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統治下的300年,中國到底失去了什麼?
毫無疑問,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不自由的朝代之一。
01
滿族人以一個部落的力量在東北興起。
在滿族人內部,傳統部落軍事民主制度逐漸被努爾哈赤的獨裁代替;在八旗設立以後,每一個旗的旗民都是旗主的奴隸,而所有的八旗都是努爾哈赤和他子孫的奴隸。
漢軍和包衣,都是奴隸之下的奴隸。
中國從秦始皇以後,政府和內廷,基本上是平行的內外兩個單位。
政府官員並不是皇帝的私人奴僕。
漢唐朝廷都坐而論道,大臣們都有座位;宋朝以後,宰相必須站著回話;明朝十分專制,朝廷之上動輒以廷杖懲罰官員——但是,大臣還是坐著和皇帝對話的。
只有在清朝廷上,舉朝匍匐跪拜,人人口稱「奴才」——這是一個皇權最凌辱官員的時代,更不要說凌辱一般的百姓了。
三百年來,在這種統治氣氛之下,一般百姓,甚至士大夫,其自尊心都已經被斫喪殆盡。
02
清朝的建制軍,號為綠營,大部分是繼承明代的衛所體制,在各省各地設立提督、總兵等官制,分別率軍戍守,有事出動,先從戰事附近的提鎮發兵,不足時才調動其他地方的綠營。
這些綠營將士身份上不如旗營,訓練和裝備也都不足,等於是二等部隊。
康熙以後的戰爭,綠營扮演的角色卻越來越重要。
到了乾嘉時代,幾乎所有的重要戰爭都是由綠營出動。
綠營平時既是二等部隊,再加上清皇室對於漢人並不信任,所以這些綠營的名額常常不足。
一旦有事,命將出師,帶兵的軍官不得不臨時招募添補缺額,正所謂「驅市人為兵」,怎麼會有強大的戰鬥力呢?
嘉慶、道光以後,綠營更不如以前。
所以,平定川楚教案和太平天國,有不少鄉勇擔任戰鬥任務,立了戰功,才將他們編入綠營的編製。
清代過了一半,實際上已經沒有真正可以作戰的部隊了。
湘軍、淮軍都是以鄉勇為名招募的私人部隊,國家根本指揮不動。
整體說來,清代中國人口從差不多兩億逐漸增加到四億多,而旗營和綠營的編製,總數不過百萬餘眾。
這麼大的國家,有這麼多的人口,而只有這麼一丁點的常備軍,而且訓練裝備都很不足。
等到清代晚期,內亂外患紛至沓來,那時的中國根本是一個沒有國防的國家。
03
清廷延續明朝的科舉制度,也繼承下明朝留下的傳統。
科舉制度以八股取士,只考「四書」,而且「四書」的解釋以朱熹注為主體。
清政府從一開始就對中國儒生的批判時政十分戒備。
他們一方面羅致人才,以高官厚祿收買人心;另一方面又興起文字獄,壓制漢人的民族主義。
於是,一切檢討政治制度,或者對當時事務的議論,都不是皇室所願見的。
呂留良、金聖嘆等案件,都是殺頭的罪名。
在壓力之下,雖然還有些人不求仕進,仍舊致力於經世濟時的討論,但大多數的儒生都慢慢退縮到安全地帶,有的從事於經學的研究,有的專心做八股文章。
有人問:如果乾隆能夠多活50年,中國還會在鴉片戰爭中被英國打敗嗎?
答案是顯然的。
為了維護統治,滿清費盡心思地破壞中華固有的文化、思想和科技,並且將愚昧和麻木植入我們的民族。
04
了解一下康乾盛世的真相。
康熙前面的,實在沒什麼可說。除了殺還是殺,所以,咱們就從康熙開始。
康熙是個了不起的人:智擒鰲拜,平定三藩,收復台灣,征戰雅克薩,打敗葛爾丹,治理黃河淮河,學習近代科技。
咋一看,戰功赫赫,成績斐然,儼然一位偉大的君主了。
真的是這樣嗎?
君主偉大與否誰說了算呢?
