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一個不聽話的孩子

我曾一直嚮往有一個乖巧的女孩子,懂事聽話,可以讓大人少操很多心。可惜事與願違,上帝送給我一個非常調皮的男孩。從他出生開始,常常哭、鬧、翻遍家裡的一切、打碎東西、撕書、到處亂畫……總之像所有的男孩子那樣,他擁有一顆好奇又固執的心,堅持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作為他的媽媽,我時常感到有點抓狂,他對我的話常常置若罔聞,即使重複說幾十遍也不一定見效。所以,我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請 你 聽 話 一 點 好 嗎?」

作為家長的你,是不是也和我一樣經常對孩子說這句話呢?

?可能不只是家長,甚至學校的老師,都希望擁有聽話的孩子,因為那樣意味著「少麻煩」,也意味著「容易控制」。

那些不聽話又調皮的孩子,無論對於家長還是老師而言,都是頭痛的存在!?甚至可能被視為「多動症兒童」。

小心「多動症」標籤

我曾遇到過一個孩子,他總是自顧自玩耍和說話,而對別人對他說的話不做任何反應。他的父母百般無奈,就開始猜疑孩子是不是有多動症,帶他去看了醫生。那位醫生無法檢查出什麼東西,只是配了一點葯給他們,讓他們保持觀察。?

?此後,事情沒有好轉,甚至變本加厲。學校老師不建議這個孩子繼續上學,因為他根本無法在課堂上專心上課,總是一個人在角落搗弄不知道什麼東西。

?最終,這個才上五年級的孩子退了學,每天待在家裡玩遊戲,直至他到了應該上初中的年紀,又回到小學重讀三年級。

圖片轉自網路

?那時我還未曾為人父母,無法領略父母面對不聽話孩子時的頭痛,我只是一直很疑惑:我曾陪他一起玩耍,他是個非常聰明的孩子,特別喜歡提各種問題,或告訴我他的新奇發現!這樣的孩子,怎麼會是一個多動症兒童?!

我懷疑他只是特別容易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而已。但這個所謂「不聽話」的孩子,卻被現行的教育體系所排斥。

所以,在我擁有了自己的孩子後,他也是那樣地調皮又倔強,自己做自己的事情,不肯聽取大人的建議,我時常也會產生「他這麼不聽話,以後去學校可怎麼辦」的想法。

一次偶然的情況下,我聽到了 Ted上的一篇演講「Do School Kill Creativity學校扼殺創造力」,很巧地是,演講者Ken(一位兒童教育研究者)的這篇演講里提到了一個類似的事件,讓我對兒童的教育有了重新的理解和認識。

Ken提到自己認識的一個8歲小女孩,上課總是不專心,交作業總是最晚,還很少搭理老師和同學。於是,她的母親帶她去看了醫生。

?醫生問了母親很多問題,然後對小女孩說:「我和你媽媽要走開一下,你在這裡等我們。」他和媽媽躲在門後觀察小女孩的動靜。

?一開始小女孩東張西望不肯安靜,但很快地,她從媽媽的包里拿出一個收音機放起了音樂,並且隨著音樂歡快地搖擺起來,這個過程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直到醫生和媽媽重新出現。於是,這位醫生告訴小女孩的媽媽:「你的孩子沒有任何問題,你應該送她去舞蹈學校,她是個舞蹈家!」

?就這樣,這個女孩被母親送去了舞蹈學校,並且長大後成為了一名知名的舞蹈演員。

圖片為安吉拉手繪

這個女孩,就像前面提到的那個男孩一樣,非常不適應傳統教育體系。但是幸運的是,她被母親送去了一個更加適合她天賦發展的教育環境里。

相似的事件,截然不同的結果,其中的關鍵因素僅僅是來自醫生的一句診斷,就決定了孩子不同的人生軌跡。??

為什麼在家長的眼裡,醫生,或者老師,這類專業人士的判斷會更具權威性,甚至要比家長自己更了解孩子呢?

