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養生需精氣神並重

養生是一種 健康的生活習慣

什麼叫養生?不要一提到養生就想到吃,有一個研究項目是去走訪北京什剎海那一帶的老人是怎麼養生的。訪問中,第一位長壽老人的養生秘訣是從來不吃肉,第二位老人是喜歡吃肉,而第三個長壽老人,是有什麼就吃什麼。這是什麼意思?也就是說一定要找到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世界衛生組織相關研究表明,影響人身體健康的有四大要素:醫療條件、環境因素、遺傳因素、生活方式,其中生活方式佔了60%。

什麼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就是在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中處處按照「法於陰陽,和於術數」來做。中醫的養生其實很簡單,「有病」就是陰陽不和,「治病」就是調和陰陽,陰陽裡面有非常深刻的含義,它反映了宇宙萬物的本質規律,這是一種天人合一的思想。第一,人與自然要和。破壞大自然,破壞生態平衡,這樣的事並不少見。第二,人與社會要和。生活在這個社會,不要什麼事都看不慣,總覺得這也不好,那也不好,這樣的人怎麼能快樂起來。第三,人與人要和。我們總要和具體的人打交道,每個人的性格、個性都是不同的,難免有摩擦,碰到這種情況,如果能心平氣和,為他人想一想,也就不會生氣了。第四,人的心和身,形和神要和。「和」了就能健康,就能長壽。

法於陰陽,實際上就是要順應規律,具體表現在四個方面,這也是我們每一天都在經歷的。第一,飲食有節。上古的人懂得養生之道,飲食是有規律,有節制的。第二,起居有常。起居——不僅是起床、睡覺,還包括日常的活動,起居要有常規,是不能亂搞的。第三,不妄作勞。就是說勞動、運動應不過分,也就是要守常規,要適度,不要太過,也不要不及。第四,形與神俱。形體和精神是合在一起的。前面三條主要講的是形,這裡主要講神,講形神合一,神離不開形,形也離不開神。形是神的依託,神是形的主導。飲食、起居、勞作和精神,這四個方面是每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會涉及的。所以說,養生說到底就是這四個方面的問題,只要這四個方面能做到,就是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

學國學 就是學做人

「現在國學的危機在於人沒有了敬畏心,道德喪失,有的人無知者無畏, 我是流氓我怕誰,要從經典入手來學習國學,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什麼是敬畏心,它包括三個層面,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汲取中國傳統文化精髓,健全現代人精神文明的根基非常重要。學國學的作用無外乎學做人,做人就要真善美,而真善美全在六經。詩、書是至善,易、春秋是至真,禮、樂是至美。現在樂已失傳。「大家讀的國學五經是:《易經》、《論語》、《道德經》、《黃帝內經》、《六祖壇經》,這是國學最核心的東西。」張其成認為。

人類進入21世紀之後,精神境遇每況愈下。在生態危機、道德危機面前,人類有了困惑和茫然,紛紛向東方的智慧尋求心理成長與精神超越的資源。「作為一個中國人,作為一個東方文化土壤中的一分子,我們有責任以恰當的方式發揚東方智慧的精華。」張其成表示。

春季是養生的重要季節

我國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著作——《黃帝內經》的第二篇《四氣調神大論》專門介紹了一年當中的四個季節的養生方法。「四氣調神」就是指要按照春夏秋冬的規律來調養。這與中國人「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分不開的,春天是溫,夏天是熱,秋天是涼,冬天是寒,所以也要順應天時變化來養生。

一年四季中,春天是養生的重要季節。因為它還關係到下一個季節。這可以用五行相生的原理來解釋,春天屬木,夏天屬火,木能生火。現在木沒有養好,就會影響到下一階段的火,火一旦弱了,就會引起寒性的病變。

春天這三個月,按農曆說就是正月、二月、三月,古人分為孟春、仲春、季春。

春天要晚睡早起,就是要增加工作的時間,減少睡眠的時間,為什麼這樣呢?因為春天充滿了升發之氣,白天變長,晚上會變短,所以人在白天工作時間要長點,晚上睡覺時間要短些。

我們對待自己的身體就像對待初生的事物一樣,要讓它生長,不要傷害它;要保養它,不要抑制它,給它升發的機會;要獎賞它而不要懲罰它。就是說要呵護自己的身體,不要摧殘身體。這就是適應春天調養升氣的道理。因為春天的氣是上升的。如果違反了這個道理,就會傷害到肝臟、肝氣,到了夏天,就會發生寒性的病變,就會使得人們適應夏季盛長的能力減小。

中醫認為,春天是肝氣發生的季節,肝屬木,所以春天是木旺的時候,要注意養肝。這個時候精神要暢快,這樣才有利於肝氣的舒展。肝氣的特徵就是像春天一樣,要求調達、升氣、舒發。

如果精神不暢快,氣機不升發,人就容易鬱悶。中醫講肝在志為怒,心情鬱悶就容易發怒,發怒就會引起各種疾病。怒氣可以使氣血上涌,嚴重的時候會引起吐血、嘔血,甚至昏厥,也會傷到脾胃,引起脾胃消化功能的失常。所以保持精神暢快十分重要。

精氣神並重才是真養生

健康生活方式的養成必須與保養精氣神相結合,不管何種養生方法,歸結起來總逃不出精、氣、神三個字。保養精氣神才是真正的養生之道。「這裡的精、氣、神跟我們平時所理解的精、氣、神一樣嗎?」張其成教授解釋說,養精是養生的基礎,養氣是養生的路徑,養神是養生的關鍵。「精」屬於物質的、有形的層面,是道家養生的特長。