衡量君主的標準是什麼呢?
這個標準選不好,結果就會出問題。
我認為君主偉大與否要看:君主對國家民族的貢獻,而不是君主的個人能力。
智擒鰲拜,說明康熙很能幹。不過是清政府內部的皇權爭奪戰,變更的僅僅是國家實際領導人。
這是康熙為自己而戰,沒有涉及到國家民族的貢獻,和百姓也無多大關係。
平定三藩,更是為了維護滿清皇權。而且還是康熙挑起的戰爭。
這不過是一場地方與中央的奪權戰爭,和貢獻沾不上邊。戰爭中,不知道多少老百姓遭了殃喪命了。
康熙最終勝了,也只因為他的手段比吳三桂高明,說明他確實能幹。
許會有人會說:至少康熙維護了領土的完整,難道不算貢獻?好問題,贊一個。
我還是要說:這和偉大不沾邊。不是我固執或偏見。
你想想:吳三桂如果勝了,他會允許分裂嗎?肯定不會的。
也就是說,這場戰爭,不管誰勝,國土都是完整的,不存在分裂的可能。
05
接著是雅克薩之戰。
此戰發生在康熙年間,清政府戰力最強的時期。
沙俄投入的兵力也就800多人,還是遠征。
彈藥和糧食都有限。遠沒有大家想像中的規模巨大和慘烈。
清軍數倍於沙俄軍,還享受著不錯的裝備,水陸兩軍同時進攻,打了大半年才了事。
這種戰鬥(根本算不上戰爭)和結果有什麼自豪的?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把西伯利亞的一百五十萬平方公里土地送給俄國,才換來百年的安定。
這就是大家引以為榮的康熙和雅克薩之戰。
06
接著是康熙的勤奮好學。康熙和同時代的彼得大帝,幾乎一樣的好學。
不過,彼得將自己對科技的興趣推廣到全國,使俄國迅速走向強盛。
康熙對科技僅僅是個人興趣,而這種興趣還有政治動機。
他要讓漢族大臣看到:他是一位多麼能幹和智慧的皇帝,滿人並非蠻裔。
這就是康熙學習科技的動機。
康熙年間,戴梓發明的28連發的、當時最先進的火器,康熙棄之不用。
還說:以滿洲夙重騎射,不可專習鳥槍而廢弓矢,有馬上槍箭熟習者,勉以優等。
後來,天才級人物戴梓被充軍關外。
這就是康熙打壓科技的手段。他了解到科技的可怕,故而禁之。
清朝後期,左宗棠在西北平叛,從一處明代炮台遺址挖掘出開花彈百餘枚,不禁仰天長嘆:「三百年前中華已有此物,到如今竟然失傳,以至被列強所欺凌。"
不僅不發展科技,反而打壓科技;不僅不進步,反而退步。
07
再順便比較一下康熙和同時代的路易十四。
先看看個人情況。路易十四奢靡無度,熱衷芭蕾,沒有興趣參與任何科學活動,卻期望成為亞歷山大那樣的歐洲霸主。
咋一看,有點荒唐,不學無術之人還愛做夢。
康熙一生節儉勤政,對西學頗有研究,以大禹為自己的治國偶像。很不錯的樣子。
接著是兩人的作為。
路易十四大力支持國家普及科學。
他接受大臣的建議,成立了法蘭西科學院,法蘭西建築學院和法蘭西喜劇院,其成員享受國王的津貼,研究活動受到資助。
同時代的康熙,則忙著進行文字獄,以維護滿族統治的合法性。
路易十四發動了大量的對外戰爭,打造了一個鼎盛一時的法國。
康熙熱衷打內仗建功立業。
路易十四為了發展海外貿易,拓展海外殖民地,將國門大開。
加強法國與歐洲及世界的聯繫;而康熙在開海禁海問題上,長期猶豫不決,最後以禁海告終。
禁海不僅使中國造船技術一路滑坡,也導致離奇事情的發生:明末對世界地理已有相當程度的認識,清末竟沒人知道歐洲在哪(還有其他原因:銷毀相關地理和科技書籍等)。
