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高原的古往今來--通俗西藏史101
漸入西山難再起之和平漸曦
經過了劍南和朔方的連番大戰,唐朝和吐蕃在付出無數年輕戰士的鮮血之後,這兩個東亞的霸主終於打累了。這兩個打累了的巨人開始互相審視對方,驚訝的發現打了一百五十年的戰爭,原來雙方還是均勢,形勢依舊像松贊干布和唐太宗,當年做出的判斷一樣,唐朝和吐蕃誰也奈何不了誰。和平的曙光終於在山頂漸露晨曦。
公元803年(貞元十九年)五月二十六日,吐蕃首先向唐朝伸出了橄欖枝,赤德松贊派遣使臣論頰熱入貢長安,請求商討和平會盟之事。這一次德宗皇帝也沒有板起面孔再次推行他的對蕃「三不政策」,可能他覺得去年剛剛在劍南獲得大勝,足以挽回他的面子。在接待了吐蕃使節後,六月十三日,唐朝派遣右龍武大將軍薛抷還使於吐蕃。
雖然東亞這倆大霸主開始了小心翼翼的接觸,但是雙方積怨太久了,瀰漫在唐蕃古道上的不信任卻不是一朝一夕能夠消除的。更何況雖然吐蕃朝中缽闡布掌權,以慈悲為懷,力主唐蕃和平雙方休養生息,但對於邊境的將領來說,和平卻是斷了他們的財路。
在這個世界上,有兩件事絕不能做,一是阻人官途,另一個就是斷人財路。吐蕃朝中的這兩位僧相,一次就把兩件事都做了,可以想像吐蕃氏族中的領兵邊將必然恨其入骨。
吐蕃謀求和平其實也是迫不得已,百五十年連續不斷的征戰,已經讓吐蕃這個橫跨東亞、中亞的大帝國,早已外強中乾。在連年征戰之中,大量的青壯年被消耗在戰場上,雖然每次獲勝,均能有俘虜得到補充,但顯然這些都是杯水車薪。吐蕃國內民生凋敝已經接近能忍受的極限了,這些情況邊將們感受不到,或者他們也不願意去感受,但作為吐蕃最高統治者赤德松贊和兩位僧相卻是感同身受。他們要為整個吐蕃的國家利益考慮,既然不能在戰場上戰勝大唐,還不如與之謀求和平。
再有一點,唐朝和南詔的聯繫已經很緊密了,赤德松贊也認識到,破除這種默契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吐蕃近來在安西四鎮和回鶻之間摩擦不斷,兩個國家都是馬背民族,軍隊來去如風。安西四鎮的草原牧場顯然比劍南、朔方的崇山峻岭、戈壁荒漠,對於吐蕃更有吸引力。同時,中亞地區黑衣大食這幾年,動蕩不堪,亂民如潮。在此地的吐蕃屬國,也需要吐蕃軍隊駐紮安撫,這些方面都牽扯了吐蕃的精力。在這種情況下,和唐朝暫時保持和平,集中精力對付回鶻和大食也就是理所當然的選擇。
唐朝這邊也有自己的鬧心事兒,安史之亂後潘鎮割據已經成為唐朝肌體上最大的毒瘤,唐朝歷代君主無不以削藩為己任,但藩鎮勢力卻是愈演愈烈。到了德宗時期經過了涇軍之變後,唐朝朝廷已經完全失去了對藩鎮的鉗制能力,各個藩鎮自行招兵、徵稅,父死子繼、兄終弟及,人事任命完全沒有朝廷什麼事兒了。與此同時,經濟利益又成為朝中利益集團爭奪的焦點,以賺取最大利潤為目的的商品經濟滲透到政治鬥爭中,以各種方法和手段對付一切競爭對手。為了達到政治目的,官宦集團結黨營私、行賄受賄、出賣人格和族望等齷蹉事不斷。後期綿延四十餘年的牛李黨爭,正在慢慢孕育。這紛紛內政亂局,攪得德宗皇帝心煩意亂,既然吐蕃有意願謀求和平,哪怕是暫時的和平,對於德宗來說也算是一杯甘露。
推薦閱讀:
※《托馬斯和他的朋友們》第1季的來歷?
※如何看待朱元璋的吏治改革?
※張燕姓氏
※尊王攘夷的外交思路
※聊齋志異中的作品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