什麼是精?我們常說的,比如精液、血,水谷精微,什麼叫水谷精微,喝進去的水,吃進去的糧食裡面的,你簡單地理解營養成分,這是廣義的精,但是我這裡重點講的是狹義的精,就是腎精。我們今天的養生,大多數人首先想到的全是物質層面的問題,是形體方面的問題,是關於具體臟器如何調養的問題,能首先想到的手段也全是物質化的,比如吃什麼、喝什麼。這所有的內容都歸屬於養精,養精就是解決物質層面、形體層面的問題。

什麼是氣?「氣」屬於聯繫的、溝通的層面,是儒家養生的特長。「氣」簡單地說就是一種能量,它分先天之氣,後天之氣。先天之氣就叫元氣,後天之氣就是宗氣。元氣主要在兩腎之間,宗氣主要集聚於中丹田,通過呼吸,然後流遍全身。《黃帝內經》講了一種呼吸,就是說,一呼一吸要6.4秒,而我們現代人呼吸一般的是3.3秒,古人的呼吸,比現代人的呼吸要慢,呼吸越慢,人越健康,宗氣越足。所以要練這個宗氣,宗氣有一個外在的練法和內在的練法。外在的練法,兩隻手交叉,兩個拇指放平。然後捶打丹田120次,越打越舒服。內在的練法,把眼睛閉著,然後呼吸放慢,把注意力集中在腹部,下丹田深呼吸,隨著一呼一吸,腹部隆起,收縮,吸氣的時候腹部隆起,呼氣的時候腹部收縮,這個呼吸太重要了。

什麼是神?「神」屬於思維的、精神修養的層面,是佛家養生的特長。古人鍛煉身體時,不光是活動肢體,還要加入精神修鍊,告訴你在做每個動作時需要調整到怎樣的精神狀態。但現在我們似乎過於注重有形的養生,而忽視了無形的「神」,比如針灸按摩,我們希望直接找到個地方,按下去揉一揉就能有奇效,包治百病。

人,從本質上說,只有三樣東西:精、氣、神。把握住精氣神的養生,是最本質的、最有效的更是最正道的養生。養精是養生的基礎,養氣是養生的路徑,養神是養生的關鍵;只有精氣神一起養,用「氣」來連通「精」和「神」,我們的身體才能「陰平陽秘」,我們的健康才能持久。

國學養生 要「形與神俱」

「國學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中華文化結構用六個字來概括,一源三流四支,一源指的是《易經》,三流指的是儒釋道,四支指的是儒釋道醫。」張其成對國學的理解很深刻,他指出,國學的本質是生命之學,儒家講治世、養德;道家講治身,養身;佛家講治心,養心。《黃帝內經》里講「法於陰陽,和於術數」,意思是要陰陽中和。養生就是養成適合於自己的健康生活方式,它包括四個方面,飲食、起居、運動、精神。

如何達到陰陽中和,首先需要知道自己的體質是偏陰還是偏陽。偏陽的體質特點是怕熱,應少吃熱性食物,比如說生薑、韭菜,做些動作柔和的運動,比如說太極拳、八段錦等。偏陰的體質特點是怕冷,少吃寒涼食物,可以做些劇烈運動。

《黃帝內經》裡面講飲食要「有節」,講究吃得「少、雜、淡、溫」。少指的是晚上不能多吃;雜是說要葷素、粗細、酸鹼搭配,以素、粗、鹼為主。淡指的是少油、少鹽、少糖。溫指的是低熱量。

養生要起居有常,有規律。起居要注意一天四個時辰,子、午、卯、酉。子時是晚間11:00-次日1:00,陰氣最盛的時候,要養膽經,午是陽氣最盛的時候,是白天11:00-13:00,要小憩一會,養心經。卯時指的是早晨5:00-7:00,養大腸經,要起床,運動;酉是傍晚5:00-7:00,是養腎經的時候,也要運動。

運動指的是有氧運動,《黃帝內經》裡面講「不妄作勞」,不要過量運動。要形與神俱、身心合一。每天做半個小時以上,做到微微出汗。西方人養生是心神分離的,比如說在健身房一邊跑步,兩人一邊聊天,這就無法達到心神合一。運動中「養神」是關鍵。

養心就是要 回歸人的本心

中國人養生最大的特點是「養心」,這是關鍵。人的神分為「元神」和「識神」,「元神」指的是人的本心、本性。「識神」指的是受外界影響的人的情緒、意念、慾望等。「我們要剋制識神,回到元神。」張其成表示,儒釋道關於養心有一個共識,那就是「靜」,「靜」能生慧。

精神指的是人的精氣神,這是人的生命三寶。精是生命基礎,氣是生命能量,神是生命主宰。養精是養生的基礎,養氣是養生的途徑,養神是關鍵。養神從呼吸入手,靜坐,調神、調呼吸等,把雜念收住,達到入境。


推薦閱讀:

看道 | 食養山房五號空間 —— 秘境之食
野生海參蘸食蜂蜜的吃法有哪些突出的優點?
蔓菲美容到底有多好
【藍鳥老師】中老年人養生保健知識
春困好難受,利用絞股藍的功效與作用來消除它

TAG:養生 | 養身 | 中醫養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