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高原的古往今來--通俗西藏史75

靈州爭奪戰

公元766年(大曆元年),陰曆2月,唐大理少卿楊濟出使吐蕃。 陰曆10月,以論泣藏為首的吐蕃使團百餘人隨楊濟到達唐朝,表達和好誠意,但朝堂之上的繁文縟節,卻並不能給邊境的民眾帶來真正的和平。

當年九月,吐蕃大軍再度攻擊河西,攻陷甘州和肅州,河西節度使楊休明把治所遷到沙州(甘肅敦煌),堅持抗擊吐蕃入侵。十月,就在吐蕃使臣尚在長安之時,吐蕃軍攻陷原州(今甘肅平涼市涇川縣),但吐蕃進攻原州的目的是為奪取重鎮靈州(今寧夏吳忠市)鋪平道路。

靈州地處朔方,扼據關內道,「北控河套,南制慶涼」,是唐朝藩捍關中的西陲巨屏。亦如唐名將郭子儀所言:「朔方,北國之門,西御犬戎,北虞獫狁,五城相去三千里」。早至秦皇之時,便以蒙恬為將,據此北擊匈奴,「卻匈奴其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隨後「築城以據胡」,靈州城始至於此。而後漢隋各代無不「備兵以防寇」,可見歷代中原王朝深知河朔作為「關中之項背,一日無備,則胸腹四肢舉不可保」,一但失去自然條件得天獨厚的寧夏平原和河套平原,「是猶厚積薪於曲突,而割肉養虎以候其猛,張空拳以博之也」;「是委河套於敵,而自遺腹心憂」。而對於吐蕃來說,要固守河隴已佔據的州郡,從南北兩個方向夾擊關中,水草豐美的朔方之地,是必須控制的戰略立足點和後勤補給場。當唐蕃兩國的注意力都彙集在河套之地時,作為「關中之屏蔽,河隴之噤喉」的靈州變成了棋盤上的眼位。隨後幾年,為爭奪靈州,唐蕃雙方展開了連番的血戰。

公元766年(大曆元年)十月,吐蕃第一次對靈州展開攻擊,所幸駐守靈州的朔方節度使路嗣恭調度有方,在靈州城下大破吐蕃軍隊。靈州城的勝利讓唐朝在長安的和談硬氣了不少,對於吐蕃割地的要求嚴詞拒絕,這次雙方的會盟再次不歡而散。

公元767年(大曆二年)2月,唐使入蕃,繼吐蕃使者入唐,4月與唐朝宰相及魚朝恩等會盟於興唐寺,陰曆7月吐蕃又遣使入唐 。但這種各懷心腹事的會盟,基本上就是廢紙一張,唐蕃雙方都不會當真的。果然當年九月,會盟誓詞墨跡未乾,數萬吐蕃兵圍攻靈武(寧夏靈武縣西南),吐蕃游騎出沒於潘原(甘肅平涼縣東)、宜祿(陝西長武縣)等,郭子儀親自帥河中兵三萬鎮涇陽,京城戒嚴。九月十七日,子儀移鎮奉天。10月朔方節度使路嗣恭敗吐蕃於靈州城下,斬首二千餘級,吐蕃軍隊後退。陰曆十一月,唐使自拉薩回唐,帶回了赤松德贊的談判條件,要求雙方以鳳林關為界,作為會盟談判的條件。

鳳林關在今甘肅臨夏縣境內,而吐蕃此時實際控制區,早已深入鳳林關以東,唐關中道涇水中上游地區,所以這個條件對於唐朝來說並不是獅子大開口。從赤松德贊要求鳳林關以西皆為吐蕃領土的條件,可以解讀出,吐蕃雖然佔據了隴右、河西大片的領土,但至少在大曆初年,尚未在隴右完成有效的統治和管理,而唐朝通過固守少數堅固城防,仍然能夠對隴右地區造成威脅。而對於唐朝來說,雖然這個條件貌似友善,但多次會盟,卻年年秋防吐蕃入侵,早就對會盟的誓詞再也不做期望,而且隨著會盟的進行,唐朝政府也認識到,吐蕃提出的條件不斷加碼,會盟可能只是赤松德贊麻痹唐朝的一種策略,只有堅持抵抗才能保證關中之地的安全。另外,唐朝民間對於吐蕃連年進犯,襲擾邊境的做法深惡痛絕,要求在戰場上強硬回擊吐蕃的聲音越來越大,「大野幾重閑雪嶺,長河無限舊雲濤。鳳林關外皆唐土,何日陳兵戍不毛」,這也讓唐庭覺得民心可用。

再說吐蕃國內,至公元767年,赤松德贊在位已經12年之久,他在「三尚一論」的輔佐下,明定考核、完善律條,明確了國內各個階層的身價賠償,同時明確了士卒出征時,所獲軍功的賞賜標準,經過赤松德贊十幾年的勵精圖治,吐蕃國力蒸蒸日上,達到了吐蕃王朝的強盛的頂點,正如高原正午之陽,光熱四散,不可逼視。但是,即便是如赤松德贊這樣的明君,他也不可能解決纏繞歷代君王的一個魔咒,那就是貴族利益集團對國內資源貪婪的掠奪和佔有,當這種無孔不入的佔有,必然造成國內各個階層之間嚴重的對立和仇怨,更加雪上加霜的是,赤松德贊已經開始狂熱的崇信藏傳佛教,為了推動佛教的傳播,他甚至和大臣設計,將崇信苯教的大相瑪祥仲巴傑活埋在墳墓之中。

