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天性:人類社交的三大驅動力》讀書筆記

因為新知所以新生,大家好!我是為你節約時間的說書小匠。今天小匠要跟大家說的這一本兒書,名字叫《社交天性》,它還有個副標題,叫:人類社交的三大驅動力。這本書啊,和咱們當下得創業結合十分緊密,怎麼這麼說呢?很簡單,人的一切活動都是社交,很多互聯網項目,都跟社交有關,社交帶來的是粘性,怎麼讓顧客存留下來,非打社交這張牌不可。我們的qq、陌陌、微信,都是社交的鼻祖。還有馬雲同學,做社交之心不死,嘗試了很多次,都沒成功。為什麼他們賣東西賣的好好地,非要做社交幹嘛?這就是社交的威力。今天我們就從心理學這個角度來為大家科普一下,人為什麼要社交。

老規矩,我們先說說作者。本書的作者是利伯曼,他是認知神經領域的權威專家,加利福尼亞大學心理學教授,也是《心理學評論》雜誌的顧問編輯。在這本書中,作者就從認知神經學的角度,告訴我們一個事實,咱們人類就是一個天生愛社交的動物,還有社交是怎麼回事兒,你需要如何理解他人的思想和行為;如果你想做一個萬人迷,書中還為你提供了一些方法,幫助你更好的社交,提高你的生活和工作的幸福感。

好,話不多說,我們馬上進入到這本書中。

這本書主要說了三部分內容,第一部分,作者講了人為什麼喜歡社交。第二部分,從三個方面對社交進行了分析;最後一部分,我們怎麼把喜歡社交的這個特性,用在現實生活中,畢竟,知識的最終目的,都需要用在提升生活質量上。

我們先說說,人類天生愛社交的原因。

亞里士多德曾說過:人是一種社會動物,必須要和別人交流才行。誰說不是呢,誰沒有幾個朋友,一起吃個飯,看個電影,打打球啥的,如果你是男孩子,你就會發現,你女朋友總是天天拉著你的手,跟你嘀嘀咕咕的說話,一天是這樣,一年還是這樣,男的就搞不懂啊?這是為什麼,愛社交嘛。想想,要是人和我們狗狗一樣,可以獨處,不愛社交了,會怎麼樣?肯定就不存在騰訊、Facebook這些企業了。這也從側面告訴我們,真正成功的商業模式,一定是遵從人性的。

在開頭,作者就給我們舉了一個的例子,比如你戀愛了,當你看到你的女神時,你會覺得非常開心,在一起的時間也會過得非常快,晚上依依不捨的分別,你這一天,都感到非常幸福。不過好久不長,一個月後,你的另一半突然跟你說,我們分手吧,然後就頭也不回的走了。你怎麼辦?還能好好睡覺,好好上班嗎?肯定不會,特別是初戀,你肯定是痛不欲生、心如刀割。本書的作者也注意到了這種情況,於是他們就開始研究啊,這是咋回事兒呢?為什麼我們的大腦要設置如此的功能?這個功能讓我們很痛苦,誰都不想試第二次,這會不會是我們的神經結構的出錯了,屬於「設計缺陷」呢?

作者和他妻子在過去10年里,對這個現象做了深入研究,他們發現,大腦這種反應機制真還不是一種「缺陷」,恰恰相反,它對我們的生存有很大好處。痛不欲生還有好處,不會吧,那我們看看書中怎麼說的,書中說:戀愛其實就是一種社交,心理學上叫社會連接。當我們的社會連接受到威脅時,人的大腦,馬上就有反應,什麼反應呢?以一種身體疼痛的方式來反饋,比如心如刀割,痛不欲生,用這種方式來提醒你,威脅來了。現實當中,你失戀了,就意味著我們的社交系統也受到了傷害,它就激活特定的神經迴路,大腦就能夠讓我們感受到肉體上的疼痛,我們的疼痛分為兩種,一種是你流血這種的傷口疼痛,而另一種是心靈的疼痛,不過激活疼痛的神經迴路卻是一樣的。也就說,這種失戀後的社會痛苦和我們受傷後的物理疼痛,在功能上是一樣的,起到的是一個保護作用,就像我們從高處跳下來的時候,會彎曲膝蓋一樣,對我們是一種保護。

