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高原的古往今來--通俗西藏史45
赤德祖贊的榮光——烽煙再起的西域
金城公主入藏後,唐蕃之間保持了短暫的和平歲月,隨著公元712年,王太后赤瑪倫去世,吐蕃再次出現了君幼臣強的局面,朝中政事均由大相韋·乞力徐尚年(漢文文獻作乞力徐)掌控。同年七月,唐睿宗李旦傳位於太子李隆基(唐玄宗),自稱太上皇,改元先天,唐朝進入了最輝煌的開元盛世時代。
執掌了朝政的乞力徐再次整頓了吐蕃的稅賦和人口,於公元714年(唐開元二年)8月,吐蕃從河西九曲之地發兵十萬進犯臨洮(甘肅岷縣)、蘭州(甘肅蘭州市)、渭州(甘肅隴西縣東南)境內,唐軍開始並無防備,大量唐朝軍馬被掠。初戰得勝的乞力徐,於當年10月派吐蕃大將坌達延攻入渭源(甘肅渭源縣東北),唐玄宗命薛納(薛仁貴之子,評書演義中薛丁山的原型)率軍出征,雙方於洮河流域展開大規模會戰。薛納率領唐軍屯軍武街(甘肅臨洮縣東),坌達延十萬眾駐紮在離武街十二里的大來谷(甘肅臨洮縣東南)。唐隴右群牧使王睃選勇士七百人,至吐蕃軍後方五里處鳴鼓角,驚擾吐蕃軍,薛納率軍夾攻,吐蕃軍敗退。隨後兩軍於長城堡(甘肅臨洮縣北)決戰,此戰屍橫遍野,洮河為之不流,吐蕃大敗,被殺數以萬計。此戰之後,唐軍將吐蕃在河西九曲一帶建立的堡城和黃河橋盡數毀壞。
河西九曲地區失敗後,吐蕃開始將注意力轉向安西四鎮地區,先是遣使通好於黑衣大食(阿拔斯王朝)、突厥、突騎施等國,然後聯絡周邊諸國多次騷擾唐朝的西部邊境。公元715年(開元三年),吐蕃聯手大食共立阿了達為王進攻拔那汗部,拔那汗部不支,像唐朝求援,唐朝安西將領張孝嵩率唐軍一萬餘人,西出龜茲數千里,痛擊吐蕃大食聯軍,屠其三城,唐軍傳檄諸國,威震西域。其後,郭虔 瓘為北庭都護,累破吐蕃及突厥默啜,沉重打擊了西域親吐蕃的勢力,穩定了唐朝在安西四鎮的統治。
其後吐蕃又於公元716年、717年分別進攻松洲、隴右和安西四鎮,再次被唐軍擊敗。連續的失敗令吐蕃元氣大傷,於是於公元717年(開元五年)上書請和,金城公主也向唐玄宗上表,請求兩國和解會盟,但是此時唐朝佔據優勢,對於會盟不甚熱心,只是給予吐蕃贊普和金城公主賞賜了財物,會盟之事不了了之。
唐朝邊將深知玄宗好大喜功的性格,加之此時唐朝已經廢止了府兵制改為募兵制,一時間唐軍士兵戰鬥力大增,這導致唐軍開始轉守為攻,主動出擊騷擾吐蕃境內的軍事目標。公元718年,唐將郭知運又率軍於夜晚對九曲地方發動突然襲擊,獲得大量的吐蕃精甲、名馬和氂牛。唐玄宗聞報大喜,將戰利品分別賞賜給在京任職的五品以上文武清官和朝集使三品官員,同時加封郭知運為太原郡公。
公元721年(開元九年),年滿十八歲的赤德祖贊開始親政,但是贊普親政是以大相乞力徐等三名重臣身死為代價的。史書中沒有更多的記載這次變故的過程,但是幾位重臣的身亡,代表著此次贊普親政不會是一次和平的權力交接。赤德祖贊在位期間加強中央集權,建立了紅冊木牘制,將各地的戶籍、稅收、兵籍等的管理收歸朝廷管理,並設立紅冊木牘典籍備案(744年起改用黃色藏紙記載)。同時大幅度裁剪官吏,削減支出;打擊強權大臣並多次巡視各地。他還下詔對貧困地區的稅收進行減免,以緩和階級矛盾。
