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中國芯—中國半導體晶元—龍芯
我的中國芯—中國半導體晶元—龍芯
2271億美元,這是2016年中國進口晶元的總額,相當於人民幣1.4萬億元,遠遠超過了石油,成為中國每年進口最多的產品。因為全球82%的筆記本電腦,70%的手機都是在中國生產的,但裡面的核心晶元我們卻嚴重依賴國外。要知道,不只是手 機,從天上衛星到水下的潛艇,晶元是無處不在的,中國真的沒有人能做出自己的晶元嗎?
81歲兩彈一星科學家投身「龍芯」16年 龍芯生態日臻完善
龍芯中科技術有限公司總裁胡偉武:CPU中央處理器用一句話來說就是國家大宗戰略產品。沒有CPU和操作系統,就沒有IT產業。
中國科學院大學的一間教室里,正在給學生們講課的就是胡偉武,他既是中科院計算所的總工程師,也是龍芯公司的總裁。整堂課他一直強調中國要搞核心晶元自主研發,因為這是關係到國計民生的大事。
胡偉武:我們國家因為缺少自主CPU技術和產業,不僅信息產業受制於人,國家安全還面臨威脅。我們國家的多數發電廠,美國人可以遠程關機,你還開不起來。我們國家的金融系統,大家都把錢存在銀行,我們幾乎是不設防的。
走上這個講台之前,胡偉武還在和同事們討論新一代晶元的事,16年來,他只做了一件事,研發中國自主的 「龍芯」 CPU。可時至今日,龍芯CPU在新生代大學生眼裡,還是個陌生事物。大部分人不了解龍芯,甚至有人會問這個龍芯難道還活著嗎?
龍芯還活著。北京市西六環附近的一個科技園區里,矗立著龍芯中科公司的辦公樓。在大樓一層的一個實驗室里,工程師正在測試龍芯抗輻照晶元的高低溫性能。這款 抗輻照晶元是北斗衛星上的心臟,必須能承受零下55度和125度的極端溫度。除了溫度的驟然變化,外太空還有很多宇宙射線,如果打到人造衛星上的晶元,就 好比石頭打到玻璃上,會損毀晶元內部電路。因此,這款晶元必須能抵抗輻照。
新一代北斗衛星上有3個被稱為「單機」的黑盒子,每個約有4本400頁的32開圖書摞起來那麼大。其中兩個黑盒子里,每個裝了2片龍芯1E晶元和4片龍芯1F晶元。龍芯1E負責進行常規運算,龍芯1F完成數據採集、開關控制、通訊等功能。
十幾年前,這種宇航級的晶元壟斷在美國的一家公司手中,中國必須通過首腦級別的外交才能買到少數的幾顆。胡偉武帶領團隊在2008年研發出首款抗輻照晶元, 並通過了強輻照測試。在龍芯公司的檔案室里,胡偉武給我們展示了龍芯抗輻照晶元的測試報告。眼下,蒼茫宇宙中,已經有3顆人造衛星使用了龍芯的抗輻照芯 片,最久的已經在軌運行了兩年多,沒有一次被宇宙射線打壞而影響工作。此外,還有十幾顆衛星即將搭載龍芯抗輻照晶元。
在龍芯公司有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格外惹人注目,她就是龍芯中科的研究員黃令儀,今年已經八十一歲。龍芯公司起源於中科院計算所,黃令儀以前是中科院計算所的 研究員,曾參與過兩彈一星晶元的研發。2001年,得知胡偉武要研發中國自己的晶元,66歲的黃令儀放棄退休,加入到研發隊伍之中。十六年來,龍芯的每個 設計方案,每個版圖,黃老都要一一過目,如同檢查學生作業的嚴師一樣。
胡偉武:你晶元外面供的是3.3伏,它生成的1.8伏,然後1.8伏它出去,出去再進來,但你出去夠不夠?