當你聽到這裡的時候,你可能會問,為什麼我們會控制不住自己去想一個人呢?用簡單的話說,就是單相思。書中就說,人是一種很神奇的動物,對社交有著強烈的興趣,想對方,是大腦的神經結構決定的,而且是默認的,當你一個人的時候就會控制不住的想對方,甚至還會做出傻事。

在我們大腦中,有一種神經默認網路,什麼是默認網路呢?就是這個神經網路不隨你的主觀控制,它會自動打開或者關閉。就像你開啟了手機wifi功能,當有WiFi的地方,他就默認鏈接一樣,不需要你確定。這就是你和女神約完會,你的大腦就不情不自禁的想她,控制不住的想她。你很可能跟自己說,不要想了,我要工作了。但大腦聽你的嗎?不會聽你的,為什麼?這就是這個默認網路自動打開的緣故。

剛才說了,我們之所以對社交感興趣,是因為我們的大腦會打開這個默認網路。這個默認網路會引導我們去考慮他人的感受,我們所說的感同身受,就是這個道理。默認網路促進了我們彼此之間的理解、同情、合作和關愛。

有一個一萬小時理論,你可能並不陌生,就是說啊,在某一領域花上10000個小時進行練習,你就會成為這方面的專家。比如說你想成為一名足球運動員,那麼你在足球上的時間至少要在10000小時以上,這樣你才能成為一名專業的足球運動員,你可能成為不了梅西,但你至少靠他吃飯不成問題。同樣,這個理論也適用於社交。我們來算一筆賬,從一萬小時定律來說,每個人的大腦只要投入10000個小時,我們就可能成為這個社交的專家。一項研究發現,我們70%的談話內容本質上都跟社交有關,做過銷售的都知道,聊產品的時間非常少,更多的都是聊生活、聊私事兒。我們假設,每天只花20%的時間,去聊生活,去社交,也就說我們的默認網路,每天工作3個小時,在我們還不到10歲時,我們的大腦在社交上投入的時間,就超過10000個小時。說到這裡了,你可能就明白了,人天生就是社交的動物,你不是天生沒女生緣,而是你用的時間不夠,所以,嘗試放下書本,多參加一些活動,多鍛煉下你的默認網路,也許你就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

接下來,我們就來說說第二部分,告訴你人類社交的三大驅動力。這部分可以說是本書的重點,這三個驅動力了,就好比是汽車的發動機一樣只不過,人類的社交有三個發動機而已。

我們先看看第一個驅動力,連接。什麼是連接呢? 哺乳類動物與其他脊椎動物有些不一樣,人可以感知痛苦和快樂,它可以把我們的幸福感與社會聯繫在一起。比如,從嬰兒開始,我們就需要各種各樣的社會連接,比如父母、朋友等等,這種連接一直伴隨你到老。

有一個很有意思的調查,我跟你說說,在1973年,做過一項500人的調查,調查什麼呢?你害不害怕怕演講,結果500人中,有41%的人說害怕演講,只有19%的人說他們更害怕死亡。這是一個很奇怪的事兒,為什麼我們會害怕在公共場合演講呢?這個問題很難用達爾文的理論來解釋,因為公共演講和生存之間,並沒有什麼明顯的聯繫。那麼我們到底是在怕什麼?害怕說話?肯定不是,我們每天都在說話,和自己的朋友、家人以及同事聊天,聊得非常好。這就說明,讓我們感到害怕的一定不是「講話」本身。書中說,讓很多人感到害怕的,是「公眾演講」當中的觀眾,無論我們面前的陌生人有10個、100個還是1000個,總之,我們害怕的就是面對這些陌生人。很奇怪,我們為什麼怕他們呢?即使演講不好,他們又不會笑話你,甚至還會有好的安慰你。不過作為演講者本身,卻不這麼想,如果你演講講砸了,你在對方的形象就遭到了破壞,這就跟我們害怕表白被拒絕,害怕失戀一樣,怕這種原來建立起來的鏈接被破壞。如果破壞了,我們的社交網路就會反饋傷害,我們內心就會很痛苦,而這個疼痛,其實也是一種保護,不讓你破壞原有的連接,這就是我們害怕演講的根本原因。