在唐蕃邊境上,雙方的將領都希望通過越界攻伐來獲得朝廷的賞賜和提拔,這使得兩國邊境一直烽煙不斷。公元724年(開元十二年),隴右節度使王君毚首先挑起戰端,他率兵偷襲吐蕃牧場,並將繳獲的俘虜送到長安報捷。公元726年(開元十四年)冬,吐蕃大將悉諾邏恭祿率兵從大斗拔谷(祁連山扁都口隘路),圍攻甘州(甘肅張掖),焚燒村莊掠奪邊民。王君毚避戰不出,時值冬日天降大雪,吐蕃軍隊圍攻甘州不克,縱掠而去,從積石軍(青海貴德縣西)西歸。王君毚得到消息後,先排部隊在吐蕃歸途上焚燒周圍的牧草,驅趕周邊部落,斷絕吐蕃的補給。悉諾邏恭祿軍至大非川(今青海省共和縣西南)時,天寒地凍,糧草無處補給,戰馬死亡過半。王君毚帥唐軍主力襲擊吐蕃後軍,此時吐蕃軍隊大部已通過大非川,留在大非川以東的後軍多為輜重和傷員,無力抵擋唐軍的進攻,唐軍大勝。
公元727年(開元十五年),悉諾邏恭祿和燭龍莽布支率軍攻陷瓜洲(甘肅安西縣東南),俘虜唐刺史田元獻和王君毚的父親,焚毀瓜州城,盡掠城中財物。瓜洲城為河西重鎮,城中存放了大量唐朝用來經營河西軍備的財物,此次全部被吐蕃奪取。同時悉諾邏恭祿還派人給王君毚報信,聲言其父被俘,與王君毚約定在瓜洲城下決戰,王君毚「登城西望而泣,竟不敢出兵」。吐蕃軍隊毀瓜州城後,見唐軍援軍漸至,自行退去。同年閏九月,吐蕃軍攻安西,被唐軍擊敗,但吐蕃軍並沒有退走,遣使去漠北,想聯絡東突厥一起來進攻。王君毚得到消息,準備在肅州(今甘肅酒泉)設伏,截擊吐蕃和東突厥聯軍。但行進至甘州(今甘肅張掖)以南的鞏筆驛,遭到回紇護輸殘部的突襲,唐軍全軍覆沒,王君毚被殺。瓜州城被毀以及王君毚的陣亡,震動了整個河西、隴右地區。
悉諾邏恭祿取得瓜洲大捷後,被任命為吐蕃大相,一時之間威名甚盛,唐蕃兩國人皆側目,隱隱有欽陵當年之勢。唐朝為穩定河西局勢急命蕭嵩為河西節度使,接替兵敗被殺的王君毚。蕭嵩到任後,招張守珪為瓜州刺史,復建瓜州城,安定河隴地區。同時蕭嵩行反間計,派人去吐蕃地區散布消息,聲言吐蕃大相擁兵自重意圖謀反,轉年(公元728年),悉諾邏恭祿獲罪被殺。
公元728年(開元十六年),就在張守珪著手準備復建瓜州城之時,吐蕃軍隊突然進逼瓜洲,此時城牆尚未修復,唐軍大亂。危急之中,張守珪一面命人連夜去求救兵,同時命少量唐軍在殘破的城牆上飲酒作樂。吐蕃將領看到瓜洲城中毫無動靜,不見城中百姓逃散喧嘩,只見少量唐軍在城上縱情飲酒喧嘩,不由心生疑惑。就在此時,張守珪事先安排繞到吐蕃軍隊側後的少量唐軍鼓噪而來,吐蕃將領以為中了唐軍埋伏,緊忙撤退。張守珪智退吐蕃後,帥領著士兵晝夜施工修復瓜洲城防,收攏安撫逃散市民,瓜州很快恢復了生機。唐庭為表明對瓜州的重視,在瓜洲復建之後,特地將瓜洲升為都督府,提拔張守珪為瓜州都督。
悉諾邏恭祿被殺後吐蕃軍隊士氣受挫,唐朝於是開始著手準備在河隴地區反擊吐蕃的攻勢。公元728年,隴右節度使張忠亮大破吐蕃於渴波谷(今青海湖南);趁勢攻破大莫門城(今青海省龍羊峽),燒毀了吐蕃軍架在黃河上的駱駝橋,俘虜全部守城軍隊。同年八月,左金吾將軍杜賓客帥領強弩兵四千人破吐蕃於祁連城(今甘肅民樂縣東南)下,吐蕃大潰,敗兵散入山中,哭聲震野。公元729年,瓜州都督張守珪、沙州刺史賈師順再次擊敗吐蕃進攻。
