸先生訪問記錄》,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983年
2、馬國亮《良友憶舊:一家畫報與一個時代》,三聯書店,2002年
3、馮雪松《方大曾:消失與重現》,上海錦繡文章出版社,2014年
4、李德生《抗戰圖史:老煙畫的抗戰記憶》,山西人民出版社,2014年
5、陳定山《春申舊聞續》,海豚出版社,2015年
6、Dean Hanley:The Bowman Gum Company
部分圖片源自網路及李德生抗戰圖史。
推薦閱讀:
※民國第一奇人:楊度
※《晚清民國120年》 | 連載006 | 庶吉士 = 世界名校優秀博士
※《晚清民國120年》 | 連載012 | 曾國藩的「討飯」生涯
※楊小凱:民國經濟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