Ken的演講讓我反思自己之前的兒童教育觀,並開始思考兩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兩個重要的問題

首先,作為家長的我們,真的了解我們的孩子嗎??

家長可能第一反應是,我怎麼會不了解自己的孩子?我天天和孩子待在一起,給他穿衣打扮,為他準備菜飯,他喜歡吃什麼穿什麼玩什麼,性格什麼樣子,我都一清二楚。

但知道這些,就意味著了解一個孩子了嗎?為什麼我們自己還總是會覺得我們的父母或者家人不夠了解自己呢???成人之間的交流尚且需要言語,更何況成人和孩子之間。

由於兒童期孩子的語言處在發展和學習階段,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溝通和交流並不那麼順暢。父母更傾向於單向發布並實施命令,包括孩子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有多少家長能夠騰出足夠的事件,去觀察自己的孩子的行為?我們真得知道孩子喜歡什麼,擅長什麼,對什麼感興趣嗎?

其實孩子多麼可悲,他人生路上最重要的導師——也就是父母,不見得那麼了解他。

家長總是希望孩子聽話,希望他們長成自己所希望的那個樣子,但卻不了解自己的孩子真正的樣子。父母總是憑藉自己的人生經驗去告訴他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卻忘記自己的經驗也許並沒有那麼成功,這些所謂成功的方法常常只是家長自己的想像,或者只是從別人那裡聽到的故事而已。

其次,傳統基礎教育就是孩子發展的唯一出路了嗎???

在孩子成長的路上,絕大多數家長更傾向於把孩子送往傳統教育和學習成長的路上。家長想像中的成功,一條安分守己的成功軌跡應該是這樣的:知名幼兒園——重點小學——重點中學——重點高中——重點大學,然後知名公司。因為這條路更加安全,更加保險,如果能夠這樣一路重點和知名下去,孩子似乎就獲得了最大的成功概率。???

然而,在這個過程中,無論父母還是孩子都倍感疲倦!父母需要為進入這些重點學校付出高額的金錢,孩子需要為留在這些重點學校付出過人的精力。

更需要引起警惕地是,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創造力被逐漸扼殺。??

現代化的基礎教育學校是為了培養工業化人才而生,就像所有追求效率的工廠一樣,逐步實現了流水線操作。統一的課程,統一的教學,統一的考試,然後用文憑給培養出的學員蓋上章印,成功出貨,培養出一個個從流水線上出來的模糊符號。

也許在中小學階段,很多學校還開發了興趣課程,但它們更多作為升學加分項而存在。在家長的眼裡,這些興趣課程未來的發展方向很值得質疑。?

?學音樂,孩子可能成為音樂家嗎?學舞蹈,孩子可能成為舞蹈家嗎?學美術,孩子可能成為畫家嗎?這些似乎都是微乎極微的可能性,所以只是學著玩玩而已,如果孩子花費太多時間和精力在這些上面,就變成了「不務正業」!

?但有趣地是,願意讓孩子參加奧數課程的家長卻比比皆是。雖然孩子更不可能成為數學家,甚至孩子對此一點興趣也沒有,家長卻還是卯足勁讓他學。

在高等教育體系里,數學佔有更大的分數比重,似乎學好奧數的孩子就比別人更加聰明。也是家長和學校一直灌輸這樣的觀念,所以在孩子的意識里,藝術生是低分考不上的人才去學習的,優秀的學生應該努力去上重點大學,應該去熱門行業,應該去做管理、做諮詢、做金融。但是他很少問問自己,你真的喜歡嗎?

當孩子成功就業之後,父母的心終於可以落地,似乎只要孩子有一份還不錯的工作,這幾年的教育就沒有白費。

這就像是一個人生悖論!