還是在公元729年,唐將李禕攻克了吐蕃佔據的石堡城(吐蕃稱為鐵刃城),這是一次影響深遠的勝利,唐朝終於拔除了吐蕃在河西隴右之間的這顆釘子,將河西隴右大片的疆土連成一片。
關於石堡城的地點,史家歷來眾說紛紜,其位置大致有三種說法,一說在青海湟源縣境內,另說在甘肅省卓尼縣陽壩村附近,還有人根據碑刻記載,認為在唐代廓州達化縣(今青海尖扎縣、貴德縣黃河以南部分、同仁縣西部及貴南縣北部地區)附近。但不論石堡城位置究竟在何地,所有史書中都認為,石堡城所處地勢險要,據清《輿地·關隘古迹》記載:「石堡城,在城(指臨潭新城)西南七十里,今名羊巴城,半在山上,下臨洮水,三面險絕,惟西南一路可通。西則石壁峭立,營跡累累。」由此可見石堡城應位於孤嶺之上,只有一條小路能夠通行,其餘三面均為絕壁,難以攀行。自從石堡城被吐蕃佔據後,唐蕃之間在短短二十七年中,為爭奪石堡城發生的大戰就有八次之多。
吐蕃獲得河西九曲之地後,屢屢通過石堡城出兵襲擾唐朝河西腹地,幾乎每到河西麥熟之時,吐蕃必定派兵來河西搶糧,這令唐朝不勝其擾,於是唐玄宗決心罷除這顆眼中之釘。公元729年(開元十七年)三月,唐玄宗命李禕與河西、隴右地區將帥共議攻城之事。諸將均認為:「此城佔據險要,且素為吐蕃所重,敵比全力據守,如戰不勝,必遭敗績」,主張「不如按兵不動,等待時機」。但李禕則認為,石堡城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必須儘快奪回,而且吐蕃知其地勢險要,守備未必森嚴,唐軍如全軍來攻,吐蕃嚴守,必定難以攻克,只有趁其不備,偷襲石堡城,出其不意,速戰速決,方能獲勝。於是李禕採取遠距離奔襲戰術,親率唐軍日夜兼程殺奔石堡城,吐蕃守軍果然措手不及,唐軍順利地攻克了石堡城,繳獲糧儲器械非常多。隨後李禕留兵據守石堡城,令吐蕃軍無法前進,唐玄宗聞訊大喜,下令改石堡城為振武軍。自此,唐河西、隴右地區連成一片,各路唐軍可以四處聯絡,拓境千里。隨著唐軍連續擊敗吐蕃,唐朝在青海、河西等地的再次佔據戰略優勢,將吐蕃的領土向南、向西壓縮,將唐睿宗贈送的河西九曲之地北部奪回,為河西隴右諸州保留了一塊緩衝之地,初步穩定了因失去河西九曲之地造成的影響。
在唐朝凌厲的攻勢下,吐蕃再次遣使入長安請和,赤德祖贊親自致書給唐玄宗,自稱外甥,表示兩國邊境糾紛多為邊將擅自興兵,請求唐朝看在唐蕃一家的情誼之上,雙方罷戰約合。公元733年(開元二十一年),雙方約以赤嶺(今青海日月山)為界,並於甘松嶺(今四川松潘境)及赤嶺互通市貿。唐蕃兩國在赤嶺樹碑紀念,雙方邊將均參加了這一慶典。同時,應金城公主之請,唐朝將《毛詩》、《春秋》、《禮記》等典籍賜予吐蕃。其後數年,青海之地再無交兵,兩國邊民安居樂業,通過邊市互通有無,生產迅速發展,牛羊見諸於野。