疼痛是一種奇妙的現象。沒有人會喜歡,但現實是,將近20%的成年人都活在慢性疼痛當中,這種慢性疼痛使我們丟掉了許多個工作日,有的人甚至會陷入抑鬱當中。據最近的一項研究估計,僅僅在美國,疼痛造成的生產力下降就導致超過600億美元的損失。

為了更加透徹的說明這個社交神經網路,接下來我們在舉一個例子:為什麼嬰兒離開父母時會嚎嚎大哭的現象?

很多時候,當你看到一個很可愛的嬰兒時,你會都會想抱抱她,不過當你從他媽媽手中抱過她時,小baby回頭看看他媽媽,立刻嚎嚎大哭,任憑你怎麼哄她就是不管用,除非讓他媽媽抱回去。在20世紀50年代,心理學家就提出提出了「依戀」這理論,解釋了這個現象,我們來看看是怎麼說的,當baby在母親懷裡時,通常都能感受到的溫暖和愛。慢慢的,孩子就和母親形成了一個 「依戀系統」,當我們把小孩和母親分開時,這個依戀系統就會變成一個「警報器」。然後這個「警報器」就會發出警報,以痛苦的形式表現出來,這個痛苦就是嚎嚎大哭,向母親發出求救信號,警告母親要回來照看孩子了,你是我母親,不能不管我啊。而你,就是打破了嬰兒和母親連接的罪魁禍首。

這就是依戀系統,那這個「依戀系統」會在嬰兒長大之後消失嗎?答案是不會消息,會一直伴隨到老。假如說,人長大之後,依戀系統消失了,那麼成年人很可能會對嬰兒的啼哭無動於衷、充耳不聞。任憑小孩怎麼哭,大人都不會回來保護小孩了。但幸運的是,所有人都遺傳了這個依戀系統,而且終生攜帶著它。這也就意味著,我們每個人,永遠都無法擺脫彼此相親相愛。我們這個物種與照看者連接成功的代價是,一生都需要喜歡別人或者被別人喜歡,就像你永遠愛你的父母,而你的父母也會永遠愛你一樣,是幸福的連接,也是痛苦的連接。

剛說的就是社交的第一個驅動力,彼此之間的連接效應。下面我們看看第二個驅動力,對心智的解讀。

這個心智說的簡單一些,就是我們所說的情商,我們發現,情商高的人,人際關係都不錯。情商低的人,往往被人誤解很多。為什麼我們喜歡和情商高的人在一起呢?這跟馬上要說的心智有關係。這裡有一個問題,先問問大家,大家知不知道石頭剪刀布世界錦標賽?大家可能笑了,覺得這不就是無聊的遊戲嗎?怎麼還有世界錦標賽。沒錯,的確有。大家笑的原因,我猜可能是,大家覺得猜拳根本就是隨機的,不存在技術性。但你錯了,這個遊戲看似非常簡單,其實並不簡單,不然怎麼會有世界大賽呢?猜拳的世界冠軍鮑勃告訴記者,「石頭—剪刀—布」的精髓就在於,如何預測你對手心裡想的是什麼。也就是讀心術,搞清楚他將出什麼招來對付你。當然你先前認為的也沒錯,從出拳本身來講,是沒有任何規律,但你每次會輸的原因就在於,這些高手能夠讀懂你的心思,哪怕你很微妙的面部表情和身體語言,都會泄露你下一步動作,你可能驚呆了,這和FBI讀心術一樣啊,是的,這就是高明的心智解讀。

剛說的這個例子,其實是說明心智解讀的作用,我們會根據他人的意圖,去理解他人,比如你看到女朋友裹緊衣服,你就要知道,她一定是冷,作為一個體貼的男朋友,就需要脫下自己的衣服披在她身上了。

