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溪尋正山之一 丨 桐木深山裡的手藝達人胡叔
順著桐木溪,小車迂迴地穿行在武夷大峽谷的山腳邊。桐木溪巨石層疊,清澈湍急,時而空氣里飄來一陣焦糖和清香的味道,那肯定是我們經過了幾戶做茶的人家。4月下旬,正是桐木村開始做茶的季節。聞著茶香,我們知道已經離這個世界紅茶發源地的村莊越來越近了。
桐木溪,清澈湍急桐木村地處1200多米海拔的高山之上,因福建和江西兩省交界的桐木關而聞名。穿過桐木關便是江西的地界了,那裡也有個武夷山鎮,都是種茶,不過韻味卻與桐木村有了差別。這裡種植的奇種菜茶,與武夷岩茶的奇種菜茶同歸一源,因風土緣故,桐木關內的菜茶即使幾十年的茶樹,也長不及腰間。相傳17到18世紀,荷蘭商人和英國商人相繼到達桐木村,採購武夷山茶,後不斷發展延續,成就了西方的喝茶習俗。
道路兩旁,是漫山遍野的樹林,偶爾露出來的石頭地上,一叢叢茶樹,散落生長,與樹林渾然一體,完全不像山外茶園的茶壟乾淨,整潔和氣派。這種土地,根本無法種植莊稼,當地人生存除了茶,就只剩毛竹了。如今的村民,祖先大多從江西鉛山遷移過來。很多年前,茶不值錢,茶農們就在茶園裡改種毛竹,最近一些年,茶葉生意好了,當地人便砍掉毛竹,興起茶葉。
桐木村的茶園
「這幾天桐木村裡的小赤甘(小種紅茶的一種細分說法)還不能做,現在大部分收的是外山的青葉」胡叔的女婿小傅接待了我們。把我們帶到一條萎凋槽旁邊。這是一條用電爐絲加熱鼓風的萎凋槽,槽上還堆著大概有200來斤的已經萎凋完的鮮葉;地下兩個籮筐正裝滿揉捻完有點發紅的茶葉,用棉布遮蓋著露出一小角,這是小赤甘正在發酵,揭開棉布,一股幽幽的茶青香氣撲鼻而來。
快發酵好的茶葉旁邊的一台揉捻機上面,擺著一個直徑約有一米半的篩子,正晾著採摘回來用於製作金駿眉的鮮嫩青葉。
放在大篩子里自然萎凋的芽頭鮮葉準備製作金駿眉
胡叔的兒子在外面賣茶,就剩下他和女兒女婿在家裡做茶。自從他們祖上從浙江文成遷到桐木村關坪,已經在桐木息息生息四代了。
「我岳父算是當地做茶比較久的老人了吧,我之前還在廈門的燦坤工作過呢,最近幾年茶生意好了,才回來幫家裡做茶葉。」
「那時只要我們有燦坤的工作證,在廈門坐公交車都不要錢呢。」小傅說道在廈門工作的時候,有點點兒自豪。「我們家裡大概有五十多畝茶山,現在還沒到最忙的時候,所以我和岳父輪流做茶,還是可以應付的。過幾天大量採摘時,就要從江西請工人來了。」
「這幾年金駿眉生意不好做,外面市場太亂了,做假的多。所以我們做金駿眉很少量的。」小傅一邊給我介紹,一邊帶我們走到胡叔正在揉茶製作金駿眉的地方。「按照季節順序,正山的茶首先是做金駿眉,然後是小赤甘,之後是大赤甘,最後是老樅茶,主要看時間,也不是都是這麼細這麼好看。雖然外山的很細很好看,但做出來的茶就是沒有我們山場的韻味啊。」
做茶不僅需要長期的經驗積累和對茶葉變化的理解,也需要耐性和身體的毅力。當我們到達胡叔家工廠的時候,胡叔手中這道金駿眉已經連續手工揉了40多分鐘了,這個手工揉茶,必須輕重掌握的非常到位得法,總共揉一個多小時才能到下一個發酵環節,也只有這樣才能做出上等的金駿眉來。
胡叔不僅茶做得好,還製作了很多有創意的手工製品,我們直接稱他是「桐木關的手工達人」。一個把水磨、揉捻機、水車、碾米的對馬等幾個整合在一起,做出的一體機擺在茶室左邊角上很顯眼的位置。
胡叔給它插上電,只見這個約有一米多高的大傢伙的各個部件就靈活地轉起來。
電帶動水車,水車的轉動帶動揉捻機,揉捻機的轉動再帶動對馬。。。。。。
「你看我這是幹活人的手,不好看,不好拍的。」胡叔看著我們拍照,靦腆地說著把手縮了回去。
他一邊招呼著我們看,一邊說自己從小就喜歡搗鼓些小玩意兒。「這是我根據小時候桐木做茶的景象而還原出來的,也算是對過去的一個回憶吧。」
「想著把這個東西做出來還有點意思,就自己做了幾套。下面正山堂公司還找我定做了一套呢。」
胡叔吸著煙,低聲地補充到。
「做茶也是一樣,經常琢磨下,有好多心得呢。」
。。。。。
桐木村,12個自然村,300多戶人家。他們的祖先或從江西鉛山,或從福建其他地區,或浙江等遷徙而至,與一個真正的世外桃源生生相惜,他們世代耕作,或茶,或竹子,或桐油。孕育出揚名世界的好茶。
正值春天的桐木,小溪潺潺流水,半山都是雲霧繚繞,空氣異常的清新,帶著一股潮潮的青草香氣。江西鉛山的採茶工人迢迢而至,他們或許幾代以前就是一家人吧。
經歷過揚名海外,興衰敗落,此起彼伏的人們,並講不出什麼宏偉的故事,他們只是覺得,種茶不好就種竹子,竹子不好就種桐油,總有一條生存的方式一代一代薪火相傳。
接下兩篇,將記錄桐木村掛墩項大哥茶的江湖和廟灣彭老闆的茶故事。
民間找茶人 丨 葉小菜
原IT職業經理人
夢想回歸鄉土
2011年下地種茶
後創辦【一或】
想聊聊,加微信
微信:Joshye-CN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