龍芯中科晶元研發工程師李兵:它的大概的值是夠的。
龍芯中科研究員黃令儀:大概,我不要大概。任何討論問題的時候,你不能說大概,也不能說可能,是什麼樣就是什麼樣,這非常重要,以前我做筆記都記你們說的話的,現在不說了,但是我跟你們講清楚。
每一次出晶元版圖,能不能過黃令儀這一關,成為龍芯工程師們心中,不敢偷懶的原因所在。眼下,這款抗輻照晶元也進入設計的最後階段,即將走向市場,未來胡偉武期望這款晶元能賣十萬片。
胡偉武:可能好多消費者,老百姓覺得龍芯電腦在哪呢,但我們在行業裡面用,比如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我們馬路口的控制紅綠燈鐵盒子裡面,都有龍芯晶元,像海信的電視裡面,海爾的機頂盒裡面,用龍芯的CPU,用進去的已經賣了五百多萬套了。
2001年龍芯一號剛出來的時候,很多人為之振奮,胡偉武當時曾經收到一封杭州老人的來信,激動地表示要為這顆中國芯捐上自己一個月的退休金。可這不是蘿蔔白菜, 要搭載在電腦上才行,然而縱觀世界,電腦市場都被微軟+英特爾的聯盟牢牢把控,這一市場格局很難被撼動,龍芯已經更新到第三代了,但是龍芯的電腦我們還沒 怎麼見過,最困難的時候,胡偉武連工資都發不出來,他不得不開發各種各樣的晶元,因為最重要的是活下來。去年,龍芯終於實現了盈利。而胡偉武本人也不甘心 僅僅在航天、機頂盒或是紅綠燈上做文章,他盼著龍芯的電腦有一天也能在市場上大賣,可這又談何容易。
今天,胡偉武和張戈要去拜訪一個重要客戶——太極計算機。張戈是胡偉武的博士生,畢業後留在龍芯,現在是龍芯負責銷售的副總裁。他們要去的太極是一家系統集成商,專門服務廣大政企客戶。胡偉武希望能和太極儘快合作,加入到政企採購的系統中。
太極計算機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申龍哲:普華操作系統那是我們集團的,惠點的辦公那是國內做辦公,實際上是最專業的公司了。然後這就再加上寶德,所以我們的這個組合的這個陣營還是比較完整。
太極已經集成了中國自主研發的操作系統、資料庫、中間件等,唯獨缺少CPU,於是雙方很快達成共識。胡偉武看到英特爾之和微軟形成的隱形WINTEL聯盟,實現了軟體與硬體強強聯合,他也想自己建一個以龍芯為核心的生態。
從太極公司出來,張戈又趕到北京中關村軟體園的神州數碼,他要參加龍安聯盟的常務會議。這個以龍芯為技術核心的生態聯盟成立近三年,現在已經有11家會員,他們當中有對標微軟做操作系統的,也有做應用開發的,主打信息安全。
神州數碼總經理厲軍:我們作為一家作為各大行業提供IT整體解決方案的一個集成商,應用軟體開發商,我們覺得國家企業的信息安全對我們企業來講是義不容辭的 責任,所以我們把它作為我們公司業務發展的一個戰略。那在這樣的一個戰略落地的過程當中,我們對整個技術路線要做出我們的選擇,那我們看到應該說龍芯在這 個方面有非常好的基礎。
中國芯尋求市場化突圍產業聯盟抱團發展
劉世偉是龍芯電腦少有的忠實粉絲,十一年來,他購買了3台龍芯電腦。這個像一本大字典一樣的黑色盒子就是劉世偉買的第一台龍芯電腦,它還是當年風靡一時的微型主機。這邊這台又小又厚的筆記本是他的第二台龍芯電腦。去年,他又入手了一台最新款的龍芯筆記本。
龍 芯發燒友劉世偉:我第一次接觸這個產品,是2007年的時候,龍芯開始面向開發者推出了這個,他們當時他們拿得出手的么一台機器。我就申請了這麼一台,我 在裡面可以發現一些問題,解決一些問題這樣的機會比較多,如果它要是Windows就沒有我什麼去發現解決問題的機會了,大家都已經把它搞得很明白了。
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記者:您用龍芯會獲得一個成就感?
