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三兆燈籠

「眾里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一首辛棄疾的《元夕》,被吟唱了近千年。雖然至今我們也不知道,燈火闌珊處的伊人究竟是誰,然而那動人的倩影與點點的燈火,卻構成了一個恆久流傳的美麗話題。

沒錯,紅燈與美人是中國文化中特有符號。暮色之中,紅紅的燈籠似火一樣地照亮了整座城市的夜空,也照亮了人們心中的希望。「燈籠一樣薄臘紙,瑩如雲母含清光。」這是中國人心中一片紅色的溫暖,千百年以來一直閃爍在我們心頭的——那是充滿喜慶與祝福的紅燈籠。

長安城裡的花燈世界

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隻美麗的神鳥,也許是因為迷路了,也許是被這光怪陸離的人間世態所吸引,它悄悄地降落在人間。

可是,就在它降落的那一瞬間,一支貪婪的箭就射向了它美麗的身體。獵人喜愛它的羽毛,就這樣殺死了它。

那是天宮最美麗的鳥兒,就這樣死在了人間。天帝得知這個消息以後非常生氣。為了懲罰人類,他立即下令要天兵天將在正月十五這一天到人間去放一把大火,把人間的人畜財物統統燒得精光。

天帝有一個非常善良的女兒,她不忍心讓人間所有的百姓為了獵人的過錯承受如此之大的懲罰,便悄悄地來到人間,把這個消息透露給了人類。

人間一片驚慌,大家都不知道要如何應對這突如其來的災難。只有一位充滿智慧的老人鎮定如常。他召集大家在一起,告訴大家在正月十五那天,家家都點上紅燈籠,到處張燈結綵,這樣一來,天帝從天上看到人間已是火光一片,就不會再派天兵下來放火了。

大家都照老人說的去做了,果然,到了正月十五這一天,天帝發現人間一片紅光,就好像著了火的樣子,便放棄了再去縱火的打算,人間也因此逃過了一劫。從此以後,每逢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要點著燈籠,徹夜通紅,久而久之,便有了正月十五的燈籠節。

這是一個民間流傳的故事,說的是正月十五鬧花燈這個習俗的由來。當然這只是一個民間傳說,沒有任何史料可考的。

關於燈籠,最早的功能其實就是照明用的。

據說中國的燈籠是世界上發明最早的攜帶型照明工具,至於它出現的年代,歷史上沒有任何記載,我們也便無從考證了。但可以確定的是在西漢時期,燈籠已經被人們普遍使用了。

然而愛美的人們絕不滿足於燈籠僅僅只作為照明工具的使用,也不滿足於它單調而樸素的外觀。人們開始想著辦法地裝飾燈籠,張家做一朵蓮花,李家做一隻金魚,王家做一隻鳳凰,花燈的樣子越來越多,越來越美,人們爭相地把自己做的花燈拿出來,約在一起比著誰家的花燈更好看,於是慢慢地,元宵節賞燈的風俗形成了。

還有一種說法,元宵節賞燈的風俗與東漢時期的漢明帝對佛事的敬祀有關。漢明帝聽說在正月十五這一天,僧人都要觀佛舍利、點燈敬佛,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裡也像寺廟一樣點上燈籠,敬祀佛祖。久而久之,這種習慣逐漸由宮廷流傳到民間,便有了正月十五燈的習俗。

尤其是到了唐朝,元宵節賞花燈的時間不僅由漢代的一天延長到三天,而且規模更大,形式與內容也更加豐富了。每年的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長安城內到處彩燈閃爍,人流穿梭,繁華熱鬧的景象,用「車馬喧闐,人不得顧」來形容,真是一點也不為過。

據說那時候每年的元宵節,長安城燃放的彩燈至少都有五萬多盞,遠遠望去,那真是一個彩燈的世界。有人形容這一晚的長安是「黛空水月,滿城明珠」,更有詩說這一夜的長安城「千門開鎖萬燈明,正月中旬動帝京」,真是寫盡了那花燈似海的繁華景象,該是一個怎樣的火樹銀花不夜城啊!

關中的燈

無論漢、唐,長安都是京畿之地,這正月十五鬧花燈的風俗,也便因此而由長安流傳開去。雖然以後,這裡逐漸失去了全國政治中心的地位,但這鬧花燈的風俗卻在關中一帶長盛不衰,而且因此還衍生出了一些與燈有關的風俗,至今還流傳在關中的許多地區。

女兒燈

關中一直都有送燈的風俗,尤其是女兒出嫁以後的頭一年,娘家人是一定要到婆家去送燈的。有的地方也叫作「追燈」通常情況下,娘家送的燈至少有四對,當然也有六對八對的,燈送得越多越來氣派,女兒在婆家也就越有面子。

第一對是大燈,也叫頭燈,關中人又叫轆碡燈,大的有一米來長的直徑,送到了以後就直接掛在婆家的大門上,紅紅火火的,包含了娘家們人希望女兒在婆家日子也過得紅紅火火的美好祝願,所以這頭燈是至關重要的。