1716年,也就是康熙五十六年,清廷再次下令各省商船禁止前往南洋貿易,嚴防定居南洋的華人返回國內。
已到晚年的康熙皇帝,在禁海上諭中說:「朕臨御多年,每以漢人為難治」,「海外有呂宋、噶喇吧等處常留漢人,自明代以來有之,此即海賊之藪也」。
不難理解,一個少數民族皇帝統治漢人占絕大多數的國家,其內心深處始終無法消釋猜忌與防範的心理。
康熙在開海與禁海問題上的思考模式,繼續影響到雍正、乾隆及其朝中的官員,甚至更遠。
康熙和路易十四比較之後,我們發現一個驚人的事實:皇帝的個人能力和成就並不成正比。
08
康熙晚年,禁止公開討論天文預兆和曆法研究。因為這些內容,涉及到清朝的合法性。
此前兩年,鄉試和會試的策問,都已禁止涉及天文、樂律和計算方法。
就這樣,文字獄成了清朝的一項基本國策。
以一人之力,成功改變考官及書生的興趣幾百年,真是能幹至極。
這也是近代中國落後的原因之一。
此外,以往的各個朝代,包括明朝,皇帝的"治統"之外,還存在著一個"道統"。
明朝的官員很驕傲地認為自己掌握著道統,因而經常和皇帝爭執。
官員常常不以皇帝的標準看問題,動輒在朝堂與皇帝發生爭執而據理力爭。
有時皇帝氣得沒招了,就打大臣的屁股。即便這樣,這些官員依然義無反顧。
因為,被皇帝處罰的同時,卻獲得了另一種榮譽——整個國家,整個文化界,都認為大臣是對的,而皇帝錯了。
清朝吸取了這個教訓,通過種種努力,把道統收到皇帝手中。
09
偉大人物的誕生,必然伴隨著偉大的智慧。
而近三百年的滿清,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竟沒有一個思想家。
滿清本沒有思想,卻壓制漢人,使中國,在近三百年的時間裡,思想上處於一片空白。)
其次,侮辱和痛貶名儒的人格,使他們顏面掃地,根本沒資格以名儒自居。
更別指望他們像明朝官員那樣和皇帝爭高下了。
康熙三十三年,康熙召集翰林官員作文。
題目:理學真偽論。
自己做考官,翰林官員當考生。
羞辱這幫以才學自居的文人,包括自己的老師熊賜履和一些已經過世的名儒。
罵這些人是假道學,同時以皇帝的威嚴痛斥當世名儒。
告訴人們:真正懂道學的是皇帝,真理在皇帝手中!
大臣失去道統,就失去了制衡皇權的王牌。
治統與道統的統一,使得清王朝成為歷史上最為專制的王朝。
清朝的文武百官,自稱奴才,口稱主子,開口閉口皇上聖明,就這樣出來了。
沒人敢和皇上爭高下了,皇上能不聖明?奴才也順便出來了。
奴才需要的是聽話,不是才幹。
明朝能容一個罵皇帝的海瑞,清朝不能容一個哭廟的金聖嘆。
10
乾隆時,文字獄達到頂峰,發生了160多起。
少則牽涉百人,多則牽涉萬人。
思想被禁錮得連文化科技都無法正常發展。
望文生義,牽強附會,捕風捉影,甚至一些瘋子的言語也被定為逆案而處死,荒唐至極。
劉三元,本瘋癲,某日對人說:我是漢室後裔,要眾官扶持。
結果被殺。一個瘋子,一句瘋話,就掉了腦袋。
王錫侯,因不滿《康熙字典》為一家之言。
用了十七年時間,編成一部新穎的字典:《字貫》。
因字典中有康熙、雍正的廟諱及乾隆的名字,乾隆大怒:下令把王錫侯處斬,子孫六人處死,全家二十一人連坐,妻媳及未成年之子為奴。
尹嘉銓,自稱古稀老人。
乾隆說:我稱古稀老人,早已布告天下,他怎麼也敢自稱古稀老人?絞死。
沒一點點涵養和胸襟,還稱十全老人!