家長為了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在千軍萬馬中廝殺十六年,以磨滅孩子興趣和個性化為代價,但最終的結果,卻往往只是為了讓孩子成為某個公司的小白領而已。

對於結果,家長卻能坦然面對,表示「我已儘力」。似乎需要對結果負責的,只有孩子自己。

沒有人會說,基礎教育體系有責任,孩子的家長有責任,就好像這一切,只是在他長大後才發生。

只是,在孩子成長和發展的最重要的階段里,有沒有人告訴他應該仔細想一想,你能夠做什麼,喜歡做什麼?他一路接受的教育都是,「聽大人的話,聽老師的話」,然後過關斬將一路衝到大學。直到面對就業的壓力了,家長才開始記得提醒他:

你可以去實習了!

你可以去想想你要做什麼工作了!

然而,在孩子被提醒去考慮這些問題時,他已被模式教育抹去興趣的印記。

歲月悄悄蹉跎,他最好的時間在聽話的迷惘里度過,剩下的,僅僅只是將就而已。??

圖片轉自網路

何為成功?

我在新加坡的時候,有時候打車會遇到一些很有見識的司機。有一次,我遇到一個曾經是某公司老總的司機,他說只是退休了覺得無聊,所以開車找人聊天。

?他說他從來不要求他的孩子學習有多好,只要不要不及格就行,與其花那麼多時間在遲早會忘記的知識上,不如好好去發展他們的興趣愛好,這也是他的成功經驗告訴他的!

?他的那些生意夥伴,沒有一個人是受過高等教育的,有人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只要他簽字大家都認得,因為必然有錯別字,但是又如何呢?

成功和有沒有受過高等教育沒有必然的聯繫,但是它和這個人的性格以及明確的目的性有關係!成功的人必然知道自己喜歡什麼,能夠做什麼,想要做什麼。

回到孩子接受教育的最初階段,三四歲的孩子,正是創造能力不斷形成的時候。他的不聽話就是他在探索的過程,他在犯錯的過程中知道了自己能做什麼,喜歡做什麼。如果孩子特別地不聽話,也許是因為孩子特別執著於自己的事情,那是他個性上的一種特質。?

?每個孩子有自己的特點!有的孩子善解人意,善於溝通;有的孩子固執執著,擅長研究...沒有一個孩子能夠面面俱到。

即便是通用曾經的首席執行官傑克.韋爾奇,他小時候還是個小結巴。當所有的孩子嘲笑他的時候,只有他的母親告訴他:「孩子,那是因為你的腦子轉得比舌頭快,不要擔心,你會慢慢學會讓自己的舌頭跟上腦子的速度!」這句話讓他終生受益。

?作為家長,我們所需要做的,就是給孩子更多一點耐心。??在孩子還小的時候,給他「不聽話」的機會,就是給他認識自己和試錯的機會。

如果家長總是事事干涉,希望孩子「聽話,做一個循規蹈矩的好孩子」,那麼想一想:在他小時候,我們的確可確保他一直做正確的事情,但是卻扼殺了他試錯的機會!他也許永遠沒有機會知道,自己喜歡做什麼,能夠做什麼。?!

最後...

我們常說的「年輕真好」,因為年輕的孩子充滿了各種未知。他們有各種發展的可能性,而機會藏在他們探索自我的過程中,藏在他們所執著地那些事情上。家長大人們已經永遠失去重來的機會!所以一定記得經常提醒自己:

給孩子多一點耐心。給孩子多一些犯錯的機會。給孩子多一些「不聽話」的機會。

學著,養一個不聽話的孩子。

推薦閱讀:

為什麼以往很多貧困家庭還生那麼多小孩?
人的眼界高低與哪些因素有關?
忙碌的爸爸如何才能真正好的的陪伴孩子?
第一次去男友家,他父母沒有給我紅包,還要我和男友住一起,他媽媽是不尊重我嗎?
男友無法接受我想做全職太太的想法,我覺得他本質上有偏見?

TAG:教育 | 多動症 | 家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