下一對是宮燈,樣式有四四方方玻璃彩繪燈,也有裝飾華麗的工藝燈、或者是圓形帶流蘇的綢緞燈,這種燈寄託了娘家人希望女兒在婆家富貴如意的心愿,能像娘娘一樣的要啥有啥。

還有一對蓮花燈,「蓮」在關中是個非常美好的字,「蓮子」就是「連子」,寓意著「蓮」生貴子,送這樣的燈,當然是希望女兒早點開花結果喜得貴子了。

最後一對是小耍燈,像個小西瓜似的,關中人也叫火葫蘆。這對燈是引燈,顧名思義,當然是希望這一對燈能為女兒引來幸福美滿的生活了。

送燈的時間一般都選在正月初六這一天,娘家兄弟要用一根竹桿將這四對燈前後順序地挑起來,一路由娘家挑到婆家去。當然,這挑燈的竹竿選得也是有講究的,要又粗又長,竹面光滑,有著希望女兒在婆家日子過得一節更比一節高的意思。

外甥燈

舅舅送燈,是關中小孩子一到過年就盼望的一件事情了。

在關中,娘家人只在女兒出嫁的頭一天給女兒送燈,以後,直到女兒生了孩子,娘家人便開始給孩子送燈了。有外公的便是外公送,沒有外公的便是親娘舅送,從孩子出生那年一直送到孩子滿十二歲。

舅舅送的燈一般都是火葫蘆,圓圓的,糊著一圈紅色的紙。年年如此,直到孩子長到十二歲那年,這是舅舅最後一年給外甥送燈了,所以這一年的燈尤其的重要,除了火葫蘆以外,還要再送一對大紅宮燈,特別地講究。

天麻麻黑的時候,孩子們挑著火葫蘆從家裡跑出來,三五成群地唱著「燈籠會,燈籠會,燈籠滅了回家睡」。在年的夜色里,那移動的點點燈火,好像一種新的希望,點亮在浩瀚的關中平原上,是一種別樣的風景。

正月十五賞花燈

關中的正月十五,很有大唐盛世之遺風,那賞燈的場面,絕對與「車馬喧闐,人不得顧」的盛況不相上下,而火樹銀花的彩燈世界因為有了現代科技的融入,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了。

前些年西安的花燈要屬革命公園的最好看,不過這幾年被城牆奪走了光彩。每年大約正月初十一過,古老的西安城牆就開始煥發出一種亮麗的光彩,各種各樣的花燈出現在青灰色的城牆之上,把一座四四方方的城映得亮如白晝。遠遠地看,這些彩色的燈照耀在古城之上,好似一道鮮艷的彩帶,在新年的夜色之中格外的璀璨奪目。

除了城牆以外,大唐芙蓉園的彩燈更值得一看。因為有了大唐的仿古建築與一灣碧綠的湖水,大唐芙蓉園的彩燈便顯得格外的復古而靈動。因為場地比起城牆來說更為開闊,所以這裡彩燈的造型設計也就更為大膽誇張,有的燈甚至可比一座樓房的高度。夜幕降臨,彩燈閃亮,那金壁輝煌的光彩世界啊,真是映得人眼花繚亂。

除此以外,漢城湖、大唐西市、西安世博園、大明宮這些地方每年也都會有各種別開生面的燈會,他們就像是約好了似的,各種各樣形態各異的彩燈花燈在正月里於古城西安爭奇鬥豔,大放光彩,真的好似天上的星河一夜間落在了人間,又好像仙娥用金絲織成的雲錦,在這一晚鋪就了整個西安城,那樣熠熠生輝,那樣光彩奪目。

西安有個燈籠村

西安人稱元宵節為燈籠節,因為這一天,除了吃元宵,就是看燈籠。西安有那麼多的燈籠,從城南,看到城北,眼睛都看花了,燈還沒看完。

哪兒來這麼多的燈呢?

外地人也許不知道,但是老西安人都知道,西安有個燈籠村,每年市面上90%以上的燈籠都是這個村子做成的,這個村子,就是三兆村。

說起三兆燈籠,那可有來頭兒了。

據說公元前65年,漢宣帝劉詢將現在西安市曲江池東南的一塊地選定為自己的陵墓,並遷移了一大批介優雜伎住在這裡,這就是三兆村最初的雛形。後來又遷來了一些達官貴人,村落也就逐漸形成了。怕些人祖祖輩輩生活在這裡,成為了漢宣帝杜陵的守陵人。

在寂寞無聊的守陵生活中,守陵人開始以製作燈籠打發時光。這些燈籠不僅為他們的生活平帶來了一些生氣與靈動,同時,他們還把這些燈籠掛在陵墓前,警示那些企圖盜墓的人。

到了隋唐時期,三兆村的花燈就供給皇宮,以及曲江池的離宮別館。每年元宵節,曲江池畔燈光通明,而其中有一大部分的彩燈便是出自三兆人之手。

三兆人做燈籠的手藝延續了2000多年,直到今天,每年冬季農閑時節,幾乎家家戶戶都忙著製作大紅燈籠。一到春節前後,三兆村的街道上,隔幾步就能看到一條繩子上,各種規格的燈籠串成了紅艷艷的一串,整個村子也就瀰漫在紅色的喜慶氣息之中。所以在西安,三兆村還有另外的一個名字,叫作燈籠村。


推薦閱讀:

移動保底消費送寬頻的背後:有多少人是這樣被坑的?
科學上網海外訪問解決方案
什麼是電力貓--金錢貓
200M寬頻要不要換路由器?

TAG:寬頻 | 文化 |