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囊》|肉體不是拿來伺候的

皮之為質,囊之為形,剛看到這樣的書名,多少會有些好奇。幾次在書店都被看到,《皮囊》被置頂為暢銷書,為什麼一本散文筆調,小小說的文字變得這麼出眾?

本書作者蔡崇達,80後媒體人,靠寫作吃飯,但也不是大家的類型。我和作者都是福建人,我是閩西,作者是閩南,大學同學也有幾個是晉江人,本地大姓,姓蔡,如果要拉近親切距離,大抵如此。

此書沒有講大道理,道理大家也知道得差不多。通過描述一些細小的故事,關於家鄉,家鄉的人,發小,青春,親情,還有這一代人遇到的特別故事,閩南當地特有的習俗文化,對這些經歷有太多的共鳴,不禁讓人珍惜與感慨。

1 阿太的大舍觀

不是所有年齡大的長者,都有相應對等的智慧,也不是學識文化越高,有相應對等的悟性,在一個小農村,同樣都會看到如同阿太這樣,文化不高卻乾淨利索長者。

阿太是作者外婆的母親,對阿太的描述為第一篇,幾乎引領者後面的思想以及作者的人生觀。作者外婆的去世讓阿太黑髮送白髮,無不是件痛事,但是大家好像過於擔心,阿太只是淡淡的說:要捨得。然後,就如同往日一樣生活。

長者可能見多了生死,看多了無常,對生命大起大落已經看淡,無非是捨得捨得,才有如阿太這樣,極其豁達的人生觀。正因如此,對待我們這輩子「借來」的肉體皮囊,只是伺候不拿來用,年輕的皮囊和年老的皮囊又有啥本質的區別?

2 母親的房子

很多讀者覺得此書的作者故事偏假,好像各自不幸的人生經歷都被遇到。其實都不重要,因為故事,例子,段子,多少都有小修小改的成份,不然誰聽乾癟癟的情節,如同老羅的演講,牛皮吹多了,讓人感覺好像真發生一樣。

主人公的出生在那個年代屬於二胎超生,為此父親失去公職,閩南人做生意貌似成了一種風氣,但也不是每個人都適合。作者父親也曾做各種小生意,開餐飲店,賣海鮮等等,都不怎麼順利,最不幸的是,在中學時,父親因嚴重跌倒中風,成了殘疾。

越小的地方,人與事越複雜,同時也越在乎自家的口碑和形象。主人公父親殘疾後,家裡就全靠母親,從小成長的家境其實是不怎麼好的。正因如此,窮人家要爭氣,尊嚴,臉面立足顯得更是特別的重要。女子本弱,為母則剛,即使建好後要被拆除的房子,母親也執意堅持,很多人不解,對母親來說很簡單,是父親的臉面。

父母是孩子的天,所以必須強大,這樣固執的行為,更像是一種抵抗所有聲音的宣誓,有房子,才有家。無論在哪個地方,皮囊的靈魂才可回家,有所安放。

以上圖片源自網路,侵刪。

作者:弘毅童鞋 深圳青年 金融民工 互聯網患者

可為您提供價值有:讀書與戶外分享社群,歡迎勾搭關注

推薦閱讀:

我師父說丨有智慧就有力量
宇宙里的生命必須要越來越聰明嗎?為什麼要/會越來越聰明?
信心來自於不放棄
《毛澤東自傳》之1 一顆紅星的幼年
你和牛人的差距僅在拍腦袋的一瞬間……

TAG:皮囊Skins | 智慧 | 尊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