徐駿,已過世,遺著《一柱樓詩》中有:舉杯忽見明天子,且把壺兒拋半邊。
乾隆認為壺兒就是胡兒,誹謗朝廷,嘲諷滿清沒文化。
結果,徐駿被剖棺戮屍,兒孫和地方官員全部斬首。
……
11
接著咱們來看看,乾隆朝修訂的《四庫全書》。
乾隆三十八年開《四庫全書》館,全國圖書都要進獻檢查。
乾隆三十九年,命各省查繳"詆毀本朝"之書,盡行銷毀。
乾隆四十年,令四庫館臣對所收書籍"務須詳慎決擇,使群言悉歸雅正"。
不僅不利於滿清的文獻被禁毀,連前人涉及契丹、女真、蒙古、遼金元的文字都要進行篡改。
查繳禁書竟達三千多種,十五萬部還多,焚毀的圖書超過七十萬部。
明清之際,黃道周、張煌言、袁繼咸、錢肅樂、顧炎武、黃宗羲、孫奇逢等人的著作,都成為禁書。
歷史學家吳晗說:清人纂修《四庫全書》而古書亡矣!文字獄之徹底可見一斑。
唯一幸免於難的就是漢字。
魯迅說:對我最初的提醒了滿漢的界限的不是書,而是辮子,是砍了我們古人的許多的頭,這才種定了的,到我們有知識的時候大家早忘了血史。
《天工開物》、《物理小識》、《武備志》、《明將軍傳》等非常有用的,記錄中國明朝科學成就的書籍也被清朝列為禁書。
吳三桂的《反滿檄文》、《揚州十日記》、《嘉定屠城記略》,在中華本土消失了二百多年。
二百多年後,才從日本找出來。
滿清就是這樣閹割了中華的光輝科技和燦爛文化,使中國回到了歐洲中世紀黑暗蒙昧的境地。
思想沒了,文化沒了,科技沒了,後來錢也沒了。
12
清朝這個專制殘暴和扭曲都達到頂峰的朝代,骨氣和思想,早已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中國傳統的為官直言敢諫,為史秉筆直書的觀念徹底被摧毀。
後來又被東西方列強欺負和蹂躪,國人的自卑和媚外也順便產生了。
被征服和奴役的太久,都進了潛意識,形成了習慣。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到了清朝末期,國勢日衰,才有常州學派興起,重視經世之學。
更後才有以「今文學派」的名義借古說今,例如康有為的《大同書》等。
當然,清朝晚年的洋務和維新之學大興,終於將中國帶入近代的世界。
乾隆晚年,馬嘎爾尼使團來華時,因為和珅的阻擋,他們許久沒有得到覲見皇帝的機會,後來又延長了他們在華停留的時間。
這一個英國使團,包含了許多測量和調查人員,實際上是一個國情調查團。
他們回去以後,向英國政府報告:龐大的清帝國,實際上組織非常鬆弛,幾乎沒有國防,軍隊的裝備只配稱為儀仗隊,而不是作戰隊伍。
到鴉片戰爭時,當年隨團來華的一個兒童,此時已經是英國國會的議員了。
此人堅決主張英國應當對中國強硬,因為中國是沒有國防的國家,而且中國的宮廷和官員,對世界上發生的事情完全懵懂無知。
中興名臣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等人,著實努力進行的洋務運動,則是從器物上學習西方——這三人都沒有提過,要從中國文化本身進行徹底的改造。
不少人,包括康有為、梁啟超,努力推動君主立憲的改革;另一方面,孫中山等人提倡現代的革命。
辛亥年10月10日,武昌革命那一聲槍聲,斷送了兩千年的帝制,終於將中國帶出了傳統,帶進了現代的世界。本期的內容就到這裡,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每日好趣味」,願和你一同交流天地!
推薦閱讀:
※我不是潘金蓮這部電影主題是什麼?
※民國才子傳年表(初版)
※《東京愛情故事》為什麼能被奉為經典?
※中華文化筆記20,秦朝以後的科技發展
※【民族達人】宋祖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