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車企肯為知識付費了么?
2月17日,一汽和東風聯合成立了前瞻共性技術研究中心,同一天,一汽奧迪的新聞年會上宣布要提高自主研發能力,還是同一天,上汽榮威i6上市。這三個新聞都指向中國車企戰略層面轉向自主技術研發,用互聯網行業的熱詞來說就是:中國車企真的肯為知識付費了么?我對此持謹慎樂觀態度,或許,這一次,一汽、東風、一汽奧迪們真的會尊重知識,因為上汽「屈尊」阿里,尊重阿里的知識,這才成就了榮威互聯網汽車的成功。如果上汽堅定的把阿里當軟體系統供應商看待,榮威的互聯網用戶體驗不會是今天這樣。
過去30年,中國車企在知識產權領域的業績非常糟糕,以研發的名義買設備、蓋房子、建試驗場大把花錢,但真正能搞研發的是人,不是物,真正能提高研發效率的是軟體和數據,不是硬體。這麼多車企,每年購買大量的諮詢報告和培訓服務,但連個PPT都需要供應商來完成,連個基礎的行業資料庫都沒有,連個業務Saas系統都無法自己開發,除了認識媒體老師,行業專業公司一概被矮化為供應商,供應商的知識價值一概被量化為「出台」一天多少錢。在這種不尊重知識的慣性思維下要搞自主研發,不外乎是把研發項目外包給供應商——招標啦,一個油泥模型多少錢?
對車企而言,封閉自己搞研發已經近乎變成一種宗教,總怕自己的用戶數據外泄,總怕自己的產品數據外泄。問題是,你那些「死」數據真的那麼重要麼?你連業務Saas系統都不會開發,你連CRM系統都不會自己開發,你怎麼知道你的數據就那麼安全的在你的伺服器上沒有被別人摸過呢?無論是保險公司還是BAT,哪家的用戶數據不比你的規模大?哪家的數據不比的更新頻率高?為了想像中的安全放棄創新,這才是今天整車企業在汽車智能化、聯網化領域處處被動的關鍵。
作為傳統車企,熱衷為看得到的東西付費,熱衷為跨國公司買過的東西付費,對於跨國公司都沒幹過的事情,一概視為垃圾。比如對於行業研究報告,跨國公司的研究報告可以幾十萬上百萬一份,即使這些報告的內容已經到了令人可笑的地步,依然不改初衷,但對於中國本土諮詢機構的研究報告,基本等於一文不值。當然,不排除確實有些本土諮詢機構的報告水分很大,但跨國諮詢公司的研究報告又能高明到哪裡去呢?
當然,不只是中國車企沒有尊重知識的傳統,很多行業做得更差。但既然我們要談轉型升級,沒有一個尊重專家、尊重知識產權的大環境,一切對自主研發的願景都是空中樓閣。
對下一代汽車而言,智能化、聯網化、新能源化是大趨勢,但目前無論車企里的研發架構,還是傳統汽車研究機構的研發架構,都無法適配這個大趨勢。與其它行業的跨界合作是必然的,而且這種合作必須拿出容忍失敗的決心。如果車企仍然以供應商心態去看待跨界合作夥伴,那註定是浪費時間和預算,供應商只能解決確定性的問題,而創新研發必然有不確定性。與其請供應商配合自主研發的演出,不如繼續引進外資車型,交夠學費,賺點兒快錢,反正接力棒到下一任的時候,企業死活,和我無關。
對中國車企而言,還沒有形成能力就先學會了外包,但外包購買服務和為知識付費是兩回事。為了控制供應商,必須想辦法把供應商限定在有限範圍內,比如供應商必須有N年的經營時間——如果需要人工智慧供應商,恐怕谷歌的團隊也得被排除在外,因為成立時間也不符合供應商要求啊。
有太多事情該做而沒有做。比如汽車金融部門,基本照搬10年、20年前的行業信貸模式,基於大數據的貸前貸中貸後風控沒有任何一家主機廠去嘗試,原因很簡單,躺著都能賺錢,何必折騰呢?再比如車型庫,沒有任何一家車企能夠掌握與自己車型適配的非原廠品牌配件的資料庫,連競爭對手是誰都不知道,如何參與競爭呢?再比如Saas系統,目前沒有任何一家主機廠具備業務系統研發能力,幾百上千家門店的Saas系統仍然是20年前的水平,完全無視互聯網已經裝備到車裡的現實世界……
世界已經天翻地覆,但車企的恐龍們仍然在仰望星空。當幾個大恐龍說自己要創新的時候,我非常期待它們這次是真的擼起袖子要真的干點兒啥。因為沒有車企上游的創新,下游的各種創新都無濟於事。2017,美國汽車巨頭已經在尊重矽谷的知識,中國車企何時平視互聯網公司的知識呢?期待中國汽車產業的雙創來得更猛烈些,這才是中國車企能夠趕超跨國車企的關鍵!
推薦閱讀:
※當新世相開始多級分銷賣課,知識付費的冬天來了嗎?
※高曉松音頻直播首秀:知識付費的紅海里,矮大緊為何能脫穎而出?
※知識付費時代,人人可以月賺10K+
※Patreon 實驗:$100 一個小時的 1:1
※判官:談知識付費,為時過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