對於兩國邊境將領來說,獲得戰爭的勝利是他們唯一的升遷機會,於是青海地區在平靜了幾年之後,戰端再起。公元736年(開元二十四年),河西節度使崔希逸與吐蕃守將乞力徐相約,兩國和好,安守太平,何用軍隊陳兵邊境。經過崔希逸的反覆勸說,乞力徐與崔希逸殺白狗為盟,吐蕃撤軍,邊民自由放牧,一派和平景象。可是轉年,崔希逸卻帶兵襲擊了吐蕃放牧的部眾,並於乞力徐交戰,吐蕃戰敗,乞力徐隻身逃走。就在唐朝在青海動手的之時,吐蕃在西域也發動了軍隊,這次吐蕃的目標是小勃律,小勃律國王蘇失利兵敗投降,周邊二十五國盡降於吐蕃,吐蕃為了穩固在小勃律的統治,將公主蘇瑪祿嫁予小勃律國王,吐蕃通過這次進攻打開了通往中亞的道路。對於吐蕃在其屬國小勃律的軍事行動,唐朝派使節投書吐蕃要求退兵,吐蕃則無視了唐朝的要求,兩國關係從此交惡,吐蕃暫停了向唐朝的上貢。
隨後兩年,崔希逸、杜希望、王忠嗣分別在河西、青海地區擊敗吐蕃進攻,奪取吐蕃新城(青海門源縣),改名威武軍,還奪取了吐蕃河橋,於河左築鹽泉城(青海循化縣),並設置鎮西軍。
公元739年(開元二十七年),一生致力於唐蕃友好的金城公主病逝,吐蕃遣使入唐報喪,唐玄宗聞報下令廢朝三日,率百官在光順門外焚香舉哀。
金城公主的喪事,並未能打斷邊境的戰火,公元739年,吐蕃又攻打白水軍(青海大通縣西北)、安人軍(青海湟源縣西北)。 公元741年(開元二十九年)6月,吐蕃四十萬圍攻安人軍,12月,吐蕃佔領達化縣(青海貴德縣東),並攻下石堡城。
失去了石堡城的唐軍馬上展開反攻,公元742年(天寶元年),隴右節度使皇甫惟明率軍擊敗吐蕃大嶺軍,又破青海道莽布支所部三萬餘眾,斬獲五千餘級。而後皇甫惟明陳兵石堡城下,卻未能再次攻陷石堡城。同年,河西節度使王倕破在青海擊敗吐蕃軍隊,吐蕃贊普之子琅支都死於陣中。次年(公元743年),皇甫惟明引軍出西平,奔行千里,攻破達化縣洪濟城。公元745年(天寶四年),皇甫惟明在石堡城下被吐蕃擊敗,副將陣亡。皇甫惟明分別於公元742年、743年、745年三次試圖奪取石堡城,都因為吐蕃防守嚴密,援助迅速而失敗。就在皇甫惟明久攻石堡城不克之時,唐朝在西域也組織了三次,收服小勃律的戰爭,先後由安西節度使田仁琬、蓋嘉運、夫蒙靈詧領軍,但都被吐蕃小勃律聯軍擊敗。此時,唐蕃兩國在戰場上形成焦灼之勢,雙方都在積蓄著力量,希望在戰場上擊敗這個難纏的對手。
公元746年、747年,唐將王忠嗣、哥舒翰在青海、苦拔海、積石軍多次展開激戰,唐軍屢次擊潰吐蕃軍隊,通過這幾次勝利,唐軍基本穩定了青海地區的統治,但石堡城依舊牢牢的掌控在吐蕃軍隊手中。
公元747年(天寶六年)三月,唐玄宗命高仙芝(高麗人)率領一萬唐軍攻打小勃律。唐軍從安西都護府(治今新疆庫車)出發,順著塔克拉瑪干沙漠北緣,經撥換城(今新疆溫宿縣境內)、握瑟德(今新疆巴楚)、疏勒、蔥嶺守捉(今新疆塔什庫爾干),向南經過青嶺(慕士塔格峰)翻越泊米爾高原的紅其拉甫山口,又經播密水(今阿富汗瓦漢附近),六月到達瓦罕河,兵分三路前進。七月中旬在連雲堡(今阿富汗東北部)會合。唐軍一路上穿越沙漠,闖過峽谷,強渡急流,迂迴到小勃律境內,繞到小勃律王城背後.發動突然襲擊,俘獲了小勃律國王與王后,斬斷了吐蕃軍隊通往小勃律必經之路上的婆夷河藤橋,等到吐蕃軍隊聽到消息匆匆來援,看到藤橋被毀,只能望河興嘆。通過此戰唐朝暫時平定了小勃律。隨後,唐朝該小勃律國號為歸仁,「置歸仁軍,募千人鎮之」,以阻斷吐蕃修橋的企圖。
