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哲史夢遊。弗蘭西斯培根。
弗蘭西思培根(1561-1626,英國):
名言:知識就是力量。
四假象
族類 洞穴 市場 劇場
思想基礎,羅吉爾培根四障礙:
1.迷信權威;2.因襲習慣;3.屈從偏見;4.盲目無知。
特點:溫和經驗
對客觀事物的感覺是一切知識的源泉。力圖在理性與經驗之間尋求協調關係:
螞蟻採集比喻(純經驗)蜘蛛織網比喻(純理性或經院哲學)蜜蜂釀蜜比喻(他自己)
從感性材料出發,經過理性歸納逐步上升至真理的知識。
《新工具》(1620)
針對亞氏《工具篇》而來,介紹了自己的科學歸納法,擺脫空洞的演繹。以觀察實驗(感官知覺)為手段起點,逐級歸納,上升至真理。
科學歸納法
目的:發現普遍的因果規律。
方法:要從個別事例中出發,通過科學歸納的三個表把握單純現象背後的本質聯繫,尋找事物的形式。
步驟:
1.
收集有關的儘可能多的感性材料
2.
填入三表
本質或具有表
差異表或接近中的缺乏表
程度表或比較表
分析比較排除三個表中的例證進行歸納,得道第一次收穫,對事物的形式有初步規定。
3.
對第一次收穫所得出的形式本身進行限制,找出具體的種和屬差,得出結論。
歸納又分為三個小步驟:
(1)排除法,即排除和拒絕這樣一些性質:這些性質是在有給定的性質存在的例證中不存在的;或在給定性質不存在的例證中存在的;或者在這些例證中給定性質減少而它卻增加,或給定性質增加而它卻減少的。在進行這種排除的過程中已經為真正的歸納打下了基礎。
(2)根據三表所列示的事例,做一次正面地解釋自然的嘗試,就是通過排除之後得出正面的結論。
(3)糾正解釋偏差的幾種幫助。培根列舉了九種幫助,如「具有優先權的例證」,「歸納法的改正」,「按題目的性質改變研究方法」等等。這九種「幫助」旨在較正以上程序中的失誤,以求得儘可能準確的結論。
"三表法"影響:
穆勒邏輯學尋求事物因果關係的五方法,契合、差異、契異並用、共變、剩餘法,只有剩餘法除外。
現代科學歸納法,求同法,求異法、共變法 。
培根的排斥法廣泛應用於現代形式邏輯。
樸素唯物主義?(馬恩全集第二卷認為培根是唯物主義第一個創始人)
他開啟了近代哲學的認識論轉向,但仍然討論了本體論。
堅信物質自然界及客觀規律的客觀實在性。認為自然界由物質微粒組成。
對於自然界支配萬物及及其性質的客觀規律沿用經院哲學中的名稱「形式「,但堅持這些規律寓於客觀存在的個別事物中並可以在思維中被認識。
「 在自然中真正存在的東西,雖然除掉個別事物按照一定的規律進行純粹科技的活動之外,沒有什麼別的,但是在哲學裡,就是這種規律,以及對於這種規律的研究、發現和解釋,構成了知識與活動的基礎」他這樣說 《十六至十八世紀西歐各國哲學》(商務印書館1975。46頁)
他認為自然界的物質微粒是永恆存在和自己運動的,提到過19種物質運動形態"反抗、連結、吸收的"等等,表現了"趨向、生命力、和緊張」。認為物質還具有顏色聲音冷熱等多種簡單性質。帶有樸素的辯證色彩。
雙重真理
認為從理性的「自然之光「得到的哲學真理,從與神的啟示中得到的宗教真理並行不悖。
轉向
把哲學的聚焦點轉向了精神與自然思維與存在的關係,轉向認識論問題,開創了近代哲學新形態,和經驗論的認識路線。經驗論初具雛形,沒有系統化,有待具體化和精確化,已經隱約包涵了經驗論的內在矛盾(一切知識都來源於感覺經驗,與承認物質世界在感覺之外的客觀實在性有矛盾)尚未顯現。
後繼,霍布斯、洛克在他的基礎上繼續推進,矛盾顯現。
推薦閱讀:
※張一兵:我在課堂上常說,對中國人來講,馬克思是離我們最近的時刻
TAG:西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