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改變——問題形成和解決的原則》思考

---------------------------2016.6.2更新,九點問題的圖補充上了。-------------------------------------

當你不斷地為某一問題而煎熬時,心裡總會先浮現兩個問題,即「這一惱人的狀況為何持續不變?」以及「該如何才能改變狀況?」

《改變—問題形成和解決的原則》的作者就在此書中解答了這兩個問題,在此與大家分享。

困難與問題

在這裡我們先區分困難與問題的定義。

困難是指一種不可欲的狀態,可以通過一般的行動(通常屬第一序改變類型)來解決,不必運用解決問題的特殊技巧;或者,常指的是一種不可欲而相當普遍的生活狀態,因為無解所以必須接受。

問題是指因處理困難不當而造成的僵局、停頓、死結,等等。

問題是如何形成的

問題有三種處理不當的方式:

A.應當有所行動,但無人採取行動。

B.不應當採取行動,卻採取了行動。

C.在錯誤的層次上採取行動。

第一種指的是對問題視而不見,可怕的簡化使原來的問題變得更加的複雜。

如果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我以為我知道;

如果我不知道我知道,我以為我不知道。

第二種指的是企圖改變某種困難,而該困難以現實的觀點來看,不是無法改變,就是根本不存在。這裡會提到烏托邦症候群:試圖以烏托邦來改變現狀,所導致的後果往往使問題陷入膠著狀態,甚至愈變愈糟。人們面對問題時,如果自認已經找到(或可以找到)最終的、最完滿的解決辦法,很容易就陷入極端主義。人一旦有了這種想法,當然就會努力去實現他的想法,否則他就是對自己不忠實了。因而引發的行為,我們稱之為烏托邦症候群。

通常來說,烏托邦主義者會認為他們所根據的前提比現實還要真實。

仔細思考,這是多麼可怖的事。問題明明「不應當採取行動」,然而因為他們自認為這是可解決的,便採取了不適當的行動,反而使問題更加的糟糕,想一想,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呢?

最後一種是指犯了邏輯層次誤置的錯誤,而導致為沒有結局的遊戲。這可能有兩種情形:

其一,試圖以第一序改變改變某種狀況,而該狀況必須從更高一級的邏輯層次才得以改變。

其二,當第一序改變足以改變困難時,卻試圖促成第二序改變。

這又涉及了兩個新的概念:

第一序改變:發生在某一系統之內,而系統本身維持不變的改變。

第二序改變:改變發生時,則改變了系統本身。

如何解決問題

第二序改變的四個原則:

  1. 第二序改變的應用範疇針對的正是第一序改變中的問題的解決方案;因為從第二序改變的觀點來看,這些解決方案正是問題無法解決的關鍵之處。

  2. 第一序改變常是基於一般常理而產生的策略,而第二序改變的方法往往是不可思議、不可預料的,而且超乎常理的;在第二序改變的過程中,常存在著令人困惑不解或矛盾的元素。

  3. 第二序改變的解決方法是處理此時此地(here and now)的情境;它直接處理問題的結果而不是探究問題發生的假設性原因,重要的是問題是什麼(what)而不是為什麼(why)。

    如果我們不去問「為什麼」而直接去探究現象所發生的重要事實,往往我們可以發現,事實會引導我們去找到答案。——維特根斯坦

    在這裡講第四點之前我們先提一個九點問題,將下列九點以四條連續的直線連接起來。

  4. 第二序改變的方法是讓問題情境超脫於人們在嘗試解決問題時所掉入的悖論糾結的陷阱,並且將問題置於不同的解決問題的框架之中。

沒有什麼事情是好或壞的,只不過是人們的思考讓事情是好或是壞。——莎士比亞

如果一個人開始「知道」有關自己行為的理論後,他便不會被它束縛住,而能夠自由地選擇不再服從它。——Nigel Howard

一旦我們覺知到另一種類成分後,便無法輕易回到原來的格局或是先前對「實體」的設定之中。

如果我們能常常意識到自己在問題中所犯的錯誤,就很容易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了。

謝謝閱讀!

延伸閱讀:控制論

維特根斯坦

以改變為主題

推薦閱讀:

格林:20世紀最偉大的英語作家和21次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的傳奇大師
為什麼有人願意看《超級中國》這種綜藝節目來消磨時間,有人卻能選擇用這些時間來看一本書?
讀書有幾種方法?如何更好的去閱讀?
關於書
書單(2017年推薦)

TAG:改變 | 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