為了推動藏傳佛教的發展,赤松德贊開始在藏區興建佛寺,並且大量賞賜土地、人口作為寺院的供奉,這些獻給寺院的土地和人口,從此脫離國家的稅負徵收,成了寺院的私田。即便這樣,赤松德贊還不滿足,他還頒布敕令,讓國內每七家農戶就要供奉一位佛教僧侶。這些崇佛的政策更加加重了國內社會資源的緊張,令國內的權貴集團只能通過領土擴張來充實自己的財富和勢力,於是吐蕃就像是被綁在了一架窮兵黷武的戰車上,滾滾向前,不能停步。

為了解決國內社會資源分配上的短缺,對外用兵輸出戰爭,掠奪財物、人口,成了吐蕃國內上至赤松德贊下至每一個吐蕃士兵的共識。於是在隨後幾年中,吐蕃連續對唐朝疆域發動力進攻。

史載公元678年(大曆三年),吐蕃專管東部的大將尚悉結功高請老,尚悉結的位置由尚贊摩替代,為吐蕃東面節度使,專門經營河西、隴右。此年8月吐蕃十萬大軍攻靈武(寧夏靈武縣西南),再次奔著朔方咽喉之地靈州而來,尚贊摩親率兩萬輕騎直奔邠州,襲擾邠州的目的也是為了分散唐軍的注意力,為圍攻靈州的吐蕃軍隊減輕壓力。尚贊摩其實心裡非常清楚,邠州靠近長安,唐朝重兵布防,而且邠州地勢險要,四周群山夾峙,涇水繞城而過,易守難攻,唐蕃之間在邠州城下血戰多次,吐蕃都沒討過便宜。果然尚贊摩圍攻邠州未果,進攻靈武的吐蕃軍隊也沒得手,就在吐蕃軍隊圍攻邠州、靈武之際,唐朝為了減輕兩地的軍事壓力,派遣李晟率兵千人,出大震關,「至臨洮,屠吐蕃定秦堡(吐蕃志在吞併秦隴,故築堡於洮州,以定秦為名),焚其積聚,虜堡帥慕容谷種而還」。尚贊摩定秦堡被燒,帥吐蕃軍還師,唐史記載,「馬璘、百元光各破吐蕃兩萬眾,繳獲羊馬數千計,靈州圍解」。

公元769年(大曆四年)9月,吐蕃的軍隊再次進入靈州境內掠奪。 10月吐蕃軍隊進入鳴沙縣(寧夏青銅峽市西南),吐蕃大軍「首尾四十里」,步步為營攻打靈州。郭子儀派渾瑊領五千精兵前去支援, 吐蕃圍攻靈州數十日,唐軍嚴防死守,不克,吐蕃退軍。

公元770年(大曆五年),吐蕃攻掠邠州永壽縣(陝西永壽縣西北),這次攻擊應是小規模騷擾,但從吐蕃軍隊如此輕易就進入邠州腹地可以看出,唐朝的邊防只能固守堅城,保存戰略支撐點,對於城市和城市之間的曠野,只能任由吐蕃輕騎來去自如。

公元771年(大曆六年),9月吐蕃軍隊翻青石嶺(原州西),駐紮於原州(寧夏固原)之那城(固原東南),因郭子儀派人勸說,吐蕃引退。

公元772年(大曆七年)吐蕃五千騎至靈州,不久向西退去。公元773年(大曆八年),休整過的吐蕃軍再次發動秋季掠奪戰, 8月吐蕃六萬騎兵攻掠靈武,踐踏莊稼而去。10月吐蕃又入侵涇州(今甘肅涇川)、邠州,郭子儀遣渾瑊帥五千步騎拒之,十月十八日,兩軍戰於宜祿(陝西長武縣),渾瑊據險布置拒馬,以防吐蕃騎兵衝鋒,部將未聽其將令,導致吐蕃騎兵沖入唐陣,唐軍大敗,副將史籍等三人戰死,士卒大部陣亡,居民被吐蕃掠去者千餘人。而後馬璘同吐蕃大戰於涇州城西的鹽倉(今甘肅涇川西),吐蕃再勝,馬璘困於吐蕃陣中,天黑未還。涇原兵馬使焦令諶等與敗卒爭相入城。有人勸行軍司馬段秀實以城拒守,所幸段秀實勇謀兼備,當年郭子儀兒子手下的士卒違例,他都敢二話不說就砍了,在此緊要關頭,他再次展露出了他的勇氣和果敢。他將焦令諶召來斥責,說道:「按軍法,失去大將,部下都該處死。你們難道不知道嗎!」焦令諶等慌忙拜請命。於是秀實發城中所有兵卒,陣於東原,並收羅散兵,裝出將要死戰的樣子。吐蕃見唐軍擺出要拚命的架勢畏懼稍退。至夜,馬璘始還軍中。這時唐軍布置的三條防線,吐蕃已經突破兩條,形勢十分危急,郭子儀召諸將謀說:「敗軍之罪在我,而不在諸將。但朔方兵聞名於天下,現為吐蕃所敗,不知諸將有何策略可以雪恥?」眾將莫對。渾瑊說:「我是敗軍之將,本不該再議軍政大事。但願進一言,請治我敗軍之罪,否則就再任用我。」子儀果赦其罪,使帥兵進於朝那。吐蕃既敗唐軍,想要掠沂陽(今陝西千陽)、隴州(今陝西隴縣),渾瑊率兵繞至秦原(今甘肅清水),鳴鼓而西。吐蕃聞之,進至百城(今甘肅靈台西)疑唐有援軍而返,渾瑊帥軍伏於隘路,盡奪其所掠。馬璘也出精兵襲擊吐蕃輜重於潘原,殺數千人,吐蕃遂逃去。