劉世偉:對。
劉世偉的辦公桌上還同時擺放著一台Windows系統的電腦,Windows系統基於X86專有架構運行,根本不對龍芯開放,所以龍芯電腦只能運行開源的 Linux系統。因為全球使用Linux系統的電腦數量偏少,軟體廠商不願意開發相關的實用軟體。龍芯不得不自己尋找軟體合作夥伴,配套的辦公軟體是這其 中最重要的一個,金山辦公軟體的開發經理柳楊又來龍芯了,他們給龍芯開發了配套的wps,但工程師曹惠雄發現用拼音打字的時候總出現亂碼,他們正在尋找解決方案。
雖然開發龍芯軟體的成本會高於會比其他平台,但金山更看重龍芯用戶的增長潛力。
今天,張戈把金山辦公軟體的首席執行官葛珂請到了龍芯,之前金山給龍芯開發的是專業版辦公軟體,這一次,應他們的要求,再開發一款適合個人用戶的辦公軟體。
張戈2001年就跟隨胡偉武讀碩士和博士,是中科院計算所出了名的學霸,2010年,龍芯脫離中科院體制辦企業,這位一直搞科研的學霸,被胡偉武安排改做銷售。他才發現研發晶元難,賣出去就更難了。
張戈:龍芯一開始做產業化的時候,遇到了非常多的不認可和不認同,很多人認為龍芯就是一個處於科研狀態的產品,他是靠國家項目去支撐的,並沒有真正走到商業化這個領域裡面去。
胡偉武曾經用龍芯找人代工生產了一批電腦,還特意在北京電子商品最集中的地方開了一家店,這也是張戈第一次賣東西,那時候創業都叫「下海」,這海水的苦澀張戈可是體驗足了。
張戈:龍芯大概在2009年,2011年的時候,專門在我們中關村樓下面,開了一個龍芯專賣店,就是希望把龍芯的這種台式機,筆記本,能夠銷售到更多的這個 用戶當中去。當時有一個老太太,專門過來詢問說希望給他的兒子買一台龍芯電腦回去用,當時我們沒法去賣這個產品,因為我們知道,個人消費者希望能夠玩游 戲,裝各種各樣的軟體,我們都做不到。
消除這些障礙也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胡偉武在自己的辦公室里常備著兩台電腦,一台龍芯筆記本,一台英特爾PC機。他無時無刻不在比較這兩台電腦,思考著如何縮小與對手的差距。
胡偉武:我們2020年之後,工作重心會從行業走向產業,因為我們技術平台積累夠了,打價格戰就打價格戰,我們不是很怕,我們團隊的服務能力,體系建設能力,已經基本上夠了,那我們從,我打不了上海北京,我打個石家莊試試看唄。
十多年來,裝有中國芯的電腦也吸引著不少像劉世偉那樣的粉絲,今天,幾台安裝了龍芯3號的電腦剛剛擺進展廳,胡偉武趕緊邀請了幾位龍芯的粉絲來試用,他們當中最遠的來自江蘇,雖然只有7位粉絲,但在胡偉武看來,這些就是星星之火,早晚有一天這些星火可以燎原。
半小時觀察:
最新的龍芯3號系列產品,具有64位運算處理內核,每秒能240億次運算,這已經比龍芯一號進步了很多,不過這和世界晶元巨頭英特爾相比,還只相當於它的中低端產品,但這已經表明我們在追趕,而且在逐漸縮小和世界領先水平之間的差距。
說到胡偉武,他的確是中國少有的靠自主創新做晶元的人,但自主創新並不是發展「中國芯」唯一的路,為了解決中國的無芯之痛,有些人購買成熟產品的授權,有些 人直接併購海外的晶元公司,有個詞說的好,「競合」,我們可以和國外的公司競爭合作,取長補短。清華大學魏電子所所長魏少軍就曾經說過,兩條腿走路,再過10年,中國的集成電路和半導體產業,一定能走到世界的前列。
推薦閱讀:
※投資擁有護城河的成長型公司
※K線裏有殺氣-轉自網路
※夠用的投資課4:適合普通人的投資操盤套路
※CRS來襲,您想知道的都在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