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戀情與剩男剩女現象有關係么?
日前,《中國青年報》以《畢業就分手?》為題,載文剖析了校園戀情及其結局。該文披露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有超過81%的大學生畢業時已有戀人,其中有71.6%的人曾和伴侶因去向不同而苦惱,求職季、畢業季因此也被很多曾經的校園戀人稱為分手季。最終到底有多少校園情侶分道揚鑣了,不好調查統計,但成功者寥寥卻是不爭的事實。
大學畢業時,多數學生是22、3歲的年齡,可是大家公認的剩男剩女年齡約為城鎮男35歲、女30歲,農村男30歲、女28歲。也就是說,從18-20歲進大學校園,男生到35歲有大約15-17年的時間,女生到30歲有10-12年的時間。這麼長的時間為什麼還能把自己剩下呢?
校園戀情是絕大多數青年人戀愛的起始點,婚姻則是戀愛的終結點,剩男剩女是徘徊於戀愛與婚姻之間的一個特殊群體。那麼,剩男剩女現象與校園戀情之間之間有沒有什麼關聯呢?根據事物普遍聯繫和不斷發展變化的原理分析,這二者之間是不可能沒有聯繫的。
首先,失敗的校園戀情有陰影。校園戀情像是一株株無果之花,多數無疾而終,但卻不可避免地給當事雙方造成一些傷害,在他們的心裡留下陰影,會使其中的一些人畢業以後對戀愛形成逆反、懼怕、排斥的心態,因而一再拖延。
第二,少了好奇與衝動的動力。初戀往往與好奇心和衝動有關,但在大學期間已經嘗試過了、經歷過了,所以畢業分手後好奇心淡了,衝動少了,再加上工作和生活上的其他壓力,反倒會把談戀愛的事情暫時放一放了。
第三,一度追求同齡誤了時機。剩男剩女的群體,是要等大學畢業若干年後才逐漸形成的。忙過了幾年,當一些男生再度考慮擇偶時,開始眼睛向下了,把目光瞄向了比自己小3、5歲甚至7、8的女孩;而與這些男生同齡的女生,則已經沒有了曾經的年齡優勢。如果她們也將目光下移,接受姐弟戀的男人確實不多;如果她們將目光上移,又發現多是已經被挑剩下的了,當然不肯將就。同時,在有些眼睛向下的男生中,也會有人受各種因素的影響而不能如願以償。這就出現了題主發現的問題:為什麼剩女都說找不到合適的,剩男也表示沒妹子?剩男為什麼不找剩女?
這一問題如何解決?建議還是得從大學校園做起。有一些高校開設婚戀課或相關論壇、講座,是很有必要的,以便儘可能地減少那些無果之花出現。
婚戀是人生最重要的選擇,而不是之一。但是那些剛剛從青春期走出來,甚至還沒有走出來的莘莘學子們,學了那麼多的科學文化以及專業知識,卻沒有人教給他們如何面對人生最重要的選擇,導致其中很多人要用自己一生的幸福、甚至幾代人的幸福為代價去嘗試,去冒險。這是社會、學校、老師、家長們都應該努力去解決好的一件大事。
同去一地發展已成為剛性條件。畢業就分手的戀人們,雖然可能刻骨銘心地愛過,並將志向、性格、情趣、家庭等條件的不同忽略或者掩蓋,因為這些條件都不是剛性的先決條件。如果雙方的愛是真愛,這些都可以克服、可以調節、可以遷就。唯有畢業後是否肯於一起到某一個地方發展,卻成了當代戀人們難以克服、難以調節、難以遷就的剛性條件,必須事先確認,否則後患無窮。
5歲左右是男女最佳的年齡差。將來的大學畢業生當中,會越來越多地出現沒有戀人的「單身」。當他們就業以後,就在本地找對象,自然也就使異地戀之虞不復存在了。倘若男女生都認同5歲左右的年齡差最為理想,那麼剛畢業的男生就可以抓緊建功立業,等待5年左右之後小學妹的到來;女生也不用再死盯著同齡男生這幾棵樹不放,而是要從一畢業就開始眼睛向上,在決定定居的地方找到有能力佑護自己的「男神」。男女之間5歲左右的年齡差,無論從心理上、生理上,還是能力上,對雙方都是大有益處的。
推薦閱讀:
※男生的哪些行為會讓你覺得很加分?
※我們的故事如花綻放-兩周年紀念
※戀愛教會我的那些事
※和大學同班同學談戀愛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我的選擇到底有沒有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