公元775年(大曆十年),九月十六日吐蕃攻臨涇(甘肅鎮原),十七日,又入隴州(陝西隴縣),大掠人畜而去,百官皆遣家屬出城躲避。二十一日,鳳翔節度使李抱玉破吐蕃於義寧(今甘肅華亭)。再攻涇州境,於百里城(甘肅靈台縣西南百里鎮),被涇原節度使馬璘擊退。

公元776年(大曆十一年)9月,吐蕃軍攻石門,入長澤川(寧夏固原縣北)。

公元777年(大曆十二年),9月吐蕃軍隊八萬入原州長澤監(即長澤川),攻破方渠縣(甘肅環縣),入撥穀,郭子儀遣李懷光援救,吐蕃軍奔東南,攻掠坊州(陝西黃陵)而去。10月吐蕃進攻鹽州(治陝西定邊縣)、夏州(陝西靖邊縣東北白城子)、長武等地。

公元778年(大曆十三年),吐蕃老將馬重英率四萬人攻靈州,奪填漢、御史、尚書三水渠口以破壞唐朝的屯田。這次吐蕃的軍事行動可以看出,吐蕃將帥可能已經認識到,單純通過進攻唐軍死守的靈、涇、邠等州縣,打敗唐朝比較困難,開始採用劫掠人口、焚燒秋糧、破壞水渠等手段,在經濟上拖垮唐朝。

4月吐蕃攻靈州,7月蕃軍二萬人攻掠鹽州、慶州,8月吐蕃二萬人攻入銀州境及麟(陝西神木縣北),驅趕党項部落的雜畜而去。9月吐蕃萬騎翻越青石嶺(甘肅涇川縣西北),逼進涇州。

從以上史料記載的戰役可以看出幾個共性,第一,幾乎每年秋天,吐蕃都會對隴右地區發動進攻,唐朝則每年均需調兵防守,「秋防」幾成慣例;第二、吐蕃歲攻靈州、邠州但均未得手,吐蕃退去後,唐朝邊將上報的戰果皆雲,「吐蕃大敗,斬首少則數千、多則萬人」,但吐蕃均去而復返,可見邊將所報多不實;第三、雖然吐蕃屢次進攻終未得手,但每次都在唐境反覆掠奪,這可能是吐蕃進攻的主要目的。在吐蕃的累年騷擾之下,隴右邊民或被擄走或遷居他鄉,邊境民生凋敝不堪。郭子儀、馬璘等邊將多次上奏朝廷,倍言涇州、邠州荒涼凋敝,無以養軍,請求朝廷調遷人口,屯田戍軍。安史之亂前,河西之地尚有唐民五十萬戶,及至涼州被破之後數年,涼州城內之餘唐民數戶,河西之民急劇減少,不見得都是被吐蕃掠取,應該有大量的民眾為躲避戰亂內遷關中。

就在隴右唐軍苦苦支撐之時,四川的唐軍卻在和吐蕃的戰爭中,屢屢獲勝,大曆十年正月,西川(今四川成都),節度使崔寧在西山擊敗吐蕃數萬人,斬首萬人,俘獲數千人。大曆十一年二月,崔寧再破吐蕃、突厥、吐谷渾等二十餘萬,斬首萬餘級。大曆十二年四月,吐蕃寇雅州(今四川雅安),崔寧再奏破吐蕃十萬餘人,斬首八千餘人。且不論崔寧所報戰果是否有誇大的嫌疑,但吐蕃在四川發動的進攻未能得手是肯定的,唐軍在四川的勝利在某種程度上,確實緩解了隴右的壓力。


推薦閱讀:

一場漢藏絕戀,百年傳奇愛情
雪域高原的古往今來 ——通俗西藏史1
盛唐與吐蕃(中)
畫在唐卡上的耶穌
一個漢族的水晶山朝聖之旅(附扎日神山轉山攻略)

TAG:西藏歷史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