心理學家把這種理解他人行為的能力,稱之為心智理論。簡單來說,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個心靈,會對周圍的一些事情做出反應,比如說比賽輸了,每個人都會沮喪,考試考好了,會非常高興一樣。這種非凡的能力,能讓人和人之間產生一樣的想法,從而可以更好的合作。這種感同身受,用心理學的話來說,是一種共情的表現。什麼是共情呢?就是我們說的感同身受。他的好處是讓我們時刻做好幫助他人的準備,比如你看到一個乞丐,你就產生同情,然後有種想幫助他的衝動,反映到行動當中,就是給他一些錢,然後對方會說一聲謝謝,你就會非常開心,這一句「謝謝」,其實是一種社會獎賞,是你幫助別人後的獎賞,也是共情產生的回報,我們都知道,如果一件事沒有回報,我們是不願意做的,共情的基因說不定也就會消失,所以一句不起眼的謝謝,其實作用非常大。

共情是人的一種非凡能力,心理學家研究了共情的神經,發現會都集中在了痛苦與悲傷的情感共鳴神經網路上。這就不難解釋,為什麼現在電視屏幕上的選秀節目,每一個參賽選手都是悲劇形象,要麼沒爹沒娘,要麼就病入膏肓還堅持夢想,除了責怪電視台之外,也不能否認,這是共情神經惹的禍。原本是為了彼此之間互幫互助,結果卻被商業利用,進行了共情消費。實在是有些憤怒。

接下來,我們看社交的第三個驅動力:協調。人和動物的區別在於,人有自我意識,這是人類進化的禮物。從表面上看,自我意識是一種把自己與他人區別開來的意識,會增強自私自利的傾向,不過凡事都有兩面性,他更會促進彼此團結在一起,也有好的一面。

人在進入青春期之後,會非常關注他們的形象,會在意周圍事物的影響,逐漸成長為一個高度社會化的人。協調的作用,就是讓自己與社會更好的適應,讓個體更好的融入到社會中去。

這裡我們說一個遊戲,可以更好地理解這種行為。你現在坐在一間屋子裡,裡面共有20個人,每個人手上都拿著一張牌,規則是這樣的,每個人都不能看自己的牌,相反,你必須把牌舉到額頭上,讓別人看到。然後每個人都被告知,要設法找到一個人進行配對,要你們兩人牌的點數最大。這個時候了,你就會在意別人手中的牌,看哪一個最大,因為你不知道自己的牌,要是自己的最小了,所以你必須選最大的。在遊戲開始後,你會發現,拿到紅桃A的那個女人,會有一大批追求者,大家都希望被她選中;而拿到黑桃2的那個男人,就沒有人選擇他,因為他勝出的幾率太小了。

這個遊戲很簡單,但實實在在反映了每個人在現實世界中的處境,在一般情況下,我們很難了解自己,所以會通過觀察別人來找到自我。這就是協調,讓自己融入社會。

好的,本書的第二部分,我們就說到這,下面我們來說說本書的第三部分內容,也就是最後一部分,大腦愛社交可以運用在我們生活中的哪些方面。

第一個方面就是人們對社交的喜愛勝過金錢。你可能說,我就比較愛錢啊,那可能是在某段時間裡。不過長遠來看,的確這樣。經濟學家們研究了日本1958到1987年經濟和幸福情況,這段時間裡,日本人的收入增長了500%,但是幸福指數卻保持不變。後來,為了更加深刻地研究這個現象,經濟學家對一些人進行了長達10年的跟蹤研究,想搞清楚收入與幸福的關係。最後得出一個結果,就是沒有關係。

那為什麼沒關係呢?心理學家指出,人類有一種傾向,他們總能適應新的環境,被稱之為享樂適應。這種傾向能夠保護我們,當我們遇到負面事件時,不會一直悶悶不樂,同樣的道理,我們面對開心的事時,也不會一直快樂下去。最有名的一個例子就是,那些中了500萬彩票大獎的人,可能會高興一陣子,但這一陣子過後,心情也會趨於平淡,長時間來看,他們的幸福水平並不會比沒有中獎的人高。

下面我就來說一組數據,可以更加直觀的告訴你,幸福與金錢的換算值:參加志願服務可以帶來更大的幸福,每周參加一次志願活動的人,增加的幸福感相當於年收入從2萬美元提高到7.5萬美元所增加的幸福感;慈善帶來的幸福感,相當於把一個人的工資提高一倍;擁有一位隨時可以見面的好友,相當於年收入增加了10萬美元;結婚相當於年收入增加10萬美元;而離婚則相當於年薪減少了9萬美元的幸福感……從以上可以看出,社交帶給我們快樂,遠遠比金錢來得多。所以說,我們需要多參加社會活動,它能增加我們的幸福感。