解決了小勃律之後,唐朝的注意力集中在河西九曲地區,公元747年,唐朝玄宗攜青海唐軍連勝之勢,派遣王忠嗣領兵奪取石堡城,王忠嗣上書唐庭,表示石堡城地勢險峻,而且吐蕃軍隊隨時能來援助,雙方會戰即便獲勝也是慘勝,建議朝廷暫緩進攻。唐玄宗不聽王忠嗣的建議,此時唐將董延光請戰收復石堡城,玄宗於是命令董延光領兵出擊,王忠嗣負責協助。結果董延光兵敗石堡城下,於是董延光上書告發王忠嗣畏戰不出,阻撓軍計,玄宗貶王忠嗣為漢陽太守,命王忠嗣部將哥舒翰領隴右節度使,繼續進攻石堡城。
公元749年(天寶八年),哥舒翰率兵六萬攻擊石堡城,石堡城上山小路狹窄,唐軍雖有人數優勢,但軍隊無法展開,只能拚死仰攻,山上吐蕃軍隊拋下滾木礌石,唐軍無處躲藏死傷累累。唐軍連攻數日,毫無進展,吐蕃軍隊聞訊來援,哥舒翰派兵阻擊,雙方在石堡城周圍山地連番血戰,唐軍損失沉重。哥舒翰招副將高秀嚴、張守瑜,言明三日內不攻下石堡城立斬二人,高秀嚴、張守瑜二將親率敢死隊晝夜不停的攻城,終於將石堡城攻破,隨後唐庭將石堡城改稱神武軍。唐軍以死傷萬餘人的代價攻陷石堡城,只俘獲石堡城守軍四百餘人,果然不負之前王忠嗣的判斷。復奪石堡城之後,青海、河西之地的形勢向著有利於唐朝的方向發展,隨後幾年哥舒翰在青海修築神威城、應龍城等軍鎮,又屢次大敗吐蕃軍隊攻拔吐蕃洪濟、大莫門等城,全部收復了河西九曲之地。唐與吐蕃的分界線已推進到青海湖至黃河河曲以西。唐朝在河隴戰場上已佔明顯優勢。
同時,唐朝在西域也是捷報頻傳,公元750年(天寶九年),高仙芝又攻破親吐蕃的曷師國,擒其國王勃特沒,又擒獲突騎施可汗。但公元751年,高仙芝率領的唐軍在怛羅斯河戰役中被大食軍隊擊敗,經此一戰唐朝喪失了安西四鎮全部的機動部隊,此戰史稱怛羅斯之戰。描寫怛羅斯之戰文章很多,此處不再贅述,經過怛羅斯之戰的慘敗,唐朝再也無力染指中亞,中亞諸國最終皆為大食屬國。
怛羅斯之戰慘敗後的唐朝勢力並未退出對中亞的爭奪,公元753年(天寶十二年),封常清率軍進攻仍為吐蕃屬國的大勃律國(今克什米爾巴勒提斯坦)。大勃律此戰失利,被迫歸降,封常清率軍凱旋。但這場討伐大勃律的戰爭已經是唐朝在西域的落日餘暉了,隨後不久,安史之亂爆發,唐朝在西域的統治進入了風雨飄搖之中。
赤德祖贊執政時期,吐蕃一直是爭奪中亞和西域的重要力量之一,雖然唐朝憑藉開元盛世累積的巨大國力,在河西、安西四鎮和中亞處於強勢地位,但是吐蕃仍舊傾舉國之力與龐大的唐朝分庭抗禮。雖然此時在戰場上負多勝少,但是吐蕃就像是一個不屈的鬥士,從未放棄對開疆拓土的渴望,而且通過不屈不撓的努力,在吐蕃東部的南詔國,建立了從屬吐蕃的屬國體系,成功的在唐朝腹地打下了一個楔子。
推薦閱讀:
※金正男遇刺事件後,為何網上自相矛盾的新聞比比皆是,各種「分析」層出不窮?
※致舟山——不斷前進的腳步,一直努力成長的身影
※包公包拯包青天是怎麼死的?
※《科普特教會》—— 第四章
※唐王朝的開創,竟源於李淵中了「美人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