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選舉地理分析(1998年~2004年)
這篇文章是圓圈分析歷年來台北市選區覆蓋全市的重大選舉時的藍綠盤面,共三篇。從台灣地區歷史上的歷次重大選舉,我們可以看出台北市藍綠的版圖的變化,這對台灣選舉的研究與選舉結果的預測都很有幫助。
1998年台北市長選舉泛藍馬英九在1997年縣市長選舉藍軍慘敗的情況下,在這年北市市長選舉中拿下51.53%的票數;民進黨的陳水扁雖然在台北市任內滿意度超高,但是仍在泛藍整合成功的情況下(新黨的票迴流),以45.91%的得票率敗給馬英九。下圖是1998年台北市長選舉的分區得票率圖:
淺藍色為馬英九領先但得票率未滿60%的區域
淺綠色為陳水扁領先但得票率未滿60%的區域
本屆台北市長選舉投票率極高,達到80.89%。(藍綠高度動員)
下表是本屆台北市長分區得票率:
陳水扁在深綠的大同區大贏19.73%,同時在士林、北投、萬華、中山等淺綠、淺藍區獲得了1.21%~6.75%的優勢。馬英九在鐵藍的文山區大贏23.00%,大安、信義也領先15.71%和13.00%,藍軍優勢區中正、松山、內湖、南港獲得了4.59%~11.51%的優勢。由於深綠的大同人口少,被鐵藍的大安、文山的票稀釋掉,可見綠軍在台北南三區無法撼動藍營,但陳水扁仍創下民進黨在台北市贏得最多行政區的記錄。
2000年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
此次選舉泛藍大分裂,台灣省首任民選省長(也是最後一任)宋楚瑜脫党參選。連宋彼此瓜分票源,「棄保效應」沒有成功,民進黨陳水扁漁翁得利,以不到四成的39.79%的得票率獲勝。宋楚瑜獲得37.64%的選票,以2.15%之差飲恨敗北;國民黨連戰得票最少,僅拿下21.90%的票數。本屆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投票率高達82.69%,是目前台灣地區全國性選舉投票率最高的一次。此次選舉國民黨第一次淪為在野,交出了掌握了55年的中央執政權。
下圖是2000年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全台灣各鄉鎮市區的得票率分布:
黃色底色為宋楚瑜領先區域
藍色底色為連戰領先區域
綠色底色為陳水扁領先區域
下表是本屆台灣地區領導人三組主要候選人(宋楚瑜張昭雄、連戰蕭萬長、陳水扁呂秀蓮)的得票率:
三組候選人在整個台北市都未過半,宋楚瑜在鐵藍的文山區拿到過半票數,陳水扁在老社區大同區拿到近半票數。陳水扁攜擔任台北市長的超高人氣,在台北北區領先,宋楚瑜則在台北南區藍軍大本營保持著領先,連戰因為藍營分裂,在12個行政區都位居第三。整個台北市宋楚瑜領先陳水扁2.15%個百分點,如果把連戰的選票加進來,泛藍在整個台北市領先綠營近24個百分點,即使是最綠的大同,宋連的票加起來也略領先陳水扁0.47%。此次選舉,泛藍分裂,民進黨得利,台灣地區出現第一次政黨輪替。
2002年台北市長選舉
這是2001年立委選舉和縣市長選舉之後台灣地區又一場重大的選舉。這次的台北市長選舉,民進黨主要精力在南台灣的高雄市,對台北市重視不足,派出知名度不高的李應元出戰。馬英九任內表現不俗,藍營在2001年的縣市長選舉收回了多個有指標性意義的縣市,士氣大振,結果馬英九以64.11%超過藍營基本盤的得票率大贏李應元的35.89%,雙方的差距高達28.22%,這也是國民黨在台北市創下的最高得票率。
下圖是2002年台北市長選舉的分區得票率圖:
深藍色為馬英九領先且得票率大於60%的區域
淺藍色為馬英九領先但得票率未滿60%的區域
本屆台北市長選舉投票率70.61%,泛綠動員不足,民眾對選舉的高燒情緒消退,比上屆投票率降了10多個百分點。
下表是本屆台北市長分區得票率:
藍營取得了比預期要好的成績,馬英九在北市全贏。連最綠的大同區和淺綠的士林區都取得過半選票,大同區小贏了2.70%,士林區大贏了15.20%;而藍營南三區狂掃了近七成的選票,其中台北市最藍的文山區贏了46.70%,令人嚇嚇叫。而民進黨的候選人實力太弱,加之動員不足,沒有將大量精力投入此次選戰,李應元僅取得了近三成六的選票,沒有拿滿綠營基本盤的四成到四成三的選票,本應略微領先的士林區和大贏的大同區被馬英九翻掉。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台中選會資料庫;整理:一個圓圈)
未來圓圈會更新台北市選舉地理的中篇(2004年~2010年)和台北市立委選區介紹(六)大安區,圓圈感謝大家的關注。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