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田徹也用超現實畫作撕裂自身的壓抑與憂鬱
精神之下,軀殼之外
作者:Poor Land?
大概是在2016年初的時候,我接觸到了石田徹也的繪畫作品,當時我也是從微博上認識到他的,在不停的刷新每一條更早的微博後,我便感嘆:哇,他的知名度真高啊。沒錯,微博上關於他的介紹最早從2010年便開始,到現在的八年間我曾經關注過的藝術號都發過一遍他的作品,這讓我產生了一種錯覺,他並沒有死。
創作中的石田徹也
?關於他,網路百科上的人生的履歷顯得極其單薄,1973年出生,畢業於日本武藏野美術大學,2005年因火車事故去世,留下了兩百多件作品和大量草稿,也是直到他死後,作品才獲得極高的評價,拍賣會上,他的作品被爭相搶購,石田徹也的名字就像一陣大風,刮過日本,刮到中國、歐洲、美國,所有人都知道日本有一位這樣的藝術家,年紀輕輕就離開了人世,所有人都在說他的超現實主義作品或批判,或暴露,把一切的壓抑、扭曲、抑鬱展現了出來,即便沒多少人知道他在死前的幾個月中參加過好幾次國際藝術博覽會,然而一件作品都沒有賣出去,而關於他的死因,到現在還有不少人在爭辯不休。如今,當你用任何搜索器檢索 「超現實主義繪畫」 幾個字,總會有幾幅石田徹也的作品穿插其中,我思考著,是什麼,石田徹也作品的魅力到底是什麼?
《石田徹也ノート》中收錄的手稿
?我總喜歡尋找類似風格和意境還有畫法的畫家來做參考,在第一次看到石田徹也的作品時我便開始想,他的畫,給我什麼感覺呢?可以說,非常獨一無二,這種超現實主義既不是像服部直人,七戶優這樣的黑色式童話展現,也不是像松井東子,諏訪敦那樣的對死亡與肉體的思考,他給我的是一種遠勝於他們的不安感而不是驚恐與獵奇,這種感覺只曾在我觀看英國畫家弗朗西斯·培根的畫作時才感受到過。
培根在對人物面容和背景的破壞與虛化下表現非現實與不安,與之相反,石田則是重構人體,或拆解或組合,在融入了正常社會背景下誕生的一種光怪陸離的整體氛圍,其中我想最帶有不安感的便是相似模樣的頭顱,面龐,表情,在他的作品中反反覆復出現,這種手法中國的岳敏君和同是日本的日野之彥都一直這樣用,當然,石田徹也更願意用背景結合畫面主題,然後用那些被 「改造」 過的人來描述一種感情、一個現狀、一篇故事,而不是把一切的內涵都濃縮到一個表情和一個動作中去,雖然複雜,但是清晰。
岳敏君作品
日野之彥作品
?石田徹也人生最好的時光,卻是在平成大蕭條中度過的,日本經濟泡沫破裂,整個社會都處於低迷的狀態,他的藝術學習和風格定型期便是在這樣的環境中形成的。在他的作品中,大多以年輕男性尤其是上班族為主角,這個男人從他小學的獲獎作品《停止欺負弱者!》中就已經出現過,而石田徹也從始至終也沒有承認過這個和他面貌有幾分相似的男人就是自己的自畫像,作為一種尊重,對於這些相貌隱喻以及自殺與否的關聯性,我都不會作為一個支持點來討論,而是單純的看畫,我也希望如此,從筆觸和色彩的背後探尋他在創作中的想法以及想表現的東西。
《停止欺負弱者!》
?在他的每一幅作品中,都有人,或多或少,或者也是某些看起來是人的東西組成畫面的主體,而這些人,尤其是在石田畫筆下被 「重構」 的人,與畫面整體卻從來都不是分離的,對,在物理意義上,不管是與背景環境還是和周圍其他人物的互動,這些似人非人的東西充當了在畫面中互動以及產生聯繫要素的關鍵,也正是如此,所以他的畫在一定程度上比很多超現實主義畫家的作品都來的容易理解,這些被變成物品的人,就好比被擬人化的物品,其實單單從人到物體這個具象化的過程,就可以結合物體本身來理解這副作品的含義,最終反映的多數是一個整體的環境或現象,這是石田徹也的第一類作品。
而第二類,在這些作品中,人類回歸為單純的人本身,而背景和環境發生了改變,不同的物品被其他東西所取代,從而形成了一種非現實的環境,但是,石田徹也很多時候並沒有做無意義的結合,或者簡單來說這些替換和取代是有規律且整體性的,最終這種不真實的變化都會指向同一個關鍵點,及人物的心理具象化,這和我說的第一種類型可以理解成相反的兩種模式,一種描寫外部,一種描寫內部。
不過這只是我單純的理解,因為在他的作品裡,我找不到非常多講故事的元素在裡面,而硬要說成對人物心理的描述或許不妥,總之,永恆不變的,我想應該是在畫面中極具攻擊性的表現力,恰恰是用並不晦澀難懂的主題讓整幅作品想要表達的感情,可以成功擊穿每一個欣賞的人心,最終產生一種或共鳴,或體會的反應。
?很顯然,石田徹也的作品是極其成功的,即便遭受了多年的不認可,多次的被拒絕,在他過世後,他的作品在日本和美國還有台灣等多個高規格的美術館進行展出,還出版了三本畫集,就連義大利版的《時尚》雜誌也刊登過一組致敬他的攝影作品。?
致敬石田徹也的系列攝影作品
致敬石田徹也的系列攝影作品
致敬石田徹也的系列攝影作品
致敬石田徹也的系列攝影作品
致敬石田徹也的系列攝影作品
最後,關於石田徹也的作品,我更希望能夠脫離介紹性的文字闡述,告訴你這是 「悲傷」、「憤怒」 或 「諷刺」 等認知上的樊籬去看待他的作品,將一切都回歸到最開始的那個點,那就是畫的本身,在他的畫面前,我看到了暗淡和對比極弱但飽滿的用色,在這之中,我可以聽到,但只是寂靜,生命的氣息被削弱,肉體成為不折不扣的軀殼,動感被拒之千里,在這個一切都靜止的,看似真實的環境卻處處都是與現實的衝突,精神也不再是永恆的存在,最終一切在潛移默化中爆發,所有情緒在這瞬間都是無力的,所有知覺在這瞬間都是虛幻的,我想這應該就是石田徹也繪畫的魅力所在。
?
涵蓋了漫畫、玩具、遊戲、宅文化等,通過視頻節目、線下活動、出版等形式為你呈現古怪的想法,新奇的事物,特別的人。
關注作者,閱讀全文c
還有50%的精彩內容,作者設置為僅對粉絲可見
別的次元
異視異色#別的#品牌旗下垂直頻道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