社交體現在生活中的第二個例子是,通過社交獎賞,會讓企業員工更有效率的工作。如果你管理著一個公司,你肯定希望所有員工都能準時上班、努力工作,而且不會隨時辭職。為了實現這些目標,常規的方法是:給你的員工加工資。這個方法一定有效嗎?剛才我們才說了,賺更多的錢,其實並不一定能讓人更快樂,績效工資通常只能帶來,非常有限的績效改進,不能帶來很大的績效改進。

作者就提出,ceo應該關注員工的社交屬性,包括他們的地位、公平等等。為什麼要關注這些社交連接呢?答案很簡單:因為我們花了數百萬年時間,才進化成為現在這個高度社會化的物種。這就意味著,有些時候,我們更在乎周圍人的看法,這個項目做好了還是沒做好。這就意味著,如果我們的工作被周圍的人認同,會從心底讓我們更加努力工作。這樣一說,你就能理解志願服務了,沒有錢,但是志願服務被很多人認可,他們也就樂此不疲的一直堅持。

那怎麼做呢?可以從非金錢的角度入手,比如強調地位意識,而不僅僅是錢。比如做好一個項目後,讓他帶團隊,然後在全公司分享成功的經驗等等,這些非金錢的鼓勵,產生的效果比金錢還要好,不信的話,你可以試試。

第三個方面,社交可以增強孩子高效學習的能力。作者認為,初中階段是教育的關鍵。在美國,初中生的年齡在12~14歲之間。這個年齡段的學生,成績會出現急劇的下滑。如果能夠預防這種情況的發生,社會就能獲得很大的回報。書中就分析了他們學習下滑的原因,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的歸屬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啥是歸屬需求?這些孩子從小學升到初中,學校改變了,還有周圍的環境也改變了,學生必須重新適應,在小學,同一個老師照料一個班的孩子,整天圍著他們轉,對每一個孩子都非常熟悉。但是到了初中,情況就不同了,每一門課都有一個老師負責,他們一般上完課就走,所以學生們必須自己照顧自己,還有就是熟悉新環境,這個重要的轉變就讓很多學生的歸屬感得不到滿足,總覺得對周圍很陌生,時間一長,學習成績也就下滑了。

作者說,與其在課堂上枯講,還不如讓學生們多多溝通,讓大家彼此熟悉,比如當出現了問題時,大家一起討論、分析錯誤;對於那些沒有犯錯誤的孩子來說,這種分享有助於他們理解別人。犯了錯的孩子,就會從中學習到經驗,更加成熟,這種彼此之間的交流的方式,可以讓孩子更好的成長。

好的,說到這裡了,這本書就跟大伙兒說完了,這是一本兒非常不錯的書,大家有時間可以買來看一看,小匠我,充其量只是一個搖旗吶喊的書童而已,哪本書好,先為大家篩選一遍,跟大家先說一說,大家覺得真的好了,不妨再買來仔細讀一下。這就是我說的,為大家節約時間的道理。

人類是這個星球上最高級的哺乳動物,不過,無論我們多麼聰明、多麼理性,都無法超越自己的基本需求,我們都需要關愛和尊重他人,也需要他人來關愛和尊重自己。前面說的那些,人類獨有的對心智解讀、自我認知的能力,都是讓你融入到社會非常有用的工具,讓你能夠從心理學的角度更加深刻的了解自己。

好的,這本書就講到這,謝謝大家,我是說書小匠,我們下次再見。在這裡,提前祝大家新年快樂,萬事如意!


推薦閱讀:

讀後感·1 曾經有一個人,愛我如同生命
畜生,我絕對要幸福
寫作修鍊寶典——你需要搭建「寫作圖書館」
讀《如何閱讀一本書》,閱讀技巧
我們為什麼讀書?

TAG:閱讀 | 讀書筆記 | 人際交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